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空性
空性,遍存于佛陀所有的法教,在佛陀最後所給的法教,也就是二轉*輪與叁轉*輪時的教授,特別強調空性。在這些法教中,佛陀闡述空性的概念,尤其在二轉*輪的法教裏,特別著重空性與智慧的講解。這些法教,主要記載在《般若經》裏,佛陀當時是應菩薩位弟子的請求而講授的。
佛陀初轉*輪,開示的是四聖谛,二轉*輪時教授空性,叁轉*輪時講解佛性,這是佛陀自己所描述的開示次第。
偉大的上師龍樹(Nagarjuna)依他自己的見解來闡釋叁次的轉*輪。在佛教的曆史裏,龍樹是印度的八大上師之一,有時稱爲「世間八大莊嚴]。他說佛陀初轉*輪教授的是自我,二轉*輪佛陀教授的是自我的空性,佛陀叁轉*輪,則在厘清初轉與二轉*輪教授的結果。這是龍樹的講法。
偉大的上師提婆(Aryadeva)是「世問八大莊嚴」中的另一位,他也解釋叁轉*輪。對于初轉*輪,他的看法是,告誡弟子如何遠離造就惡業及惡因。他認爲佛陀二轉*輪,是教導弟子如何克服自我這個染汙之源,因此講解空性。而叁轉*輪,依提婆之見,是講解如何克服阻礙正知正見的某些見地及哲學觀。
佛陀叁次轉*輪的一個基本,是單純化。佛陀由簡單處入手、這是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常需留意的。這也是爲什麽許多佛法大師們要替佛陀的法教做論注,以及走在證悟之路上的追隨者必須去思維這些法教和修持它們。佛陀叁次轉*輪所教授的空性,被收集在主要的十七部經藏當中,整體的名稱叫《般若經》(
十七部《般若經》的第一部,是其中最長的一卷,從梵文譯爲藏文,共有四十萬句,也就是十萬偈(shlokas),一偈四句。印出來共有十二冊,每冊都有八百頁到一千頁。《般若經》中最小的一部是《心經》(《 Heart Sutra》),《心經》翻譯成英文就只有一段。最最短的可以將全部濃縮爲一個字,[啊」(ah)。(即藏文的小啊字,這是《一字經》,藏文的音譯稱作《雪千一記秋巴》(《she-chen yige chik pa》)。)從最長的一部到最短的一部,這些《般若經》的主題,都是在探討空性,對空性作詳細的討論。
空性令一切事物成爲可能,每件事物都是種相互依存的顯現,所以每件事物都是空性。這是把空性用一矛盾句來解釋,我們應嘗試去了解它的意義,一切事物存在,但所有事物是以一種相互依存的方式化現,我們已談過相互依存與轉世的關系,十二因緣勾勒了我們所謂的存在的相互依賴性。在相互依存之外,我們找不到獨立的存在,這就是空性。我們也可以理解爲一切事物都是環環相扣的,所以沒有一件事物不是空性。
許多人對空性的概念感到難以理解,但如果我們從圖形由背景中凸顯出來的角度來看空性,它也許不是那麽困難的主題。空性作爲背景,而相互依存所顯現的即是輪,把輪當作圖形,重疊于背景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我們就可以了解,在空性之上,一切事物成爲可能。在背景或空間之上,任何事物可以被創造,而且已被造出:也就是使輪回成爲可能,涅*也成爲可能。衆生能夠不斷進步,是因爲空性,諸佛菩薩之事業也是緣空性之故。正因爲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當因緣和合時,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空性使一個在輪回苦海中的衆生,可能證悟成佛,只要衆生能清淨所有輪中的染汙,他就可能證悟。若是沒有空性,這些也就不可能發生。如果一切的存在皆有其必然性,且是永恒的話,就沒有人會長大或學會任何事;任何事都不可改變,不論好事或壞事;也不會有任何進步,因爲根本沒有改善的空間。這是關于空性的基本常識。由空性,可以生出許多的問題,同時所有的問題也都有解答,因爲空性允許我們變動。它使我們能洞察及了悟。
佛陀在一部經裏講過,沒有任何現象是實存的,不論是內在的或外在的現象——外在現象如各種物質元素,內在現象如思想,都非責存,也沒有任何事物是必煞的。接下來怫陀說,生是空性。死也是空性,他還列舉了許多現象都是空性。一棵樹從種子發芽。成長,到這棵樹死亡,它的所有組成份子,每種元素——地、水、火、風、空——重又回歸宇宙,這一切全都是空性。這部經的結尾,佛陀開示一切事物都是神迹,是所有因綠相互依存的神迹,當所有因緣完美和合時,神迹之果顯現。
觀察一朵美麗的花,試著了解花是怎麽來的,它是相互依存所顯現的神迹,仔細分析,將會發現花朵之所以能顯現,是因爲空性,由種子開始,發芽、成長、茁壯,結了花苞,才綻放出花朵,開出一朵玫瑰花。當花瓣掉落。植物枯萎變黃。根也死了,它回歸到它的來處——空性——原先種子形成以前,一切爲空性,因此一切也是由相互依存之因綠所顯現的神迹。
