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喚醒沈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P3

  ..續本文上一頁,但他們卻須要種種的支柱,才能達到究竟。這些支柱就是相對菩提心,我們應盡己之所能的幫忙他人,或是,最起碼的我們不去傷害他人。結合相對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是我們此刻修持菩提心最好的方法。這是我們的入手處,先從期許自己能夠幫忙他人做起,我們稱此爲「願菩提心]。見、修(思維)、行

   (1)見地:菩提心的哲理是爲什麽我們能持菩提心?爲什麽我們應該發菩提心?這就是見地。一旦我們鞏固了正知見,那麽接下來的禅修。思維。行持也就水到渠成了,這就是實修。釋尊曾說過,思維是很重要的,當一個人想要開展四無量心時,首先他必須對此做思維。許多祈請文的目的都是在做思維(Contemplation)。藏文的「森巴](sampa),英文譯作思維,二者同義,但在藏文中的意思,還隱含了特別強調要思維的意思,所以在此有必要做個說明。思維是指當我們在念誦祈願文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當你念到某個祈願文的時候,你必須是真正的這麽認爲,例如:「願一切衆生皆離苦及苦因。]思維你的祈願的意思爲何,了解它,並且真的這樣認爲,這樣去做。大部份的祈願文都是要我們去思維的。

   (2)思維:思維與禅修有非常細微。一線之隔的差異,藏文的禅修稱爲「貢巴](gonpa)。禅修是對治心的法門,目的在于修心。依實修傅承所傳遞下來的法門,適當的一步步的去對治我們的心,這方法就是禅修。禅修與思維祈願文不同,禅修是專注在觀呼吸上,或做某種特殊的觀想,或是觀念頭,或只是單純的嘗試去認識內在清淨的菩提心。禅修所專注的事物,迥然不同于思維一個哲學見地或發心,思維有時是透過持咒。念誦,或一步步的思考祈願文,如《菩薩祈願文》(

   (3)行持:行持的基本原則是六波羅密(paramitas)——精進、忍辱。持戒、布施、思維(禅定)及洞察(智慧)。這是菩提心與四無量心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行六波羅密可以使我們的布施、悲心。平等舍心、明覺、省察等等能力,更上一層。這些可以幫我們開展善業,直到善業能自然産生。行六波羅密,再注入以菩提心,則智慧便自然會開展。智力的輸入是一種資訊,它成爲我們的知識,適當的運用知識,可使其成熟爲智慧,在深刻的理解出現後,智慧將由內在升起。

   知識與智慧的界定,適合在此一提。知識是知道如何整合資料與資訊,以幫助我們完成某些事情。關于修持菩提」0的知識是什麽呢?學習四無量心就是知識。善修四無量心,則菩提心的本質就會顯現,就是智慧。當菩提心的本質能夠正確的、清淨的、犀利的顯現,那就成了智慧,一種深刻的了悟。知識與智慧常是並進的,一個人也可能有知識而沒有智慧,不過,若一個人開展了智慧,他的知識也會自然的增長。

   菩薩進階的十個層次,稱爲「地」(bhumis),用以描述發展的次第。事實上,從各個角度來說,不是真的有十層,因爲個體的成長進步是連續不斷的,直到每一個高原期,就稱爲一個地,然後,個體仍是繼續成長。也許有人會期待,在達到某個高原、高峰的時候,他們會遇到有樂團爲他們奏樂,有個歡迎的儀式,他們會獲得一個美麗的徽章及豪華的外衣或帽子什麽的。事實上,以平凡的心靈是很難想像進階到菩薩道的情景。所謂十地的講法,不過是爲了表達難以描述這些極細微的差異的方便法門罷了。菩薩道也很容易的可以將它區分爲一千層。一百萬層,或是五層、叁層——這一點兒也不重要。不過在大乘的法教裏,是分爲十層。十地來講解的。

   初地菩薩必須已完成某些特定的修持、學習與理解。現在,當你成爲二地菩薩時,你不再做所有初地菩薩做的事,成爲二地菩薩不是倒退而是進階、是更上層樓。那些引導你達到初地菩薩的知識,變成了初地菩薩的智慧,而初地菩薩的智慧,正是被用來成爲二地所有的資糧,當你成爲二地菩薩的那一刻,所有初地菩薩的智慧,就變成了二地菩薩的知識。這就是爲什麽我們說要區辨智慧與知識是件很困難的事,這是一個無常變化。相對真理的實例。

   真實不變的智慧,得自于個體證悟成佛的那一刹那。菩薩的成就引導他們繼續證悟佛果,而相對的知識與智慧就是他們證悟道上的資糧。當你成佛的那一刻,一切都是智慧,不再有所謂的知識,知識的次第完結了。在成佛之前,萬事都是某種知識,從最基本的知識開始,譬如你知道餓了就該去吃,直到證得十地菩薩乃至佛果,你都多多少少要運用某些知識,證悟是最終極。最究竟的智慧。

   平凡人,就像我們一樣,是透過知識來了解事物,但是在這些知識當中,有些是屬于智慧的,是最終、最殊勝的了悟者所擁有的,是他們的智慧。雖然,平凡人所謂的智慧,相較于成就者而言,這些智慧充其量不過是他們的知識,而且可能只有百分之五乃至更低的正確性。

