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新的。每天使用的,乃致于使用了幾個世紀。人們曾辛苦的建造這些建築,他們也花了許多金錢,而現在,它們只不過是供人憑吊的曆史紀念,甚至連這些都不如。
在我們發展出正確的知見之後,也許我們仍需從事于輪中的種種事物,譬如造屋。生活、建立人際關系等等,但不同的是我們不再毫無理性的、神經質的去執著于這些東西。我們了解這些東酋都是無常的,它們只有相對上的價值,而沒有究竟上的價值。因爲它們的存在是種相對的依存,隨時都在改變。了解這一點,是重要的第一步,它將幫助我們避免輕易陷入負面的思維或行爲之中。
如果我們沒有上述這種清楚的了解,那麽當我們看到某人又蓋了一幢比我們更大的房子時,我們就會産生妒嫉心,這種妒嫉心看似荒謬,但卻確實存在。某寺廟團體,或許想阻止其他寺廟的發展,因爲:「我們的怫比你們的佛要好。」像這樣的事,層出不窮,都是因爲一個「貪],以及貪心與其他負面因素結合所致。
接下來,彌勒尊者談*心與攻擊,他說*心雖然不似貪心一樣恒久,但是*心的力量卻很大。嗔心時來時去,而貪心是持久的,尤其是人道或稱欲界的衆生,嗔心常在我們的欲望受阻時升起。我們對某些東西執著,當某事、某人阻止我們得到時,我們便會生氣,有時我們更會做出一些攻擊性的行爲,以獲取我們所想要的東西。克服*心的主要方法之一,即是去體會其他人的痛苦及染汙,也就是對他人升起悲心。
無明是障蔽的根源之一,與貪心。嗔心及攻擊行爲一樣。無明是觀察事物不深入的結果,見不到事物的真象,只看到表面。許多時候,我們連事物的表面部看不清楚。在部份金剛乘的法教裏,大成就者寫道,絕大多數的衆生,對彼此是全然的誤解。即使是個很好的修行者,很有學問且持戒嚴謹,仍然會受到外境的影響,産生貪心或*心。或許這些貪心與*心較不明顯,怛它們可能躲在潛意識當中,遇到適當刺激時,隨時准備爆發。在證到初地菩薩果位之前,無明都是存在的。
第四種障蔽是業力(karma),業力是貪、嗔、癡叁者結合所致。「業力」一詞源自梵文,怛因其常被引用,而被收錄在英文字典裏。即便如此,還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業力」的意義,它多半是被誤解的。有些人經商失敗或婚姻破裂,他們或許會問道:
「是不是因爲我有惡業?」依照佛陀的開示,業力意指因與綠。當然,事業失敗或婚姻破裂必有因與綠或其他的困難,因此人們才假定「這就是業力]。若認爲一切的不幸事件,全是業力必然的結果,那麽我們會感到無助,因爲一切都是命定不可改變的。這種想法事實上是錯誤的,因爲真相絕對不是那樣。惡業可以被改進而轉爲善業,善業也可以被破壞而變成惡業。後面對于業力會有更詳細的探討,業力不具實存之相,業力只是描述我們生活中相對的因與緣的一個字眼罷了!
彌勒尊者描述第五種障蔽是「心靈無意識的二元狀態」(藏文:Palcha)。意指一種心靈沈睡的狀態,但在適當的環境與刺激下,此狀態便會顯現,若是負面的心靈,則如一沈睡的怪物;若爲正面的心靈,則似睡著了的天使。這狀態與本能極相似,它是我們一世又一世帶來的無意識的習氣。
下一個障蔽我們去認識佛性的,是阻止我們成爲初地菩薩的種種障礙。當我們第一次認識自己本具的怫性,及見到萬物的實相時,我們成爲初地菩薩。所有菩薩道的修持法門,目標都是要克服種種障礙我們認識自心本性的障蔽。認識佛性的狀態,就是初地菩薩的了悟狀態。
彌勒尊者描述更進一層的障蔽,是登地菩薩才會遇到的,一層高過一層的障蔽。每向上一層,更細微的二元垢障就更增加,每一地的菩薩都必須靠修行來克服那一地的層次的障蔽。由這邊我們可以看到,愈高層次的智慧及聰明,反而成爲更難的阻礙,它們一樣必須被淨化。以第七層的障蔽爲例,是指菩薩對于佛性的了悟,連這一點都被視爲障蔽,而必須被克服。
很明顯的,當我們在談論菩薩證悟的層次時,我們只能做理論上的探討,要真切的了解什麽是初地菩薩,只有你自己已經是初地菩薩,才可能了解。一尊怫與一個初地菩薩同時站在一個平凡人面前,要他分辨誰是誰,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平凡人很容易混淆,因爲以我們二元的眼光,是無法分辨佛與菩薩間的差異的。但是在佛的層次,初地菩薩與佛是很容易分辨的,只不過這種差別,在平凡的人的眼中,是太細微而難以分辨的。
平凡人的修行,有座上、座下之別。對于一個平凡人而言,初地菩薩的座下狀態,俨然已是了悟的狀態。但對于真正初地以上的菩薩而言,他們沒有座上、座下之別,他們巳超越了二者的差異。更精確的所謂座下,即是禅修之後的狀態,登地以上的菩薩,已能將禅修狀態穿透于日常行持當中,所以即使他們並非正在做禅修的練習,他們亦能保持在禅定的狀態。修行達到這個次第,就再也沒有什麽事情是他們所不能了知的了。菩薩的成就並不是知識性的,那是一種直觀的了悟。菩薩克服了座上與座下的差異,對他們而言,二者無異。當然,對于二地菩薩而言,初地菩薩仍是有限的,證悟次第較高的菩薩,可以看到比自己次第低的菩薩的缺失。這是很自然的,直到完全的證悟,才不再有需要改進的。
