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轉世和業力
轉世與業力是相關的主題,歸屬于每一周期的生命。依佛法的觀點,每個片刻都是前一刻的延續,而且,這一刻接一刻的連續是永無止境的。轉世,簡單的說,就是心靈的不斷延續。
轉世,有許多的層級——普通人道的轉世、其他道衆生的轉世,如畜牲道、天道、阿修羅道及菩薩道等。究竟谛的轉世就是佛的化身(nirmanakaya),也就是佛的色身的化現。化身——藏文稱作「祖古」(tulku)——有特殊的定義,在字意上是指「顯現出的身形」。所有的衆生都有轉世,但「祖古」的轉世,是指具有相當證量的成就者、菩薩,以及怫,他們的轉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服務衆生。
轉世簡單的意義是指心靈的延續,同一心靈可以轉生于不同的身軀,心靈一而再,再而叁的重生于各個實體中。正因如此,在佛法中,當我們說一個人死亡時,明顯的不是心靈的死亡,而是身體的死亡。死只跟身體有關,心靈是不會死亡的,這兩點,在開始理解轉世時是很重要的。
死亡的那一刻是威力很強的時刻,如果一個人在面臨死亡的那一刻——即使使只是平凡人——有很強的信心、悲心、明覺,此種心靈狀態,對此人未來的轉生有極正向的影響力。如果臨終前有很負面的心靈狀態,如生氣、拒絕、害怕等等,就會對未來的轉世有極負面的影響。所以,臨終的那一刻非常的重要,特別是當我們考慮到臨終與轉世的關連時尤然。
一般而言,平凡衆生的轉世可以分爲兩類,不過我們仍應記得,每個衆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第一類的死亡,在臨終時平淡的不帶有任何正面或負面的因素,經驗這類死亡的人們,會完全依照他過去的業力來轉世,因爲在臨終時刻未有特別的影響力介入。第二類的轉世則是在臨終時有很強的正面或負面的力量介入,這些因素淩駕于業力之上,這些正或負的想法,會直接引導個體的心靈轉生于更正面或更負面。
菩薩的轉世與一般衆生的轉世有些不同,菩薩是已成功的修持菩提心的修行者,他們曾受過菩薩戒,也就是他們曾經承諾要達到證悟,以引導所有的衆生亦得證悟,這是菩薩的定義。一個精進的修行者,和一個證得初地果位的菩薩,兩者轉世的方式是不同的。不過,精進的修行者,雖然還沒證到初地果位,但是因爲他們的善念,他們會轉世到可以繼續修持菩提心的地方去。曾許下菩薩願的人,會因他的菩提心的強弱,轉生到或多或少可以行菩薩道的地方。我們或許可以稱這類衆生爲平凡的菩薩,因爲他們尚未證得初地果位。
依經藏所示,一旦證得初地菩薩,那麽他的化現就不再像上述方式的受限製。佛陀曾開示,初地菩薩可以在同一時刻化現于一百個地方,以利益衆生,可能是一百個銀河系,也可以是一國之內的百處地點。由初地到十地菩薩,依次而上對轉世具有更廣大的決定能力,以利益更多的衆生,因此,他們的轉世另成一類,稱爲菩薩道的轉世。
在藏傳佛教金剛乘的傳統裏,有所謂的「祖古」(tulkus)。金剛乘有一些方法,可以尋獲轉世的上師,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找到任何一位轉世的上師,而且可以找到一般人的轉世。當然,如果某人轉生到另外一個宇宙,我們將無法把這樣的「祖古」帶回來,但只要是轉生在我們的鄰近處,轉世都可以被尋獲的。這個尋找轉世的方法,只用于尋找上師的轉世,而未用于其他人。找尋轉世的方法,不是用來尋找普通人。政治家或國王,它們只用來找尋精神導師,這個傳統到現在還沒被破壞過。
並非傳承內所有的上師都被尋獲,有些「祖古]在轉世多次之後,便不再被尋出。還有些偉大的上師,轉生後沒被正式認證,這中間各有其原因,端賴各個上師們的菩薩行爲何。
金剛乘佛教的各傳承,通常至少有一位轉世[祖古],祖古的産生,常是始于某位偉大的上師,他建立了寺廟或樹立了教義,于是許多弟子及追隨者被吸引而至,當這位上師圓寂之後,他的轉世將由他親近的同修或弟子,或曾是此上師的老師(如果果還有他的老師活著的話)來找尋及認證。年幼的[祖古]將由弟子們,在主要弟子或是上師的老師的轉世的督導下,將他扶養長大,直到轉世再來的喇嘛再度成爲該寺的領導者,以持續他利生的事業。以上是「祖古]製度的運作方式。同一位上師,以及他下面一些親近的弟子,他們也是大師,一同不斷的轉世再來,以確保該寺廟法教及傅承的延續,在西藏曾有數千個寺廟,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寺廟,最少有一位以上的「祖古]。
轉世是自無始以來森罹萬象化現的一種,所以菩薩及大成就者的轉世總是持續著。不過,在轉世認證的曆史中,只有金剛乘佛教才有沿用同一名號,主持同一法座。在某些時空下,「祖古」也會轉世再來,且被證他的特殊,但卻沒有一脈相承的「祖古]頭銜。一脈相承的[祖古」認證,只有在金剛乘佛教中才有。第一個以相同名稱,持有同一傳承,領導同一寺廟及弟子的轉世喇嘛,是第一世的DB法王,Gmb杜song虔巴,他在圓寂前曾指示他的弟子,如何找到他的來世。
