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唤醒沉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P2

  ..续本文上一页婴儿不会说话,但他有感觉他不用语言,他用哭的。喂婴儿,满足他的需求,将他放日床上,这只是暂时的解决之道,当我们祈愿众生能解脱痛苦时,我们的心量不能只局限于当下的痛苦,我们还要顾及立即之因,与潜在的更深层的原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够的,除非找出病因,否则病痛是无法根治的,病源会在另一处发作。无量的菩提心才能根本解决苦及苦因,因为菩提心不受任何限芾!,所以它能深入达到各个层次。

   假如由快乐的角度来看菩提心,而不是从痛苦的角度来看,那麽菩提心是超越了暂时的快乐的。它包含了由暂时的。相对的快乐的经验,持续到究竟的善行之果的证悟的快乐。我们希望众生在任何情境中都感到快乐,在人早期经验中最根本的快乐,就是父母、子女共聚一堂快乐的生活,他们彼此相爱,没有争吵,没有难相处的感觉,每件事都很平顺。祈愿众生快乐——菩提心一包括由基本的好环境(甚至仅是泡一杯好茶),到最高最伟大的完全证悟皆然。不仅只是祈愿人类,也不只是祈愿我们星球上的众生; 不仅是我们所在具有上亿星球的银河系,还包含其他一切。发菩提心以及支持菩提心的四无量心,是直接祈愿所有空间中的众生都能获得快乐,而且,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当你每日祈愿众生获安乐,最後你看到他们快乐时,若你的祈愿是真心的,则他们的快乐应会成为你的快乐。每个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现实生活的冲击,也造成每个人快乐幸福觉受的不同,这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的可贵,只要你能真正清楚了解什麽是四无量心,你就能认识自己是谁,你能达到什麽境地,该如何去达到。

   如果我们只是观察这个小小的世界当中的一些愉快的事情,我们将会留意到这些好事的促成,是由于某些人的奉献、慈心。悲心、喜心。平等舍心才促成的。也许某些人在造作善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佛性、佛心的存在,也从不曾听闻什麽是菩提心,但是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他们具有这些行善业的本质,所以他们可以让他人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他们也会令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义。菩提心并非始于佛陀给予我们的教导,菩提心自无始以来就存在在那儿!

   佛陀的开示,令我们清楚的知道菩提心是所有众生快乐与幸福的唯一源泉。悉达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的成佛也是基于他有菩提心。在经藏里释迦牟尼怫谈到他的前世,他曾生于各道:人道。畜牲道、天道、地狱道等,他修持菩提心亦是经历了许许多多「劫」([由旬」(yugas),或曰「一千时」,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两千万年),是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他证悟之前不曾稍停,一步步、一世又一世的修持菩提心。有许多描写他慈悲行的故事,称为《本生故事》(Jataka)被记载下来。

   《本生故事》不仅有怫陀转生于人道的故事,还包含了佛陀转生于其他各道的故事。其中有个故事是佛陀学习到什麽是贪婪的一大课,他投生为…只贪婪的狼,有天它遇到了一只大象的尸体,它狼吞虎咽的吞食大象庞大的身躯,于是它钻进了大象身体之中,它决定把大象的身躯既当作房屋又当作食物,所以它就住了下来,又吃。又睡,如此过了一段长时间,直到夏天到了,象皮被晒乾,它原先钻入大象身体的洞变小了,以致於它无法爬出来,这时候它的食物宫殿,变成了监牢,狼用自己的身体,猛烈的去撞墙,仍然徒劳无功,过了很久,才下了大雨,尸体上的洞张大了些,狼才勉强的从洞中钻出来,由于洞口大小太紧,狼全身的毛发都被脱光了,这个教训令狼非常沮丧,以後再也不敢如此贪婪了。

   不是只有释迦牟尼怫如此,所有过去世的诸佛也都是这样的,所有的佛,都曾诞生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如此他们才能去学习,变得更有智慧,而能修持菩提心,菩提心结合了四无量心,是任何众生快乐与幸福的唯一因。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菩提心是我们此时此刻所能做的最正向的行持,不论我们现在在哪一个次第,我们都能行菩提心。

   从现在就开始做,方法很简单,只要随时关照是否每个众生都认识他们是什麽,他们是谁。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了解他们的潜能是善的,不是恶的;是健康的,不是病弱的;是完美的,不是有缺陷的。他们不缺任何东西。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如上的理解,如果他们真能了解,且真正做到,那我们真是做了件大事,能令他们了解且持续的遵行,那真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一旦能够见到一点自性,那麽不论任何人都会感受到跨出的这一步,就像是个承诺,是种保证,从当下那一刻开始,他们会自然的不断向上前进。然而,在我们达到完全证悟之前,即使我们发心向善,也会因为我们怀疑自己内在的潜能及认为自己不好,而使得向善变成是令人心碎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些善业。虽然我们仍努力行善,但我们会认为善是在外的,不是在内的。这是对于自我形象的一种错误的认识,那会是个很大的障碍。认为我们不具潜能,要去创造一些原先没有的潜能,此一想法迥然不同于我们知道它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工作只是要去解脱它而已!

