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唤醒沉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

  第四章 空性

  空性,遍存于佛陀所有的法教,在佛陀最後所给的法教,也就是二转*轮与三转*轮时的教授,特别强调空性。在这些法教中,佛陀阐述空性的概念,尤其在二转*轮的法教里,特别著重空性与智慧的讲解。这些法教,主要记载在《般若经》里,佛陀当时是应菩萨位弟子的请求而讲授的。

  佛陀初转*轮,开示的是四圣谛,二转*轮时教授空性,三转*轮时讲解佛性,这是佛陀自己所描述的开示次第。

  伟大的上师龙树(Nagarjuna)依他自己的见解来阐释三次的转*轮。在佛教的历史里,龙树是印度的八大上师之一,有时称为「世间八大庄严]。他说佛陀初转*轮教授的是自我,二转*轮佛陀教授的是自我的空性,佛陀三转*轮,则在厘清初转与二转*轮教授的结果。这是龙树的讲法。

  伟大的上师提婆(Aryadeva)是「世问八大庄严」中的另一位,他也解释三转*轮。对于初转*轮,他的看法是,告诫弟子如何远离造就恶业及恶因。他认为佛陀二转*轮,是教导弟子如何克服自我这个染污之源,因此讲解空性。而三转*轮,依提婆之见,是讲解如何克服阻碍正知正见的某些见地及哲学观。

  佛陀三次转*轮的一个基本,是单纯化。佛陀由简单处入手、这是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常需留意的。这也是为什麽许多佛法大师们要替佛陀的法教做论注,以及走在证悟之路上的追随者必须去思维这些法教和修持它们。佛陀三次转*轮所教授的空性,被收集在主要的十七部经藏当中,整体的名称叫《般若经》()。不同的汇集,会有不同的挑选及编排,所以每部经的本数会有不同,但都是佛陀教授空性的原典,其他部经也会论及空性,但这十七部经是最特别在谈空性的。

  十七部《般若经》的第一部,是其中最长的一卷,从梵文译为藏文,共有四十万句,也就是十万偈(shlokas),一偈四句。印出来共有十二册,每册都有八百页到一千页。《般若经》中最小的一部是《心经》(《 Heart Sutra》),《心经》翻译成英文就只有一段。最最短的可以将全部浓缩为一个字,[啊」(ah)。(即藏文的小啊字,这是《一字经》,藏文的音译称作《雪千一记秋巴》(《she-chen yige chik pa》)。)从最长的一部到最短的一部,这些《般若经》的主题,都是在探讨空性,对空性作详细的讨论。

  空性令一切事物成为可能,每件事物都是种相互依存的显现,所以每件事物都是空性。这是把空性用一矛盾句来解释,我们应尝试去了解它的意义,一切事物存在,但所有事物是以一种相互依存的方式化现,我们已谈过相互依存与转世的关系,十二因缘勾勒了我们所谓的存在的相互依赖性。在相互依存之外,我们找不到独立的存在,这就是空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空性。

  许多人对空性的概念感到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从图形由背景中凸显出来的角度来看空性,它也许不是那麽困难的主题。空性作为背景,而相互依存所显现的即是轮,把轮当作图形,重叠于背景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了解,在空性之上,一切事物成为可能。在背景或空间之上,任何事物可以被创造,而且已被造出:也就是使轮回成为可能,涅*也成为可能。众生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空性,诸佛菩萨之事业也是缘空性之故。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当因缘和合时,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空性使一个在轮回苦海中的众生,可能证悟成佛,只要众生能清净所有轮中的染污,他就可能证悟。若是没有空性,这些也就不可能发生。如果一切的存在皆有其必然性,且是永恒的话,就没有人会长大或学会任何事;任何事都不可改变,不论好事或坏事;也不会有任何进步,因为根本没有改善的空间。这是关于空性的基本常识。由空性,可以生出许多的问题,同时所有的问题也都有解答,因为空性允许我们变动。它使我们能洞察及了悟。

  佛陀在一部经里讲过,没有任何现象是实存的,不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现象——外在现象如各种物质元素,内在现象如思想,都非责存,也没有任何事物是必煞的。接下来怫陀说,生是空性。死也是空性,他还列举了许多现象都是空性。一棵树从种子发芽。成长,到这棵树死亡,它的所有组成份子,每种元素——地、水、火、风、空——重又回归宇宙,这一切全都是空性。这部经的结尾,佛陀开示一切事物都是神迹,是所有因绿相互依存的神迹,当所有因缘完美和合时,神迹之果显现。

  观察一朵美丽的花,试著了解花是怎麽来的,它是相互依存所显现的神迹,仔细分析,将会发现花朵之所以能显现,是因为空性,由种子开始,发芽、成长、茁壮,结了花苞,才绽放出花朵,开出一朵玫瑰花。当花瓣掉落。植物枯萎变黄。根也死了,它回归到它的来处——空性——原先种子形成以前,一切为空性,因此一切也是由相互依存之因绿所显现的神迹。