只有接近完全的證悟者,才能夠了知登地菩薩的層層阻障,然而,經典中還是做了描述。
了知佛性
彌勒尊者對于佛性開示的最後一部份,是講解了知怫性的益處與不知佛性的害處,各有五個要點。
首先談到無知的害處,第一個害處是自卑,由于對自己的潛能無所知,所以當我們犯錯有過失時,我們會認爲那是永恒的過錯,甚至是我們本質的一部份,這種想法其實是個天大的錯誤。若我們有幸開展出一點點智慧與了悟,我們將會了解那不過是一種自我暫時的染汙,更真切的說,當我們有這樣的了知時,我們究竟的潛能已稍稍被喚醒。若我們對自己的佛性一無所知,那麽我們會很輕易地相信我們是沒用的,是沒價值的,我們不信任自己的任何優點,這是種錯誤的知見。
不知自己本具佛性的第二個害處是我執。當我們不知道什麽是佛性的時候,自我很容易會膨脹。當我們做一些善面的努力,獲得善面的特質與成就時,我們會自以爲是無中生有的創造者,如此膨脹了自我。我們不了解自己所具的怫性,與其他衆生完全相同,善面特質的顯現,不過是佛性一點點的展現而已,在究竟上,我們並不比任何其他衆生優越。如果我們不能見到其他衆生輿我們具有相同的潛能,我們就會爲自己一點小小的成就,産生了錯誤的驕做觀念。
彌勒尊者描述第叁個與第四個害處是「肯定與否定]。狂熱盲信就是肯定與否定的例子,缺乏對佛性的了解,會使一個人心胸狹窄,目光受限,會使人執己見爲唯一正確的見解,而否定其他見解的正確性。打個比方,當我們看待佛像及佛教儀式時,我們可能只是依樣畫葫蘆的去做,而不了解它的本質,及它背後的意義。我們受限于外在的形式,因而肯定外像而否定它的內在本質。如果我們不能分辨什麽是外像,什麽是本質,不能在內外之間做個連系,不知什麽是重點,什麽是表面的裝飾,那將是一大害處。如果這樣做沒引向狂熱盲信的地步,而對他人造成傷害,也會浪費自己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爲我們固執的錯過了重點。
我執是彌勒尊者所說的第五個害處。若一個人對于佛性無知,他會傾向于執著好運及好的特質,他不願與他人分享這些。這表示不論此生我們有多好的成就,我們都不會去利益他人。我們將會執著而停滯于我們所擁有的,最終我們將退步而非進步。
五種了知佛性的益處中的第一種是喜悅,不論我們多麽悲慘,不論當下我們有多苦,不管我們的處境爲何,我們總是能感到喜悅,因爲我們了解我們究竟的本質是完美的。因爲我們知道自己將不斷進步,最後終究要證悟佛果,所以我們感到絕對的安全和快樂。在一些密續的法教裏,還強調能執此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由藏文翻譯爲英文的箴言「縱使我們必須受苦,我們也要苦得快樂。」苦得快樂意指了解了苦是表相。是無常的。我們的怫性從不曾受苦,所以「痛苦地快樂」是可能的。即使痛苦有時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仍有馀力,在最痛苦的情境中可以保持愉快。
彌勒尊者所述了知佛性的第二個益處是尊敬,我們尊敬所有的衆生,及所有的人類,因爲他們都具有佛性。我們對于環境和大自然也一樣的尊敬,因爲它們也是怫性的化現,是透過我們依因緣而生的感官,所知覺到的外境。
聰明是第叁個益處,當我們知道什麽是佛性的時候,我們就理解了什麽是相對的真理。了解何謂相對真理。如何運用相對真理,就是聰明。
了解佛性,就了解究竟真理。知道與了解究竟的真理,就是智慧。智慧將引導我們做加速我們的證悟的抉擇,所以,智慧是第四種益處。
了知佛性的第五個益處是慈心與悲心,我們知道每個衆生都會進步,因爲在究竟上他們都是完美的,他們爲求進步所做的努力一一如同我們幫助他們所做的努力——最終都會有成效的。衆生皆具有佛性,這對我們而言是個誘因,若非衆生具有進步的潛能,否則我們就無法自助。助人,因爲一切的努力都將無效。我們有悲心,因爲我們清楚知道衆生必須承受的苦是什麽,由于有佛性,我們才能以慈心、悲心去幫助他們。當我們念誦佛教徒的祈願文時:「願一切衆生皆離苦及苦因。」我們的祈願是真實的,因爲我們了解每個衆生都具有佛性。
佛性是金剛乘佛教中最實際、最有用及最真實的基本原則,我們在祈禱文中祈願所有衆生皆得解脫,這是很大的野心,我們真的能使所有的衆生皆得解脫嗎?是的,我們能夠。我們真的能夠證悟嗎?當然可以。是什麽令我們認爲這一切都是可能的?這就是佛性。這是我們前進的基石,我們與生俱來就是開悟的,我們只需喚醒沈睡中的佛!
《喚醒沈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