可以從許多角度來看空性,可以從現實的角度看,也可以從精神層面來看。若從一般的角度來看空性,佛說沒發生任何事,所以每件事都發生了。所謂一般的角度,我們很容易以自己爲例,人類的家庭或多或少有快樂。安定,但有時也會有危機。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先生。太太、小孩是相同環境裏相同的人,除了家庭成員間有人溝通破裂,其他一切都不變。家仍是家,住在兩間臥室。一個花園之家的小孩每天要上學,父母每天要上班,所以,一切如常,在某個層次上,沒發生什麽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每件事都在進行,因與綠可能製造出溝通不良,家庭問題就顯現了。相對而言,空性中充滿了種種情境,各情境以空性爲背景,顯現爲種種情境,但在究竟上什麽也沒發生。任何事都只是相對的真實,它們顯現于以究竟空性爲背景的因緣;口臺中。
衆生的內在曆程與外顯行爲間的關連,佛陀亦有所開示,這也是由空性講起,在經藏,以及特別是在阿昆達磨論藏裏,佛陀以清楚、實際的例子做說明。透過我們的感官,我們與外界連系,焦點在身體上:眼看、耳聽、鼻聞。當我們碰觸到某個東西,所産生的感覺反應爲何,完全決定于因緣所創造出之我們此生的身體,即十二因緣所産生的結果。外在因素顯現的方式,也是因緣和合之果。佛陀開示,我們對于這個星球、地球上的人類的知覺,並不適用于所有各道衆生,而只適用于地球上人類的種種。現象在其他地方的顯現可能迥然不同,只是我們無法想像另一種顯現會是什麽樣子。真的,我們所了解的人道只是我們自己的經驗及覺受。
佛陀作了一個假設的比喻:如果你的心靈能進入到另一位衆生的身體裏面去——譬如就是在你身旁的人——透過此人向外去看外在的環境,你將會發現原先所覺知的同一個外境,變得不一樣了,因爲另一個人的知覺不同。每個個體透過感官所知覺到的外境皆不相同。不僅如此,人的一生,由小到大,在不同的年齡,個體看待生命與外境的方式也是不斷在改變的。人們到了四十歲,他的期許、欲望及態度,都和他叁十歲、二十歲的時候不同。所以,就在人的一生當中,他自己的知覺也是在變的,這些都是屬于外在的環境因素,不論其爲物質的、“情緒的,或心靈的對象。
爲何如此?空性。佛陀舉了另外一個例子,比較屬于心靈層面,是關于恒河的例子,恒河是印度的聖河。佛陀說,如果是一個人類,他到印度恒河去,因爲是聖河,所以在恒河裏沐浴將會獲得加持。如果去恒河的衆生是只動物,那麽恒河是快樂之源,既可以喝水又可以洗澡。但是,如果是餓鬼,他就會逃離恒河,餓鬼不但不能喝恒河之水,而且一觸到恒河水就會産生劇痛。對地獄道的衆生而言,恒河水猶如炙熱的岩漿,滾燙不已。所以,即使是聖河,不同的六道衆生,視其爲不同的河流。這就是因爲空性,衆生各有自己由空性中升起的因緣,而有不同的示現。
六道衆生對于同一條河有不同的經驗,因爲六道衆生各有不同的業力,來自同一道的衆生,有較相似的業力。在阿昆達磨論藏裏有個特別的名詞,藏文是「卡扭] (kal nyum)。「卡]與時間有關,時機的意思;「扭」表示相等。「卡扭]即「等時]。業力因緣使人類衆生的視、聽知覺相似,我們都具有相似的條件,所以基本的知覺能力相同,雖然仍有些個別差異。有些人讀此書,覺得這些知識很有用,有些人也許會想:「這些我早就知道了。]有些人也許會認爲:「他說的並不合理。」甚至有人會問:[他到底知道不知道他自己在講什麽啊?」不管意見如何不同,我們仍有相同的背景,就是「等時]。要每個人都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事,外貌、思想、感覺有無限多的樣態——這全因爲空性。若不是有空性,則我們可能都長得一樣。這是由普通的角度來看空性。
空性更深的精神層面,佛陀說,雖然衆生皆有佛性,但衆生仍耽于輪回,這也是空性之故。佛陀繼續開示道:即使最愚昧的衆生也能證悟,這還是因爲空性。從一個人決定追求證悟,到他真正獲致證悟,這中間可能經曆百萬生,但就在達到證悟之時,這百萬生頓時變得比一個片刻還短,這也是空性。母親們總是在懷抱著嬰兒的時候,忘記了一切生産之痛。
佛陀開示,衆生的虔信與佛陀的慈悲有交集,因爲空性。雖然佛陀慈悲,若衆生沒有虔信,則他自己的慈悲心就發生不了作用。爲什麽?因爲空性。和其他所有事情一樣,慈悲與虔信也是源于空性的一個現象。有虔信的衆生,使他能領受到慈悲,由慈悲獲益。諸怫菩薩無法強迫衆生證悟。經藏對于空性,一路下去還舉了很多不同的例子,總集其重點,即是所有的染汙、障礙、妄想都是空性——就像所有的知識、智慧、慈悲也都是空性一樣。
好好重視經典予我們的忠告及警…
《喚醒沈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