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喚醒沈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P2

  ..續本文上一頁惕是有益的。若我們看待無明、染汙是空性,智慧與美善也是空性,那麽我們可能發展出一種態度,認爲任何事都是空的,我們會怎麽做呢?我們可能爲所欲爲,而不以爲意,因爲一切是空。佛陀拒斥此種態度而給予嚴重的警告,在藏文裏有個表意清楚的名詞稱作「洞霓打龍」(Tongnvi dar long),「洞霓]是空性,「打龍]是成爲敵人。如果把空性了解爲行事可以漫不經心,不負責任,那麽認識空性反而變成是進步的敵人,這種空性見地無疑的是邪見。

  在密續還有另一個警告,確切的藏文是:[洞巴霓拉涅那他霓那雪樂秋南碰瓦救] ( TOng pa nyi la nye na ta nyi na sherabchunH nam pung war jur)。意思是說,若某人智慧有限又誤解空性,則此人必然毀滅,意即此人的人生將毫無用處,他只會退步,甚至成爲他人的邪見之源,如是此人的狀況將更糟。對空性半知半解是不夠的,誤解空性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正確的態度,可以用西藏著名的一句諺語來做個注腳,「你的知見可以如天空、虛空般的廣大,但你的心思、覺性。行爲應該細密如塵。]意思是不管你對空性了解了多少,在行爲上你必須要謹慎、持戒、有覺察。若你正確地知道空性,且依你的了解程度去持戒、修心,那麽你會獲益良多,因爲你的行事是建設性的。正向的,所以不會變成是盲信式的守戒。你也不會強迫性的執著于你所修的某個特別的法門,因爲你了解那只是一個法門。你將常保警覺,監控自己的行爲,你會知道壤不是永遠不變的,因爲壞是空;你也會知道好也不是固然的,因爲好也是空。但是,你仍然行善以治惡,這樣地去實踐,那麽了解空性就成爲一個非常有效的修持之道了。

  空性與十二因緣的關系密切,而且解釋空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十二因綠來說明。我們已經討論過十二因緣,是輪存在的形態,它勾勒衆生一世又一世再墮輪的實況與原因。但有另一種是開悟的型態,即證悟的因緣相倚,這就是佛陀所示現,利益衆生之圖像。平凡衆生輪回的十二因綠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因緣,十二個環,綁住了我們。直到我們證悟成佛爲止,所有這些過程,都是因緣相倚,相互依存的。此點不難理解。

  悉達多太子以人身獲致證悟,超越了因緣相倚,但悉達多太子本身的這個化現,未超越十二因緣。他的化現,全然與因緣相倚相關連,因緣具足見此色身的人,便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佛的色身在世的時候,親見他。現在,因緣具足見到佛陀的人,也會看到他目前不同的化現;因緣具足直接領受其加持的人,會直接接受到加持。有些人則僅具足了獲得間接加持的因緣,那也只能領受到間接的加持。佛陀的加持對每個個體而言並不相等,而每個人也不是同等的領受。大家都一樣,是不可能的事,因爲每個人的業力因緣不同,因此領受加持的能量亦各不相同。能全盤領受加持的潛能則是人人相同的,是人皆具有的佛性,但實質的領受力則因障蔽之輕重而異,就像我們認識自身佛性的程度依個人障蔽之不同而有別。西藏有句常被引用的話:「甘露法雨可以降下十萬年之久,但一口倒置的壺卻仍是空空如也!]

  佛陀的追隨者仍在祈願一切衆生皆得解脫,雖然佛陀證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仍有許多衆生陷于苦海,甚至許多佛陀親授的弟子,也仍存于深深的迷惑之中。我們不能跑到佛陀的跟前去向他說:「你棄球了!」(中譯:「你不玩了!」「你丟下我們不管了!上因爲,這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是輪到我們上場的時候。佛陀,身爲一個人的時候,他解脫了所有十二因緣的影響。而佛的化現卻不然。佛的化現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化現,然而他並非如一般衆生受輪所局限。痛苦的衆生與他有業力的連結,而他以功德回向,祈願衆生解脫輪回,當衆生仍生存于相對真實中,佛的化現也就仍在衆生之間。怫雖然不能再以兩千五百年前的化身示現,佛的示現仍是我們隨處可及的,他啓發、鼓勵我們的修持,讓我們去洞察心的本質。

  了解空性是修習虔信心的一種方式,發展慈悲心能幫助我們産生純淨的虔信心,反過來也是如此。而我們對佛陀虔信的純淨程度,則可以決定我們能領受到多少純淨的加持。若我們想看得清楚,我們必須先有副好眼睛,眼睛愈好,看得愈清楚。虔敬心愈純,獲得的加持也愈純,我們獲益也愈大。不具純淨的虔信心與不具純淨慈悲心的人,應去尋求法教,依之修持以建立這些純淨特質。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具備純淨虔信的潛能,但如果我們什麽都不做,潛能不會自己跑出來,即使偶然乍現,也會因爲沒有支持力,沒有關照,而迅速的消逝,就像種子偶然在路旁萌芽了,但因沒有適當的土壤及水份,很快地就會死亡。

