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性
菩提心是释尊所有法教的根本,在大乘及金刚乘的修持法门中,菩提心又特别的重要。称菩提心为珍贵的法教,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它是我们一切成就之源。释尊在所有的经典及密续中,强调菩提心是如何的基本与重要,他在许多地方谈到菩提心是转化的方法之一。负向的事可依菩提心而被转化,痛苦可被菩提心转化,无明及所有的五毒也可以被菩提心所转化。要达到解脱,极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开展菩提心。
菩提心源自梵文,藏文翻译作「蒋秋却森] (chang chup chesems)。「蒋]可以解释为净化。澄清,这是修行的成果。这种清明是无边际、无障碍的。「秋]意指涵盖一切,毫无例外,完全的包容。[却」是文法上的连接词。「森]是心,间接代表一切的思想、态度、动机及一切与心有关的事物。
「蒋秋却森]或菩提心的另一个基本定义是「为利益众生成佛而愿成佛],也可以简单的翻译作「获致最高证悟的勇气」。不论菩提心被视为是种纯净、不动摇的祈愿,愿自己与众生皆得全然证悟及解脱;或是被理解为一种思想或态度以利益个体成长、是种哲学观。一种想法。一种有价值的原则,菩提心都能够生生世世的帮助我们,引领我们完成同一个目标。它让我们一切的努力变得有意义,且意义得以不断增上,直到我们证悟为止。
有许多的比喻被用来象征菩提心,其中之一是莲花。在东方,莲花被视为是最美丽、最纯净。最完美的花朵,它生长于污泥、最脏的水中。然而,它虽然出于污泥,却不为污泥所染污。这情况也发生在菩提心上面,菩提心是由五浊恶世的轮环境中发展出来的,不论一个人生命中充满了多少的恶业及邪行,只要一旦升起了菩提心,在那当下过去所有的染污都被净化了。佛陀曾在经典里亲自宣说:「世界上任何的表现,行为、外貌、行持,是善是恶。是好是壤,完全取决于它背後的目的、动机、哲学。]佛陀教示过布施。持戒。精进等等,但他最强调的仍是所谓善行、善业背後的动机。最纯净的动机就是菩提心。佛陀继续解释,在你升起菩提心的前一刻,你可能还是这宇宙中最壤的壤蛋,但是只要你一念升起菩提心,你就成为宇宙中最高贵、最慈悲、最珍贵的众生了。菩提心,这纯净的动机,是非常强有力且非常重要的。佛陀也曾开示,在发展出菩提心之後,你已经是生活在证悟者的家庭之内了。
有了以上的了解之後,我们将继续学习该如何实践与运用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大乘佛教徒每日所持诵的四无量心:
愿一切众生皆获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永远不离喜悦;
愿一切众生远离贪嗔;永住大平等拾。
这段祈愿文很简洁的交待了发菩提心的方法,它所讲的是四无量心。结合了四种无限的思维与四种无限量的态度,及这四种思维及态度的运用,就能开展菩提心。当你学会如是思维,如是行愿,如是运用时,你就已经发展出菩提心了。胜义的理解,并让你的生活依此四思维而行——慈、悲、喜、舍——就是菩提心。
藏文[将巴」(Jampa)常被译为慈心,这只是英文当中最接近的字,它的意思不尽然是这样。「宁吉」(Nyingje)译作悲心,「jia华」(Gawa)是喜, [汤炯」( Tangjung)是平等舍。
「将巴」(慈心)与「宁吉」(悲心)略有不同,「将巴」是一种很自然的慈爱与关怀,就像母亲对待她的小孩一样,不论对象是否在受苦,慈心永远在那里,慈心是种纯净的关怀,很自然的去照顾、尊敬对方。我们对待其他众生,就要像母亲对待她的小孩一样,关怀、尊敬对方,这就是慈心。
「宁吉」是悲心,与他人的痛苦有关,举例来说,它就像一个仁慈、善良、威猛的国王,以他的仁爱、怜悯照顾他贫穷困苦的子民。悲心有点像是对于痛苦众生的深刻同情,但比这还多些。你关怀他们,你与他们感同身受,你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麽,而且你真的费力去帮助他们脱离痛苦,你为他们负责任,就像是一个明君所做的一样,这就是悲心。
慈心与悲心是发菩提心的两个首要元素,祈愿文中「愿一切众生获乐及乐因」是慈心的表现,「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则是悲心的表现。从某方面看,这两者很相似,若一切众生皆得乐,那麽他们必定已经远离了痛苦:若他们已远离痛苦,他们必然处于快乐当中。两者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在基本定义上有细微的差异。
喜心与平等舍,是慈心与悲心的支撑,「jia华」是喜心,当你有慈心与悲心时,喜心很自然的就在那儿了,因为不仅你自己快乐时你感到欢喜,就是别人的快乐也可以使你快乐。喜心来自于见到众生快乐或行善时,你乐于见到别人处于顺境,你乐见别人有正知。有效率,你为他们感到快乐。你可以分享别人的快乐,而非令别人的快乐成为你的痛苦,後者是可能发生的,如果你总是以负面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话!