   在密续法教里,佛陀教授了无数的解脱法门与技巧,这些法门都是相当殊胜及有效的,但是,佛陀及所有伟大的上师们都再三强调,所有金刚乘的法教,只能传授给具有菩提心的人。这些珍贵的法教,不能授予不具菩提心的人,因为菩提心是根。是地基。菩提心是心法。当你有菩提心时,任何神圣的法门都是好的,是有助益的。但是,当你不具菩提心时,这些法教就变得无用且无益。在每个金刚乘的法教里,最初基的修持就是菩提心。只要有了菩提心,那麽不论修持任何法门,你都可以应用它。佛法的三部曲——见、修、行——也唯有透过菩提心才显得有生命、有意义。

  菩萨行与菩萨见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相对面及绝对面,此两面向并非对立矛盾,而是一体的两面,了解菩提心的相对面与绝对面是相当重要的,否则你会感到难以实践它。若是等到我们有能力去修持胜义菩提心时,才去修它,那麽只有永远等待下去了,因为,此刻我们仅有能力去修持相对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相对菩提心的核心与结果。然而,如果我们只知道要修持相对菩提心,却完全不知胜义菩提心为何,那麽充其量我们只可能成为一个好人、善心人,这个人有时还会闹点情绪,如此而已——这样是不够的,这种有限的菩提心是不会引导一个人开悟的。我们必须要同时了解相对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我们才能两者同时修持。

   四无量心全部属于相对菩提心,菩提心的相对与胜义是种二元的表达方式。「为利益众生成佛而愿成佛]也是种二元的思考,若是我们认为自己此刻就已超越了二元,那是在欺骗自己。我们的最佳状况,不过是在很短的片刻里体会到非二元。我们现在所做的任何事,学习佛法、禅修。或行善,全都是二元的行为。我们无需因此而感到难过,因为我们正在运用我们所拥有的二元的条件,我们没有欺骗自己,没有在作梦,我们也不是在幻想。我们只是善用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条件,以二元方式处事。相对菩提心,是以我们现在的程度,所能善待自己及他人的善巧方法,这是我们现阶段唯一的方法。就哲学上。理论上而言,我们可以向许多更高次第者学习,但是我们如何对更高次第有所了解,仍须倚靠内心境界的发展。我们可以学佛,我们可以探讨成佛者的特质与完全证悟者的心灵,我们甚至可以写一本书来讨论它,但是我们的理解究竟多深刻,却完全要看我们内在成就的次第如何。我们不能由佛的层次来了解佛,除非我们已经成怫。不论我们怎麽做。怎麽学。怎麽思考,我们都只能从我们现在所在的次第著眼。不论我们所愿、所行的任何悲心与慈心,不论我们所做的任何菩萨行,全部都是相对层次上的实践,这是相对菩提心。当我们在做助人的行为,譬如布施给穷人或照顾病人时,我们在表达相对菩提心;但是,于此同时,我们由内心深处发出愿望,愿一切众生皆能解脱痛苦,这是以相对菩提))行专一的胜义目的,这就是一种胜义的菩提心。这是一种二元的方式。二元的起因是有自我,由自我产生了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我们以相对菩提心来对治。相对菩提心起于你现在所在之处,它能引导你由此处渐达最高的成就,也就是证悟。

   究竟上每个众生都是佛,任何情况。任何环境、任何现象,甚至连空性都是佛。了解这些,就表示以我们的次第,已知什麽是胜义菩提心。了解了这个之後,当我们见到他人的无明。无知、做错事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帮忙他,因为我们知道是有可能帮忙他的。无明、无知及错误都是可以修正的。它们之所以能被修正,乃因究竟上众生不是无明,不是无知的。这也是我们之所以知道逆境、恶业是可以被修正的。相对上,一个人或许很糟糕,怛因他具有怫性,所以他能被帮助而改进,若一个人在究竟上就是恶的,那麽我们根本不可能协助他向善,因为他根本不具向善的潜能。这就好比我们把一个杯子埋到土里,然後天天浇水,期待日後结出一堆杯子,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杯子不具有生长的潜能。反之,如果你有一颗稻种或花种,当你把它种人土壤,为它浇水,那麽种子将会发芽成长,因为它具有这样的潜能。众生的潜能较此犹甚,因为在究竟上,无误地,没有一个众生不会成长及进步。每位众生,因为本具怫性,所以有潜能不断进步,最後终能展现佛性。以上是对于胜义菩提」0的一些基本的解释。当然,膀义菩提心的意义要比这多得多,我们唯有透过实修、实践才能理解,也才能增长菩提心。

   我们现阶段修持菩提心的方法,是去了解我们有能力助人,因为其他众生都具有伟大的潜能——胜义菩提心。虽然每个众生原本都是佛…

《唤醒沉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