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喚醒沈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

  第二章 佛性

   菩提心是釋尊所有法教的根本,在大乘及金剛乘的修持法門中,菩提心又特別的重要。稱菩提心爲珍貴的法教,一點兒也不誇張,因爲它是我們一切成就之源。釋尊在所有的經典及密續中,強調菩提心是如何的基本與重要,他在許多地方談到菩提心是轉化的方法之一。負向的事可依菩提心而被轉化,痛苦可被菩提心轉化,無明及所有的五毒也可以被菩提心所轉化。要達到解脫,極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習、開展菩提心。

   菩提心源自梵文,藏文翻譯作「蔣秋卻森] (chang chup chesems)。「蔣]可以解釋爲淨化。澄清,這是修行的成果。這種清明是無邊際、無障礙的。「秋]意指涵蓋一切,毫無例外,完全的包容。[卻」是文法上的連接詞。「森]是心,間接代表一切的思想、態度、動機及一切與心有關的事物。

   「蔣秋卻森]或菩提心的另一個基本定義是「爲利益衆生成佛而願成佛],也可以簡單的翻譯作「獲致最高證悟的勇氣」。不論菩提心被視爲是種純淨、不動搖的祈願,願自己與衆生皆得全然證悟及解脫;或是被理解爲一種思想或態度以利益個體成長、是種哲學觀。一種想法。一種有價值的原則,菩提心都能夠生生世世的幫助我們,引領我們完成同一個目標。它讓我們一切的努力變得有意義,且意義得以不斷增上,直到我們證悟爲止。

   有許多的比喻被用來象征菩提心,其中之一是蓮花。在東方,蓮花被視爲是最美麗、最純淨。最完美的花朵,它生長于汙泥、最髒的水中。然而,它雖然出于汙泥,卻不爲汙泥所染汙。這情況也發生在菩提心上面,菩提心是由五濁惡世的輪環境中發展出來的,不論一個人生命中充滿了多少的惡業及邪行,只要一旦升起了菩提心,在那當下過去所有的染汙都被淨化了。佛陀曾在經典裏親自宣說:「世界上任何的表現,行爲、外貌、行持,是善是惡。是好是壤,完全取決于它背後的目的、動機、哲學。]佛陀教示過布施。持戒。精進等等,但他最強調的仍是所謂善行、善業背後的動機。最純淨的動機就是菩提心。佛陀繼續解釋,在你升起菩提心的前一刻,你可能還是這宇宙中最壤的壤蛋,但是只要你一念升起菩提心,你就成爲宇宙中最高貴、最慈悲、最珍貴的衆生了。菩提心,這純淨的動機,是非常強有力且非常重要的。佛陀也曾開示,在發展出菩提心之後,你已經是生活在證悟者的家庭之內了。

   有了以上的了解之後,我們將繼續學習該如何實踐與運用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大乘佛教徒每日所持誦的四無量心:

   願一切衆生皆獲樂及樂因;

   願一切衆生皆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衆生永遠不離喜悅;

   願一切衆生遠離貪嗔;永住大平等拾。

   這段祈願文很簡潔的交待了發菩提心的方法,它所講的是四無量心。結合了四種無限的思維與四種無限量的態度,及這四種思維及態度的運用,就能開展菩提心。當你學會如是思維,如是行願,如是運用時,你就已經發展出菩提心了。勝義的理解,並讓你的生活依此四思維而行——慈、悲、喜、舍——就是菩提心。

   藏文[將巴」(Jampa)常被譯爲慈心,這只是英文當中最接近的字,它的意思不盡然是這樣。「甯吉」(Nyingje)譯作悲心,「jia華」(Gawa)是喜, [湯炯」( Tangjung)是平等舍。

   「將巴」(慈心)與「甯吉」(悲心)略有不同,「將巴」是一種很自然的慈愛與關懷,就像母親對待她的小孩一樣,不論對象是否在受苦,慈心永遠在那裏,慈心是種純淨的關懷,很自然的去照顧、尊敬對方。我們對待其他衆生,就要像母親對待她的小孩一樣,關懷、尊敬對方,這就是慈心。

   「甯吉」是悲心,與他人的痛苦有關,舉例來說,它就像一個仁慈、善良、威猛的國王,以他的仁愛、憐憫照顧他貧窮困苦的子民。悲心有點像是對于痛苦衆生的深刻同情,但比這還多些。你關懷他們,你與他們感同身受,你希望自己能爲他們做些什麽,而且你真的費力去幫助他們脫離痛苦,你爲他們負責任,就像是一個明君所做的一樣,這就是悲心。

   慈心與悲心是發菩提心的兩個首要元素,祈願文中「願一切衆生獲樂及樂因」是慈心的表現,「願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則是悲心的表現。從某方面看,這兩者很相似,若一切衆生皆得樂,那麽他們必定已經遠離了痛苦:若他們已遠離痛苦,他們必然處于快樂當中。兩者的結果是相同的,但在基本定義上有細微的差異。

   喜心與平等舍,是慈心與悲心的支撐,「jia華」是喜心,當你有慈心與悲心時,喜心很自然的就在那兒了,因爲不僅你自己快樂時你感到歡喜,就是別人的快樂也可以使你快樂。喜心來自于見到衆生快樂或行善時,你樂于見到別人處于順境,你樂見別人有正知。有效率,你爲他們感到快樂。你可以分享別人的快樂,而非令別人的快樂成爲你的痛苦,後者是可能發生的,如果你總是以負面態度來對待他人的話!