  可以从许多角度来看空性,可以从现实的角度看,也可以从精神层面来看。若从一般的角度来看空性,佛说没发生任何事,所以每件事都发生了。所谓一般的角度,我们很容易以自己为例,人类的家庭或多或少有快乐。安定,但有时也会有危机。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实先生。太太、小孩是相同环境里相同的人,除了家庭成员间有人沟通破裂,其他一切都不变。家仍是家,住在两间卧室。一个花园之家的小孩每天要上学,父母每天要上班,所以,一切如常,在某个层次上,没发生什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件事都在进行,因与绿可能制造出沟通不良,家庭问题就显现了。相对而言,空性中充满了种种情境,各情境以空性为背景,显现为种种情境,但在究竟上什麽也没发生。任何事都只是相对的真实,它们显现于以究竟空性为背景的因缘;口台中。

  众生的内在历程与外显行为间的关连,佛陀亦有所开示,这也是由空性讲起,在经藏,以及特别是在阿昆达磨论藏里,佛陀以清楚、实际的例子做说明。透过我们的感官,我们与外界连系,焦点在身体上:眼看、耳听、鼻闻。当我们碰触到某个东西,所产生的感觉反应为何,完全决定于因缘所创造出之我们此生的身体,即十二因缘所产生的结果。外在因素显现的方式,也是因缘和合之果。佛陀开示,我们对于这个星球、地球上的人类的知觉,并不适用于所有各道众生,而只适用于地球上人类的种种。现象在其他地方的显现可能迥然不同,只是我们无法想像另一种显现会是什麽样子。真的,我们所了解的人道只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及觉受。

  佛陀作了一个假设的比喻:如果你的心灵能进入到另一位众生的身体里面去——譬如就是在你身旁的人——透过此人向外去看外在的环境,你将会发现原先所觉知的同一个外境,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另一个人的知觉不同。每个个体透过感官所知觉到的外境皆不相同。不仅如此,人的一生,由小到大,在不同的年龄,个体看待生命与外境的方式也是不断在改变的。人们到了四十岁,他的期许、欲望及态度,都和他三十岁、二十岁的时候不同。所以,就在人的一生当中,他自己的知觉也是在变的,这些都是属于外在的环境因素,不论其为物质的、“情绪的,或心灵的对象。

  为何如此?空性。佛陀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比较属于心灵层面,是关于恒河的例子,恒河是印度的圣河。佛陀说,如果是一个人类,他到印度恒河去,因为是圣河,所以在恒河里沐浴将会获得加持。如果去恒河的众生是只动物,那麽恒河是快乐之源,既可以喝水又可以洗澡。但是,如果是饿鬼,他就会逃离恒河,饿鬼不但不能喝恒河之水,而且一触到恒河水就会产生剧痛。对地狱道的众生而言,恒河水犹如炙热的岩浆,滚烫不已。所以,即使是圣河,不同的六道众生,视其为不同的河流。这就是因为空性,众生各有自己由空性中升起的因缘,而有不同的示现。

  六道众生对于同一条河有不同的经验,因为六道众生各有不同的业力,来自同一道的众生,有较相似的业力。在阿昆达磨论藏里有个特别的名词,藏文是「卡扭] (kal nyum)。「卡]与时间有关,时机的意思;「扭」表示相等。「卡扭]即「等时]。业力因缘使人类众生的视、听知觉相似,我们都具有相似的条件,所以基本的知觉能力相同,虽然仍有些个别差异。有些人读此书,觉得这些知识很有用,有些人也许会想:「这些我早就知道了。]有些人也许会认为:「他说的并不合理。」甚至有人会问:[他到底知道不知道他自己在讲什麽啊?」不管意见如何不同,我们仍有相同的背景,就是「等时]。要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事,外貌、思想、感觉有无限多的样态——这全因为空性。若不是有空性,则我们可能都长得一样。这是由普通的角度来看空性。

  空性更深的精神层面,佛陀说,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众生仍耽于轮回,这也是空性之故。佛陀继续开示道:即使最愚昧的众生也能证悟,这还是因为空性。从一个人决定追求证悟,到他真正获致证悟,这中间可能经历百万生,但就在达到证悟之时,这百万生顿时变得比一个片刻还短,这也是空性。母亲们总是在怀抱著婴儿的时候,忘记了一切生产之痛。

  佛陀开示,众生的虔信与佛陀的慈悲有交集,因为空性。虽然佛陀慈悲,若众生没有虔信,则他自己的慈悲心就发生不了作用。为什麽?因为空性。和其他所有事情一样,慈悲与虔信也是源于空性的一个现象。有虔信的众生,使他能领受到慈悲,由慈悲获益。诸怫菩萨无法强迫众生证悟。经藏对于空性,一路下去还举了很多不同的例子,总集其重点,即是所有的染污、障碍、妄想都是空性——就像所有的知识、智慧、慈悲也都是空性一样。

  好好重视经典予我们的忠告及警…

《唤醒沉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