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然,水到渠成的。
绝大部份金刚乘佛教密秘哲学的法教是以空性思想为根的,这些法教出现在律部。阿昆达磨部。经部及密续,都是非常殊胜的,其中最重要的两套哲学称为「让通」(rangtong)及「简通](jentong)。要翻译这两个词相当困难,因为它们不是普通字的用法,而是特别的哲学用语,或许「让通]可以粗略的翻译作「内在的空性]或「自空];而「简通]是[外在的空性]或「他空」。这是粗略的意译,但己接近字的原意。
「让通」与「简通」是由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物,可以用水陆交会的海岸线来做个简单的比喻,我们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抵达岸边,我们可能乘船由海上到达岸边,我们也可以用走路、搭交通工具由陆地到达岸边。「让通」及「简通」就是这样,由不同方向抵达同一目的地。
「让通]与「简通」可以应用到任何事物,但在这里用来探讨佛性会更有意义。从「让通自空派」的观点,完美佛性的哲学定义,是指二元存在的完全空掉,佛性是完美的、超越二元对立的。「简通他空见],则指完美的佛性是由任何相对地实存中解脱。一般对于空性的了解,是结合[让通」与「简通」两种观点,伟大的上师融合了两者。也有一些大师们只持「简通]观,或只提
[让通」,他们很坚持只有一种是对的。无论如何,最後的结论仍是相同的。
有一种方法可将空性从这种神秘的。哲学的态度,带入佛法的修持及日常生活之中,佛教徒以皈依为始,也就是我们对能提供皈依的处所及人有信心,我们想从那儿得到教法,而他们确实也具足被皈依的条件:时间对佛陀的法教有考验,我们确实需要证悟者的指导,及修道上真诚的伙伴。历史上的释尊,佛法——法教或典籍,及僧宝——导师、老师与精神上的朋友,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我们应了解三宝且尊敬三宝。得获人身,弟子可以在上师的教导与佛陀的加持下修习佛法,然而,最终极的皈依是证悟。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并不把释尊、法教及上师的指导当作是永恒的、究竟不变的。在我们理解佛陀、佛法。精神伴侣是证悟道上所必须要有的,但不是永恒的情况下,我们以空性为原则,皈依三宝。三宝是我们修持佛法所依之因缘,所有的修行者都需要三宝的协助。有了他们的加持及教导,才可能成功的修持佛法而最终得获证悟。这是将空性运用于皈依。
空性的第二项运用,是用于禅修与祈祷念诵。基本的祈请祷文,及基本的禅修如「息内](shinay)——静心——都能提供空性的经验。当你以纯净的虔信心祈愿时,心灵完美的感觉,就在你念诵愿文的同时,净化了所有的痛苦及染污。在以纯净的虔诚心念诵祈祷文时,你有种纯净的感觉。当然,一个初学者,也许在念完祈愿文的同时,一切烦恼又重新回来了,这很正常。但当我们在念诵祈祷文时,我们常会有被加持的感觉。
禅修时也是如此。譬如说,你在练习上的禅修时,你是进入心灵最宁静的境界,一切皆完美,一切皆纯净。当然,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当禅修结束,日常行止开始,这完美的感觉便消失。如果好好的祈愿或禅修,我们是能够惊鸿一瞥空性的。
空性第三个运用时机是在修菩提心之时,经藏法教都是以此为基本,在发慈心、悲心及喜心时,修持者乐于接受任何事,快乐的及痛苦的皆然,它们的意义都能被理解。佛陀在某部经里说道,一个有菩提心的人,即使处于痛苦之中,仍然苦得快乐。将自己的苦与别人的苦都转化为快乐的炼金术,就是发展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顺境、逆境一样都成了修持菩提心的善缘。所以,基础的菩提心的修持就是运用空性。
运用空性来修持的第四种方法是密续的本质,也就是普遍的了解众生皆具有佛性,且任何环境都是净土。直到你了解此点,要不你就仍在轮回之中。当一个人真正理解此点,这个人就证悟了。在还不能认识轮回本质时,轮回是苦;认识了轮回的本质,则轮回使你证悟。证悟需透过修持,修戒律、修慈悲心、修道德等等,透过这些修持,你能了悟现象界存在的本质。