   當你沒有喜心。沒有菩提心,那麽類似嫉妒的情緒就會形成。當你見到聽到別人比你成功、比你快樂時,你就受到嫉妒心的幹擾。當別人擁有你所沒有的東西時,你感到不舒服,這其實是很嚴重的毛病。可是,假如你有菩提心,你有很強的慈心與悲心,那麽喜心很容易就會升起,你就再也不會因爲見到別人的好,而感到嫉妒及不愉快了。有了喜心,則不論在何時何地,不論是自己處于順境或是他人處于順境,你都感到心喜:[願一切衆生永不離喜悅!

   西藏有句諺語:「縱使你必須受苦,也要苦得快樂。」仔細咀嚼這句話,它的含意頗深,誠懇的說就是:「不要悲傷的去享受!]

   大平等舍是第四個無量心,意指所蘊育的慈心、悲心。喜心,將平等的供養給所有的衆生。此一正念,正思維,應無對象的限製,並不限于朋友。親戚或你敬愛的人,而應包含所有的衆生。當然,任何一個善行必先由個人層次做起,譬如家庭,法教也是這麽依序教導的。一個健康的家庭,定然充滿慈心。悲心與喜心,由自己推及親近的家人和感受到你的關心而聚集在此的人。從這類親密的團體,再推及于鄰居。陌生人,乃至于你的敵人。慈心。悲心與喜心,應超越「與你同類的人」,也就是超越種族、國家。政治及宗教。你應對所有的衆生升起悲心,不管他是否是你的敵人,或是他曾犯下滔天大罪。你的悲心應超越人類,而及于一切衆生,包括畜牲道及肉眼所不能見的其他道衆生。由最高的天道衆生到最低的地獄道衆生,我們都要能升起慈心、悲心、喜心及平等舍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大平等舍。

   回向給無量衆生,願他們獲真實利益,這是菩提心的核心。當你在許下大乘的誓願時——也就是菩薩戒——你下定決心[爲利益衆生成佛而願成佛」。這是個很有勇氣的誓願,釋尊在經藏中開示,衆生遍存于宇宙虛空之中,他所說的虛空是無邊無際的。他開示道:無盡的虛空充滿了無數個宇宙,而各個宇宙又充滿了無量的衆生。

   他說衆生分 于六道之中,六道衆生不僅外貌不同,他們外在與內在的心靈狀態也是不同的。最上層是天道,最下層是地獄道,人道居于中間。佛陀強調生于人道是最幸運的,因爲人道經驗快樂與痛苦兩者,其他道的衆生大多只能經驗快樂及痛苦中的一種。若是我們能善于把握生于人道的生命,則可以在解脫道上突飛猛進。佛陀說人道衆生要比其他道的衆生,更容易開展出智慧及獲致證悟。大平等舍正是爲了所有衆生,爲了宇宙中所有的六道,這是相當驚人的!

   事實上,開展與支持菩提心的四無量心,其中的每個無量心都是相當遠大的想法,我們希望每個衆生都能離苦得樂,達到完美的狀態,從某個角度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它確實不是個白日夢。它有現實的基礎,那就是每位衆生,每個個體都有離苦得樂的潛能。較此猶甚者,是每位衆生毫不例外的,都具有證悟的潛能。佛陀談到每個個體的究竟潛能與本質時說,一切罪惡都不存在。當然,在相對上罪惡是存在的。(佛陀有個堂弟叫提婆達多(Devadatta),他總是爲怫陀帶來麻煩。)正因爲衆生皆具有證悟的潛能,所以願衆生皆證悟的遠大期望才變得實際。就我們自己而言也是一樣的,因爲每當我們由衷祈願衆生皆成怫時,我們開展了自己的菩提心,我們離證悟又接近了一些。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四無量心——慈心、悲心、喜心、平等舍心——的發展,代表著我們菩提心的修持已經增長。正如你在修持菩提心時,你的慈心與悲心在剛開始時很微弱,但是它們會慢慢增長,以及于無限量。「願一切衆生皆離苦及苦因]就是無量的悲心,這是一步步發展而得的。培養悲心的第一步,是當你看到他人處于饑餓、疾病。死別,或其他不幸的痛苦中時,你感到悲憫。這悲憫是好的,但仍是有限的悲心。你必須進一步去審查這些痛苦的原因,若非一個人過去曾經造了因,否則此人不會遭此苦痛的果。事實上,苦因都不應該存在,但因爲苦因還存在,所以人們仍受著苦,能去找尋苦因是修行的下個步驟。

   若是我們更仔細的觀察,我們會發現苦因也有好幾個層次。有立即的苦因,譬如在意外中某人受了傷,意外是此人曾經造的因,或許是前世造的因,而現在結成的果。意外帶來的苦是果。若某人曾經殺人或傷人,那麽他會在此世或未來世得到苦果。事實上,有許多比這個更微細的苦因,任何與貪、嗔、癡、慢、妒有關的行爲及思考,都會製造苦因,不是只有所謂的惡行才會造苦因。自我、本我。這個「我」——每個人都有,即使新生兒也不例外——是製造苦因的根本。「我餓了]。「我冷了]、「我不舒服]、「我累],…

《喚醒沈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