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喚醒沈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P2

  ..續本文上一頁嬰兒不會說話,但他有感覺他不用語言,他用哭的。喂嬰兒,滿足他的需求,將他放日床上,這只是暫時的解決之道,當我們祈願衆生能解脫痛苦時,我們的心量不能只局限于當下的痛苦,我們還要顧及立即之因,與潛在的更深層的原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不夠的,除非找出病因,否則病痛是無法根治的,病源會在另一處發作。無量的菩提心才能根本解決苦及苦因,因爲菩提心不受任何限芾!,所以它能深入達到各個層次。

   假如由快樂的角度來看菩提心,而不是從痛苦的角度來看,那麽菩提心是超越了暫時的快樂的。它包含了由暫時的。相對的快樂的經驗,持續到究竟的善行之果的證悟的快樂。我們希望衆生在任何情境中都感到快樂,在人早期經驗中最根本的快樂,就是父母、子女共聚一堂快樂的生活,他們彼此相愛,沒有爭吵,沒有難相處的感覺,每件事都很平順。祈願衆生快樂——菩提心一包括由基本的好環境(甚至僅是泡一杯好茶),到最高最偉大的完全證悟皆然。不僅只是祈願人類,也不只是祈願我們星球上的衆生; 不僅是我們所在具有上億星球的銀河系,還包含其他一切。發菩提心以及支持菩提心的四無量心,是直接祈願所有空間中的衆生都能獲得快樂,而且,他們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當你每日祈願衆生獲安樂,最後你看到他們快樂時,若你的祈願是真心的,則他們的快樂應會成爲你的快樂。每個人的態度有很大的差別,現實生活的沖擊,也造成每個人快樂幸福覺受的不同,這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的可貴,只要你能真正清楚了解什麽是四無量心,你就能認識自己是誰,你能達到什麽境地,該如何去達到。

   如果我們只是觀察這個小小的世界當中的一些愉快的事情,我們將會留意到這些好事的促成,是由于某些人的奉獻、慈心。悲心、喜心。平等舍心才促成的。也許某些人在造作善業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佛性、佛心的存在,也從不曾聽聞什麽是菩提心,但是在他們每天的生活中,他們具有這些行善業的本質,所以他們可以讓他人的人生變得有意義。他們也會令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義。菩提心並非始于佛陀給予我們的教導,菩提心自無始以來就存在在那兒!

   佛陀的開示,令我們清楚的知道菩提心是所有衆生快樂與幸福的唯一源泉。悉達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的成佛也是基于他有菩提心。在經藏裏釋迦牟尼怫談到他的前世,他曾生于各道:人道。畜牲道、天道、地獄道等,他修持菩提心亦是經曆了許許多多「劫」([由旬」(yugas),或曰「一千時」,即人間之四十叁億兩千萬年),是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他證悟之前不曾稍停,一步步、一世又一世的修持菩提心。有許多描寫他慈悲行的故事,稱爲《本生故事》(Jataka)被記載下來。

   《本生故事》不僅有怫陀轉生于人道的故事,還包含了佛陀轉生于其他各道的故事。其中有個故事是佛陀學習到什麽是貪婪的一大課,他投生爲…只貪婪的狼,有天它遇到了一只大象的屍體,它狼吞虎咽的吞食大象龐大的身軀,于是它鑽進了大象身體之中,它決定把大象的身軀既當作房屋又當作食物,所以它就住了下來,又吃。又睡,如此過了一段長時間,直到夏天到了,象皮被曬乾,它原先鑽入大象身體的洞變小了,以致於它無法爬出來,這時候它的食物宮殿,變成了監牢,狼用自己的身體,猛烈的去撞牆,仍然徒勞無功,過了很久,才下了大雨,屍體上的洞張大了些,狼才勉強的從洞中鑽出來,由于洞口大小太緊,狼全身的毛發都被脫光了,這個教訓令狼非常沮喪,以後再也不敢如此貪婪了。

   不是只有釋迦牟尼怫如此,所有過去世的諸佛也都是這樣的,所有的佛,都曾誕生于各種不同的情境中,如此他們才能去學習,變得更有智慧,而能修持菩提心,菩提心結合了四無量心,是任何衆生快樂與幸福的唯一因。不僅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將如此,菩提心是我們此時此刻所能做的最正向的行持,不論我們現在在哪一個次第,我們都能行菩提心。

   從現在就開始做,方法很簡單,只要隨時關照是否每個衆生都認識他們是什麽,他們是誰。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了解他們的潛能是善的,不是惡的;是健康的,不是病弱的;是完美的,不是有缺陷的。他們不缺任何東西。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如上的理解,如果他們真能了解,且真正做到,那我們真是做了件大事,能令他們了解且持續的遵行,那真是向前跨進了一大步。一旦能夠見到一點自性,那麽不論任何人都會感受到跨出的這一步,就像是個承諾,是種保證,從當下那一刻開始,他們會自然的不斷向上前進。然而,在我們達到完全證悟之前,即使我們發心向善,也會因爲我們懷疑自己內在的潛能及認爲自己不好,而使得向善變成是令人心碎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要創造一些善業。雖然我們仍努力行善,但我們會認爲善是在外的,不是在內的。這是對于自我形象的一種錯誤的認識,那會是個很大的障礙。認爲我們不具潛能,要去創造一些原先沒有的潛能,此一想法迥然不同于我們知道它已經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工作只是要去解脫它而已!