当你没有喜心。没有菩提心,那麽类似嫉妒的情绪就会形成。当你见到听到别人比你成功、比你快乐时,你就受到嫉妒心的干扰。当别人拥有你所没有的东西时,你感到不舒服,这其实是很严重的毛病。可是,假如你有菩提心,你有很强的慈心与悲心,那麽喜心很容易就会升起,你就再也不会因为见到别人的好,而感到嫉妒及不愉快了。有了喜心,则不论在何时何地,不论是自己处于顺境或是他人处于顺境,你都感到心喜:[愿一切众生永不离喜悦!
西藏有句谚语:「纵使你必须受苦,也要苦得快乐。」仔细咀嚼这句话,它的含意颇深,诚恳的说就是:「不要悲伤的去享受!]
大平等舍是第四个无量心,意指所蕴育的慈心、悲心。喜心,将平等的供养给所有的众生。此一正念,正思维,应无对象的限制,并不限于朋友。亲戚或你敬爱的人,而应包含所有的众生。当然,任何一个善行必先由个人层次做起,譬如家庭,法教也是这麽依序教导的。一个健康的家庭,定然充满慈心。悲心与喜心,由自己推及亲近的家人和感受到你的关心而聚集在此的人。从这类亲密的团体,再推及于邻居。陌生人,乃至于你的敌人。慈心。悲心与喜心,应超越「与你同类的人」,也就是超越种族、国家。政治及宗教。你应对所有的众生升起悲心,不管他是否是你的敌人,或是他曾犯下滔天大罪。你的悲心应超越人类,而及于一切众生,包括畜牲道及肉眼所不能见的其他道众生。由最高的天道众生到最低的地狱道众生,我们都要能升起慈心、悲心、喜心及平等舍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大平等舍。
回向给无量众生,愿他们获真实利益,这是菩提心的核心。当你在许下大乘的誓愿时——也就是菩萨戒——你下定决心[为利益众生成佛而愿成佛」。这是个很有勇气的誓愿,释尊在经藏中开示,众生遍存于宇宙虚空之中,他所说的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他开示道:无尽的虚空充满了无数个宇宙,而各个宇宙又充满了无量的众生。
他说众生分 于六道之中,六道众生不仅外貌不同,他们外在与内在的心灵状态也是不同的。最上层是天道,最下层是地狱道,人道居于中间。佛陀强调生于人道是最幸运的,因为人道经验快乐与痛苦两者,其他道的众生大多只能经验快乐及痛苦中的一种。若是我们能善于把握生于人道的生命,则可以在解脱道上突飞猛进。佛陀说人道众生要比其他道的众生,更容易开展出智慧及获致证悟。大平等舍正是为了所有众生,为了宇宙中所有的六道,这是相当惊人的!
事实上,开展与支持菩提心的四无量心,其中的每个无量心都是相当远大的想法,我们希望每个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达到完美的状态,从某个角度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它确实不是个白日梦。它有现实的基础,那就是每位众生,每个个体都有离苦得乐的潜能。较此犹甚者,是每位众生毫不例外的,都具有证悟的潜能。佛陀谈到每个个体的究竟潜能与本质时说,一切罪恶都不存在。当然,在相对上罪恶是存在的。(佛陀有个堂弟叫提婆达多(Devadatta),他总是为怫陀带来麻烦。)正因为众生皆具有证悟的潜能,所以愿众生皆证悟的远大期望才变得实际。就我们自己而言也是一样的,因为每当我们由衷祈愿众生皆成怫时,我们开展了自己的菩提心,我们离证悟又接近了一些。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四无量心——慈心、悲心、喜心、平等舍心——的发展,代表著我们菩提心的修持已经增长。正如你在修持菩提心时,你的慈心与悲心在刚开始时很微弱,但是它们会慢慢增长,以及于无限量。「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及苦因]就是无量的悲心,这是一步步发展而得的。培养悲心的第一步,是当你看到他人处于饥饿、疾病。死别,或其他不幸的痛苦中时,你感到悲悯。这悲悯是好的,但仍是有限的悲心。你必须进一步去审查这些痛苦的原因,若非一个人过去曾经造了因,否则此人不会遭此苦痛的果。事实上,苦因都不应该存在,但因为苦因还存在,所以人们仍受著苦,能去找寻苦因是修行的下个步骤。
若是我们更仔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苦因也有好几个层次。有立即的苦因,譬如在意外中某人受了伤,意外是此人曾经造的因,或许是前世造的因,而现在结成的果。意外带来的苦是果。若某人曾经杀人或伤人,那麽他会在此世或未来世得到苦果。事实上,有许多比这个更微细的苦因,任何与贪、嗔、痴、慢、妒有关的行为及思考,都会制造苦因,不是只有所谓的恶行才会造苦因。自我、本我。这个「我」——每个人都有,即使新生儿也不例外——是制造苦因的根本。「我饿了]。「我冷了]、「我不舒服]、「我累],…
《唤醒沉睡的佛 第二章 佛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