化身佛(nirmanakaya)是佛的一種化身,此與菩薩的轉世又不相同,化身佛是超越任何限製的,即使是十地菩薩都仍有些微的限製,十地菩薩的化現仍是有限的,雖已相當不可限量,怛仍屬有限,唯有佛才是無限的。菩薩依其證悟次第的高低,可以有不同數量的化現——初地菩薩可以同時有一百個化現,依此而增,愈高次第可化現的數目愈多。佛則超越此限製,可以持續作無數的化現,以利益所有的衆生。
化身佛就像虛空一般,虛空內包含了每個人。每件事。虛空不受限于某個星球、某個銀河系,虛空包括了一切的現象,虛空是無限的。如果你建造一堵很堅實的牆壁,虛空卻未被移動分寸,如果你將牆毀壞,虛空仍在那裏。虛空是沒有源頭的,虛空不是你可以指出它在哪裏的,虛空遍滿一切。佛陀的事業正是如此,遍布而無限,它是超越二元的,只要哪裏因綠起,它就在哪兒化現。如果全宇宙的衆生,同時虔心向佛陀祈請,佛的加持也會同時到達每個衆生身上。正因爲佛陀超越了任何的限製,所以同時給予許多的加持,一點兒也沒什麽困難。當佛示現于初地菩薩以上果位之衆生的面前時,佛示現的是報身(sambogkaya)。我們也可以說報身就是佛以下的衆生,主要指菩薩所知覺到的怫。衆生的境界不同,所以知覺的能力也不同。一個簡單的類比,是你在一堆人群中,瞥見一個熟悉的面孔,你能認出這個面孔,是因爲你先前就已認識他,知道他的特征。今天如果一尊佛站在你面前,若你認不得化身的細微差異何在,你就不可能認出眼前的就是佛。當佛化現在低于初地菩薩果位的衆生面前時,稱爲化身(nir-manakava),但仍是一種無限的化身。
要了解什麽是轉世和業力,我們應以佛教徒的觀點,去觀察衆生、他們的經曆,及他們周遭發生的事。在佛典中有個特別的術語來描述這些現象:幻相。佛典告訴我們,平凡衆生的生活,周遭的事物,種種事件及外境,全都是幻相。
密續裏解釋有叁類的幻相,第一類也是最長久的幻相,是自無始以來即存在,直到衆生證悟才停止的幻相,稱爲輪回的幻相。第二種幻相是每個衆生由出生開始直到死亡的幻相,因爲此幻相持續一生,所以稱爲生命的幻相。最短的第叁種幻相是睡覺期間,由入睡到醒來,所以稱爲睡夢幻相。這叁種都同樣是幻相,所不同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差異。這是由簡化的密續的觀點來看這整個的存在。
這叁種幻相有一個共通點將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是貫串念珠的線一般。輪回的幻相被一個稱爲「我]的概念貫串。不論生而爲人,或是生于畜牲道、地獄道、天道的衆生,都有一個「我],直到證悟之前,「我]都存在。任何一期生命的幻相,皆爲其業力所左右而化現出個體,業力由自我所造,業力也成了自我的主體。第叁種的睡夢幻相依個體潛意識的心靈所起,潛意識的內容會顯現在夢境當中。簡單的說,你不可能做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夢,直接或間接,夢境必與你自己有關。有些時候夢具有預知的能力,這是因爲強烈的下意識與許多事件聯結所致,我們有時稱此爲直覺。若你太在乎夢境的意義,你可能會迷網于其中,焦慮而陷入其中,這其實是無益的。夢境源自于個人的潛意識,由于自我産生睡夢幻相所造成的。
這叁種幻相都存在自己之內,而且常是跟「我」連在一塊的。轉世則特別與其中的一種幻相——生命的幻相有關,此幻相會延續,成爲下一世的生命幻相。在兩期生命幻相之間,有一段重要的時刻,稱爲「中有階段」,對此我們將在後面做詳細的討論。
轉世可以回答許多的問題,爲什麽有些人富裕有些人貧窮?爲什麽有些人生重病有些人健康?爲什麽人們的長像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爲什麽有人生于戰爭肆虐的國家,有人生于和平的國度?當一個人轉世,他的一生就是個體業力的顯現——因與緣——是過去生所造作的業。一個人現在所經曆的一切,都是過去所造業力的果報,了解此點,是了解整個佛陀法教的重要基礎。
業力與轉世是相對真理的層次,個體不論處于何種情境——可能是很惡劣的環境——與此同時,他仍有潛力證悟。任何人皆有相同的潛能達到證悟,這是究竟的真理。這也就是爲什麽,我們值得去厘清。糾正我們自己的和他人的誤解。若情境適切,而衆人又有助人的悲心,那麽這個被幫助的個體的智慧是會增長的,惡人可以變成善人,每個人在究竟上都是完美的、是佛。雖然,相對上,在達到某種程度的了悟之前,每個人都有許多的不完美。轉世與業力讓我們在相對的境界上,努力朝向證悟,也可以說,它們是我們進步的工具。
對于業力,大家有許多的誤解,許多人認爲業力是不可變的。他們常說:「噢,這是業力。]然後就放棄一切的努力,但究竟…
《喚醒沈睡的佛 第叁章 轉世和業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