   在密續法教裏,佛陀教授了無數的解脫法門與技巧,這些法門都是相當殊勝及有效的,但是,佛陀及所有偉大的上師們都再叁強調,所有金剛乘的法教,只能傳授給具有菩提心的人。這些珍貴的法教,不能授予不具菩提心的人,因爲菩提心是根。是地基。菩提心是心法。當你有菩提心時,任何神聖的法門都是好的,是有助益的。但是,當你不具菩提心時,這些法教就變得無用且無益。在每個金剛乘的法教裏,最初基的修持就是菩提心。只要有了菩提心,那麽不論修持任何法門,你都可以應用它。佛法的叁部曲——見、修、行——也唯有透過菩提心才顯得有生命、有意義。

  菩薩行與菩薩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相對面及絕對面,此兩面向並非對立矛盾,而是一體的兩面,了解菩提心的相對面與絕對面是相當重要的,否則你會感到難以實踐它。若是等到我們有能力去修持勝義菩提心時,才去修它,那麽只有永遠等待下去了,因爲,此刻我們僅有能力去修持相對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相對菩提心的核心與結果。然而,如果我們只知道要修持相對菩提心,卻完全不知勝義菩提心爲何,那麽充其量我們只可能成爲一個好人、善心人,這個人有時還會鬧點情緒,如此而已——這樣是不夠的,這種有限的菩提心是不會引導一個人開悟的。我們必須要同時了解相對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我們才能兩者同時修持。

   四無量心全部屬于相對菩提心,菩提心的相對與勝義是種二元的表達方式。「爲利益衆生成佛而願成佛]也是種二元的思考,若是我們認爲自己此刻就已超越了二元,那是在欺騙自己。我們的最佳狀況,不過是在很短的片刻裏體會到非二元。我們現在所做的任何事,學習佛法、禅修。或行善,全都是二元的行爲。我們無需因此而感到難過,因爲我們正在運用我們所擁有的二元的條件,我們沒有欺騙自己,沒有在作夢,我們也不是在幻想。我們只是善用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條件,以二元方式處事。相對菩提心,是以我們現在的程度,所能善待自己及他人的善巧方法,這是我們現階段唯一的方法。就哲學上。理論上而言,我們可以向許多更高次第者學習,但是我們如何對更高次第有所了解,仍須倚靠內心境界的發展。我們可以學佛,我們可以探討成佛者的特質與完全證悟者的心靈,我們甚至可以寫一本書來討論它,但是我們的理解究竟多深刻,卻完全要看我們內在成就的次第如何。我們不能由佛的層次來了解佛,除非我們已經成怫。不論我們怎麽做。怎麽學。怎麽思考,我們都只能從我們現在所在的次第著眼。不論我們所願、所行的任何悲心與慈心,不論我們所做的任何菩薩行,全部都是相對層次上的實踐,這是相對菩提心。當我們在做助人的行爲,譬如布施給窮人或照顧病人時,我們在表達相對菩提心;但是,于此同時,我們由內心深處發出願望,願一切衆生皆能解脫痛苦,這是以相對菩提))行專一的勝義目的,這就是一種勝義的菩提心。這是一種二元的方式。二元的起因是有自我,由自我産生了無明,因爲無明,所以我們以相對菩提心來對治。相對菩提心起于你現在所在之處,它能引導你由此處漸達最高的成就,也就是證悟。

   究竟上每個衆生都是佛,任何情況。任何環境、任何現象,甚至連空性都是佛。了解這些,就表示以我們的次第,已知什麽是勝義菩提心。了解了這個之後,當我們見到他人的無明。無知、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幫忙他,因爲我們知道是有可能幫忙他的。無明、無知及錯誤都是可以修正的。它們之所以能被修正,乃因究竟上衆生不是無明,不是無知的。這也是我們之所以知道逆境、惡業是可以被修正的。相對上,一個人或許很糟糕,怛因他具有怫性,所以他能被幫助而改進,若一個人在究竟上就是惡的,那麽我們根本不可能協助他向善,因爲他根本不具向善的潛能。這就好比我們把一個杯子埋到土裏,然後天天澆水,期待日後結出一堆杯子,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爲杯子不具有生長的潛能。反之,如果你有一顆稻種或花種,當你把它種人土壤,爲它澆水,那麽種子將會發芽成長,因爲它具有這樣的潛能。衆生的潛能較此猶甚,因爲在究竟上,無誤地,沒有一個衆生不會成長及進步。每位衆生,因爲本具怫性,所以有潛能不斷進步,最後終能展現佛性。以上是對于勝義菩提」0的一些基本的解釋。當然,膀義菩提心的意義要比這多得多,我們唯有透過實修、實踐才能理解,也才能增長菩提心。

   我們現階段修持菩提心的方法,是去了解我們有能力助人,因爲其他衆生都具有偉大的潛能——勝義菩提心。雖然每個衆生原本都是佛…

《喚醒沈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