  菩提心的五個支柱

   除了四無量心以外,成功的修持菩提心還有許多的法門作爲支柱,綜合來說,有五大原則。這五大原則都可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依經典記載,只要善修這些原則,菩提心會無障礙的自然升起,這些原則都是菩薩的行持。

   第一個支柱是戒律的持守。相對而言,個體的心念是表現在他的身體及語言當中,一切的行爲都以起心動念爲開始,然後才表現在語言及動作上面,不論好的行爲或壞的行爲都是一樣的。壤的行爲諸如殺生、偷盜。說謊、毀謗等等,這些行爲會成爲修持菩提心的障礙,所以,我們必須依靠持守戒律,而減低我們造作身、語、意方面的惡行。

   明覺是第二個支柱,意指不論是身或是心都保持在覺知的狀態,這是克服無明的方法。無明是所有障礙之因,而貪與嗔則是令無明膨脹的助緣。貪執是心的作用,攻擊則是身的表現,所以,我們的思想、企圖。行爲都可能夾雜著貪與嗔,對此我們應有清楚的覺知。我們應學習隨時覺察自己的身。口。意的活動,隨時覺知自己表達了些什麽。明覺就是我們對于身。語、意的活動隨時覺察,以免于造作罪障。

   有許多的原因使我們一直停留在輪當中,無盡的生、死,死。生,及痛苦。如果我們對于這些原因,沒有一點兒覺察,我們很容易在輪裏愈陷愈深。所以,菩提心的五個支柱中的第叁個,便是世間八法(八風:得、失、利、衰、稱、譏、譽、毀)。知道何謂世間八風,常常警覺不落入八風,可以使我們免于在苦海中愈陷愈深,避免做一些後悔的事或造作惡業。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都避免,但起碼我們可以一步步的克服。

   此八風事實上有四套,每套有正反兩面。第一套應察覺的是我們熟悉的經驗,即有所得的時候——感到高興;而有所失的時候——感到失望。第二套是處順境時感到高興;處逆境時感到悲傷。第叁套是當我們聽到合自己意的話,或是我們喜歡聽的話,我們感到高興;聽到不喜歡的話,便感到沮喪。最後一套則是當別人贊美我們時,感到高興;侮辱或責備我們時,感到難過。以上八種狀況,四個一組,即是有名的世間八法。

   在相對世界裏對于世間八法有這些反應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有時候被當作是普通常識了。但是,如果我們對此八風全無觀照的話,它們可能會失控,令我們造作極大的惡業。由曆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戰爭就是這樣開始的,成千上萬的人死于戰爭,但若細察這大災難的始因,則會發現一開始不過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對于八風未能警覺未能控製所致。某人或某群人丟了東西,或想得到某個東西,或是因爲他們不高興聽到一些話,或他們受了侮辱,想要報複或給對方一個教訓。此時,若喪失了明覺,沒有了智慧,那麽可怕的惡業就會鑄成。所以,時時觀照自心,留意八風的潛在力量會轉爲惡業,並懂得原諒,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修習菩提心,所以我們要學習原諒,對于好東西我們不要太執著,我們要學習滿意自己的處境與生活,並懂得原諒。

   成功地修持菩提心的第四個支柱,是區辨什麽是我們想要的?什麽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以及我們需要費多少精力去得到它們。平凡的衆生,譬如我們自己,需要許許多多的東西,但是,真正的需要與想像的需求是不同的。想像的需求,是我們想要得到某物,怛我們並不真正需要它。我們耗費了很多的精力,去追尋、求得一些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爲了獲得我們認爲需要的東西,我們産生了焦慮。貪婪、妒嫉、羨慕。我們不曾仔細去思考,所以我們不知道什麽是真正需要的,什麽是不需要的。對于這一點,我們能夠自助的方法,就是去明白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是生活必須的。怛我們應常處于明覺之中,盡可能的不要無謂的耗費精力,乃至負面地去爭取這些東西。我們要小心,不要浪費時間,不要造作惡業,更不要無休止的去追尋那些我們不真正需要的。明覺心確實非常重要。

   第五個支柱是正業、正向的生活。此點包含甚廣,包括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簡單的說,是我們不可爲了爭取自己生活之所需,而欺騙他人或令他人痛苦。今日的社會,販賣毒品,或是像屠夫的殺生等職業,是屬于害人的生活方式。任何榨取他人、榨取環境,使其受傷害而危及萬物的生活事業都不是正業。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應該爲別人製造痛苦,這是修菩薩道很重要的一點,因爲菩薩,就是要盡一切可能,行一切善以利益他人。即使不可能對每個人每件事都做到,但最起碼必須小心,不讓自己的生活情況與方式,給他人帶來痛苦。在你現有的環境下,盡最大的努力,由此開始,方能慢慢進步。

   依循前述的五種方式去修持,進步會自然發生。修持菩提道所顯現進步的驗象,譬如心的平靜、仁慈、和善的增長等即是。…

《喚醒沈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