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他们却须要种种的支柱,才能达到究竟。这些支柱就是相对菩提心,我们应尽己之所能的帮忙他人,或是,最起码的我们不去伤害他人。结合相对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是我们此刻修持菩提心最好的方法。这是我们的入手处,先从期许自己能够帮忙他人做起,我们称此为「愿菩提心]。见、修(思维)、行
(1)见地:菩提心的哲理是为什麽我们能持菩提心?为什麽我们应该发菩提心?这就是见地。一旦我们巩固了正知见,那麽接下来的禅修。思维。行持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就是实修。释尊曾说过,思维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想要开展四无量心时,首先他必须对此做思维。许多祈请文的目的都是在做思维(Contemplation)。藏文的「森巴](sampa),英文译作思维,二者同义,但在藏文中的意思,还隐含了特别强调要思维的意思,所以在此有必要做个说明。思维是指当我们在念诵祈愿文的时候,我们要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当你念到某个祈愿文的时候,你必须是真正的这麽认为,例如:「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及苦因。]思维你的祈愿的意思为何,了解它,并且真的这样认为,这样去做。大部份的祈愿文都是要我们去思维的。
(2)思维:思维与禅修有非常细微。一线之隔的差异,藏文的禅修称为「贡巴](gonpa)。禅修是对治心的法门,目的在于修心。依实修傅承所传递下来的法门,适当的一步步的去对治我们的心,这方法就是禅修。禅修与思维祈愿文不同,禅修是专注在观呼吸上,或做某种特殊的观想,或是观念头,或只是单纯的尝试去认识内在清净的菩提心。禅修所专注的事物,迥然不同于思维一个哲学见地或发心,思维有时是透过持咒。念诵,或一步步的思考祈愿文,如《菩萨祈愿文》( (3)行持:行持的基本原则是六波罗密(paramitas)——精进、忍辱。持戒、布施、思维(禅定)及洞察(智慧)。这是菩提心与四无量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行六波罗密可以使我们的布施、悲心。平等舍心、明觉、省察等等能力,更上一层。这些可以帮我们开展善业,直到善业能自然产生。行六波罗密,再注入以菩提心,则智慧便自然会开展。智力的输入是一种资讯,它成为我们的知识,适当的运用知识,可使其成熟为智慧,在深刻的理解出现後,智慧将由内在升起。 知识与智慧的界定,适合在此一提。知识是知道如何整合资料与资讯,以帮助我们完成某些事情。关于修持菩提」0的知识是什麽呢?学习四无量心就是知识。善修四无量心,则菩提心的本质就会显现,就是智慧。当菩提心的本质能够正确的、清净的、犀利的显现,那就成了智慧,一种深刻的了悟。知识与智慧常是并进的,一个人也可能有知识而没有智慧,不过,若一个人开展了智慧,他的知识也会自然的增长。 菩萨进阶的十个层次,称为「地」(bhumis),用以描述发展的次第。事实上,从各个角度来说,不是真的有十层,因为个体的成长进步是连续不断的,直到每一个高原期,就称为一个地,然後,个体仍是继续成长。也许有人会期待,在达到某个高原、高峰的时候,他们会遇到有乐团为他们奏乐,有个欢迎的仪式,他们会获得一个美丽的徽章及豪华的外衣或帽子什麽的。事实上,以平凡的心灵是很难想像进阶到菩萨道的情景。所谓十地的讲法,不过是为了表达难以描述这些极细微的差异的方便法门罢了。菩萨道也很容易的可以将它区分为一千层。一百万层,或是五层、三层——这一点儿也不重要。不过在大乘的法教里,是分为十层。十地来讲解的。 初地菩萨必须已完成某些特定的修持、学习与理解。现在,当你成为二地菩萨时,你不再做所有初地菩萨做的事,成为二地菩萨不是倒退而是进阶、是更上层楼。那些引导你达到初地菩萨的知识,变成了初地菩萨的智慧,而初地菩萨的智慧,正是被用来成为二地所有的资粮,当你成为二地菩萨的那一刻,所有初地菩萨的智慧,就变成了二地菩萨的知识。这就是为什麽我们说要区辨智慧与知识是件很困难的事,这是一个无常变化。相对真理的实例。 真实不变的智慧,得自于个体证悟成佛的那一刹那。菩萨的成就引导他们继续证悟佛果,而相对的知识与智慧就是他们证悟道上的资粮。当你成佛的那一刻,一切都是智慧,不再有所谓的知识,知识的次第完结了。在成佛之前,万事都是某种知识,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譬如你知道饿了就该去吃,直到证得十地菩萨乃至佛果,你都多多少少要运用某些知识,证悟是最终极。最究竟的智慧。 平凡人,就像我们一样,是透过知识来了解事物,但是在这些知识当中,有些是属于智慧的,是最终、最殊胜的了悟者所拥有的,是他们的智慧。虽然,平凡人所谓的智慧,相较于成就者而言,这些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他们的知识,而且可能只有百分之五乃至更低的正确性。 菩提心的五个支柱 除了四无量心以外,成功的修持菩提心还有许多的法门作为支柱,综合来说,有五大原则。这五大原则都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依经典记载,只要善修这些原则,菩提心会无障碍的自然升起,这些原则都是菩萨的行持。 第一个支柱是戒律的持守。