  偉大的上師寂天,在《入菩薩行》(《 Bodhisattvachayavatara》)裏提到過此事,他說,在黑夜裏,瞬間的閃光,比世上所有的東西都要亮,但它立即消逝。偶爾地,我們意外地遇見了我們究竟的潛能,但卻不是我們可以保留得住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時是我們極度震驚及痛苦的時候,我們可能有短暫的洞察,好像能見到一點異于平日的自性,但是當事情解決的時候,這種洞見就消了,它不持久。很多事可以使我們有短暫的了悟,而我們必須持戒、實修,才能鞏固它的基礎。

  空性的實修與運用

  佛陀在經藏及密續裏,都曾教導弟子如何將空性運用于實修當中。空性的教授,常常只被當成是種智力。理論的訓練,從某方面來談,這樣講也對,但在經藏及密績裏,談得更爲深入。空性被定義爲萬事萬物的本質,佛陀以教授空性,向弟子引介一切現象的本然實相,佛陀同時也教授了了知空性的修持方法,以及如何透過禅修。祈請。念誦。持咒,及各種行持,把對空性的了解帶入日常生活之中。

  衆生皆具佛性,指出了我們修持。運用空性之路。衆生內在境界不同,爲了修行之故,我們將之歸類爲上叁道或下叁道。上叁道包括了天道,下叁道包含了地獄道,心靈的層次不同,化現出的外形亦不同。

  六道衆生因緣不同,是六種不同的染汙,人道衆生能夠經驗到所有六道的染汙。譬如,地獄道衆生,嗔毒的染汙最重,而人類也會被嗔恨牽著鼻子走,讓整個生活變得不愉快。不管環境有多好,嗔心重的人是注意不到的,因爲嗔心使他覺得每個人、每件事都是與他敵對的。一個盛怒者,可能會生病,可能具有攻擊性,可能感到要殺人,或想擊碎東西,或是尖叫——憤怒可使人完全失控。若一個人被無明所驅使,那會像畜牲道一樣,知覺一片模糊。不論此人有多少知識、學曆多高,此人會覺得自己好像什麽都不懂,甚至迷惑地不知自己是誰。當我們傲慢心膨脹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像神一樣,比任何人都優越,而超出正常適當的行爲模式。天道衆生的問題是,即使他們産生了幾劫的快樂,但享樂將盡時,會立即掉落恐怖之中,而後再生于地獄。當妒嫉心起作用時,人道衆生的我們,會感覺到如阿修羅道的一種沖突及矛盾,而且永遠不得休息。當我們受控于貪執及欲望時,我們經驗到如餓鬼道的染汙。嗔恨爲我們自己創造了地獄道,心靈的平靜被破壞,快樂也被摧毀。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那一道的染汙就會被強化,該染汙成了個體投生于各道之因緣,生于人道,是獲證悟的最佳跳板,因爲人類有機會去經驗。平衡、超越所有六道的染汙。

  佛陀在阿昆達磨藏及某些經藏裏講到業力,他曾說不論人道、畜牲道或六道中任何一道的衆生,其佛性都不會受限于外在的物質條件,不論何地、何境。以地球上的人類爲例,不同民族的外貌特征不同——非洲人。歐洲人、印度人、蘇聯人。中國人及西藏人。我們太陽系鄰近星球上的居民,一定跟我們更不相像,差異必定大于地球上人種的差異。元素結合的方式不同,甚至可能長成我們地球上人類認不得的模樣。佛陀在阿昆達磨藏裏講述過不同的星球。太陽系,和銀河系,在經。律。論叁藏中都有清楚的描述,在密續裏,佛陀給予了更詳細的說明。

  佛陀說,其他人類——是指心靈層次與我們類似的衆生——的外貌,可能與我們完全不同。如果他們來到我們這裏,我們能穿過的空氣,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一堵牆。佛陀很清楚的解說了有些衆生,打從根本上與我們的運作法則不同,對于現象的經曆,也全然不同于我們對這些現象的知覺。對他們而言,形狀是空的,眼是空,耳是空,聲音是空,觸覺、身體也是空,還有很多其他的也一樣。佛陀解釋這些的目的,還是爲了要解釋空性。空性遍存于六道,不論各道化現得離我們有多遠,不論之間的差異有多大。有些衆生了悟的程度不及我們,所以我們覺得他們行爲怪誕;或是我們的了悟不及其他衆生,他們也會覺得我們行爲乖張。由于物理條件的不同,所有與我們相關的事物,與化現爲另一種身形的衆生,可能完全不相幹。空性是個普遍的原則,它不只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曆史裏適用,它也不是新發現,它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是空性。

  當你清楚地、實際地了解空性,很自然地。不費力地它成爲你處理任何情況的鑰匙。知道空性,你就不會把每件現實問題當作牢不可破的,你也不會在順境裏得意忘形,沒有任何情境會牽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你知道這一切會是空性虛空中的因緣顯現。就只是這樣,因緣適合好運,你感到高興;因緣合了負面,你遭遇麻煩,就是這麽簡單。如此你不會變得神經質,你也不會變成完全的物質主義,你會有個平衡的生活,一方面擁有精神生活,一方面也有物質活動,你有禅修、念誦祈禱文,你也有世俗的生活。你可以面對任何事,而不受它負面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了解空性,生活會變得更平順,這一切都是自然…

《喚醒沈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