一旦认识怫性,即来到最後一刻。轮回里的时间,对证悟者而言,相对上,他可能花了几亿个世纪,投生几亿次于轮回六道,然後才证悟;但在究竟上,这些时间只是顷刻,比一秒钟还短。这是空性的究竟层次。虽然平凡众生不能真正了解这些,而且这些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在我们可以经验到的范围里,可以用下面这个情境作类比,回想你正要接受一个手术,可能是牙齿手术也可能是意外事件受伤,那时你觉得疼痛好像永远不会停止,剧痛令你觉得时间漫长,几分钟的时间像是几个小时一样长。然後,突然地,剧痛停止,不再疼痛了,那真是甜美、棒极了的一刻,好像疼痛从来不曾发生过一样,痛几乎被忘光了。这个例子,不能拿来跟证悟比,但能给我们一些证悟的概念,空性在时间历程中如何被体验,也告诉我们无尽的生死死生和无尽的痛苦,是在证悟前的片刻。
以上四种有关空性的运用,只是简略的叙述,是个简单的方式来看空性,及如何应用在各个不同层次的佛法修持上。我们应祈祷、禅修、做善事、避免恶业、帮助他人,发展虔敬心、慈悲心,但我们绝对不要认为这些是真理、是必然不变的。我们把这些练习,当成是内在佛性的自然显现。在我们帮助他人时,只是协助众生有个较好的因缘而已。当我们修持佛法时,我们是在尽一切努力,令我们的佛性早日觉醒。若我们以为所有的善行都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就会变得神经质。
对于空性有正确理解且懂得运用空性的人,不仅可使他们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效率,也可以与别人分享这些知识。适切的运用空性不仅能使佛教徒受益,且可以使所有的人受益。譬如,当一个人面对临终,那麽了解空性对他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都有认识的人已亡故,或即将死亡,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的朋友死于AlDS(後天免疫不全症)或是其他的疾病,或是自己亦身染重病,虽然这是很痛、很难的一件事,但它也是一个很伟大的机会!
西藏有许多的谚语,其中有个恰当的例子,出于一首叙事寓言诗,是国王与他信任的士兵的英勇行为,其中有一行写得很美,是在战场上一幕恐怖痛苦的情景下,说出的一句话:「不管任何事发生在我的身体上,都只是我身体的受伤,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到我的心灵。」并不因为身与心相关连,所以,身体受苦,心灵就一定也受苦,我们的心灵可以不必觉得苦。若对空性有清楚的了解,许多身体上的痛苦可以减轻。当了解一切现象如疼痛一样,并非实存,那我们就有可能超越它们。
还有一个比喻,这回是佛陀所讲的例子了,此例与嗔心这种染污有关,简单来讲:当你生气时,若是可能,则盯住镜中生气的嘴脸,坐下来,好好的看,然後问:[它是什麽?] 也许你正处于盛怒之下,想要施展暴力,但先别那麽做,先坐下来,问:「它是什麽?它在哪里?]顿时你会发现生气不见了,你的愤怒只是一种反应,是许多相互依存之因缘的显现而已!这可以应用在任何负向的心灵状态上,例如:执著、欲望、妒嫉等等。
习性也是一个我们要对治的一个因子,藏文称习性为「帕恰气地帕](pa cha che dipa)。染污当然也是种习性,但两者略有不同,「恰恰气地帕]是一种很微细的障垢,譬如我们将自己的思想、感觉、动机投射到他人身上,就是种习气。习气可能不易察觉,也很难克服,必须要费些力气才可能克服习性。当我们发现自己总是犯相同的错误,误会别人,以一种不正确、愚蠢、不慈悲的方式来评判别人,我们就是已经受到习性的障碍了。总是在事後才护觉自己错了,但为时已晚,伤害已经造成。我们只能由错误中再去学习,这种微细习性的障垢,都直接来自「我」这个概念。
西方人对于自我价值感的认同好像有些困难,许多人说他们恨自己、不喜欢自己,他们很确定自己不好,这也许是因为不了解人皆具有佛性之故。知道有佛性,或许是克服自我强度低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修持空性,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被自己痛恨的对象——自我——是不存在的,即便有些自己不喜欢的性格、特质,但因空性之故,总是有可能改变的。永恒的痛恨并不存在。空性就像是哲学家的宝石,是西方炼金师曾努力寻找的东西,它就在那里,但它也不在那里,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它是问题也是一切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空性。
《唤醒沉睡的佛 第四章 空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