相对而言,个体的心念是表现在他的身体及语言当中,一切的行为都以起心动念为开始,然後才表现在语言及动作上面,不论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一样的。壤的行为诸如杀生、偷盗。说谎、毁谤等等,这些行为会成为修持菩提心的障碍,所以,我们必须依靠持守戒律,而减低我们造作身、语、意方面的恶行。 明觉是第二个支柱,意指不论是身或是心都保持在觉知的状态,这是克服无明的方法。无明是所有障碍之因,而贪与嗔则是令无明膨胀的助缘。贪执是心的作用,攻击则是身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思想、企图。行为都可能夹杂著贪与嗔,对此我们应有清楚的觉知。我们应学习随时觉察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动,随时觉知自己表达了些什麽。明觉就是我们对于身。语、意的活动随时觉察,以免于造作罪障。 有许多的原因使我们一直停留在轮当中,无尽的生、死,死。生,及痛苦。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原因,没有一点儿觉察,我们很容易在轮里愈陷愈深。所以,菩提心的五个支柱中的第三个,便是世间八法(八风:得、失、利、衰、称、讥、誉、毁)。知道何谓世间八风,常常警觉不落入八风,可以使我们免于在苦海中愈陷愈深,避免做一些後悔的事或造作恶业。当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避免,但起码我们可以一步步的克服。 此八风事实上有四套,每套有正反两面。第一套应察觉的是我们熟悉的经验,即有所得的时候——感到高兴;而有所失的时候——感到失望。第二套是处顺境时感到高兴;处逆境时感到悲伤。第三套是当我们听到合自己意的话,或是我们喜欢听的话,我们感到高兴;听到不喜欢的话,便感到沮丧。最後一套则是当别人赞美我们时,感到高兴;侮辱或责备我们时,感到难过。以上八种状况,四个一组,即是有名的世间八法。 在相对世界里对于世间八法有这些反应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有时候被当作是普通常识了。但是,如果我们对此八风全无观照的话,它们可能会失控,令我们造作极大的恶业。由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但若细察这大灾难的始因,则会发现一开始不过是一个人或一小群人,对于八风未能警觉未能控制所致。某人或某群人丢了东西,或想得到某个东西,或是因为他们不高兴听到一些话,或他们受了侮辱,想要报复或给对方一个教训。此时,若丧失了明觉,没有了智慧,那麽可怕的恶业就会铸成。所以,时时观照自心,留意八风的潜在力量会转为恶业,并懂得原谅,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修习菩提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原谅,对于好东西我们不要太执著,我们要学习满意自己的处境与生活,并懂得原谅。 成功地修持菩提心的第四个支柱,是区辨什麽是我们想要的?什麽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以及我们需要费多少精力去得到它们。平凡的众生,譬如我们自己,需要许许多多的东西,但是,真正的需要与想像的需求是不同的。想像的需求,是我们想要得到某物,怛我们并不真正需要它。我们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去追寻、求得一些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为了获得我们认为需要的东西,我们产生了焦虑。贪婪、妒嫉、羡慕。我们不曾仔细去思考,所以我们不知道什麽是真正需要的,什麽是不需要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能够自助的方法,就是去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是生活必须的。怛我们应常处于明觉之中,尽可能的不要无谓的耗费精力,乃至负面地去争取这些东西。我们要小心,不要浪费时间,不要造作恶业,更不要无休止的去追寻那些我们不真正需要的。明觉心确实非常重要。 第五个支柱是正业、正向的生活。此点包含甚广,包括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简单的说,是我们不可为了争取自己生活之所需,而欺骗他人或令他人痛苦。今日的社会,贩卖毒品,或是像屠夫的杀生等职业,是属于害人的生活方式。任何榨取他人、榨取环境,使其受伤害而危及万物的生活事业都不是正业。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应该为别人制造痛苦,这是修菩萨道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菩萨,就是要尽一切可能,行一切善以利益他人。即使不可能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做到,但最起码必须小心,不让自己的生活情况与方式,给他人带来痛苦。在你现有的环境下,尽最大的努力,由此开始,方能慢慢进步。 依循前述的五种方式去修持,进步会自然发生。修持菩提道所显现进步的验象,譬如心的平静、仁慈、和善的增长等即是。… 《唤醒沉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