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倒退。发展的进程就是净化的进程,每净化一层染污,就使我们更臻开悟一步。什麽东西需要净化呢?要净化的就是遮蔽我们怫性本质的各种染污,究竟上佛性是清净的,它无需净化;但相对上,我们必须清净各种障蔽,才能认识它本然的清净。净化的方法很多,弥勒尊者给予了一些特定的指示。要去除无明,他建议有强烈的发心。也许所面对的只是一件小事,小到我们只是想尽一己之力把一件事做对,即使我们不知道怎麽做才是对的,但只要我们发心正确,我们将慢慢发现正确的实践方法。正确发心的成果,会使我们逐渐开展出智慧,智慧令我们清楚看见什麽是对的、是适当的,以及什麽是最基本的。当智慧开展时,殊胜的悲心与虔敬心便会自然的流露。弥勒尊者继续说到,由于智慧的升起,会产生殊胜悲心与殊胜虔信,而智慧又来自于正确的发心,此一正向的循环,使证悟得以发生。如果众生误解了真理,而离正知见愈来愈远,此众生也就愈来愈不能认识本具的佛性。这些净化的方法,是弥勒尊者授予无著大师,而由无著大师记载下来保存于经典之中的四种净化原则,制造净化的因与净化的缘,引领个体更臻正见。在蕴育慈心与悲心之後,弥勒尊者提出第四个净化的方法,他要我们去思维如何超越恐惧与贪婪。
渐证果位在讲授完四个阶段的净化方法之後,弥勒尊者继续讲授果位的不同次第,或曰各净化方法实践後的成果。他认为所谓的证果,就是唤醒了究竟的本质,他强调证悟是一个渐次的历程。由起修到证悟,要唤醒一个人的怫性,是要历经许多辈子的。依弥勒尊者的说法,每一个阶段的觉醒,那每一个片刻,都是先前片刻的果实,对此,他有更精譬的解释。他说,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有染污的,我们有不善之处,我们会犯错。我们必须接受此一事实,而非欺骗我们自己,我们不会犯错,我们的行为是完美的或接近完美的。我们要能接纳我们自己有些时候确实是有点神经质的。一旦我们知道自己是有染污的,我们才会用各种方法来对治它。于此同时,我们仍需知道在究竟上我们是完美的,在究竟上我们没有恶,在究竟上我们并无染污。此种理解将有助于我们去克服染污及恶业。我们应该了解其他众生也与我们一样,我们要能见到众生的痛苦。并非只有我们自己有苦,一切众生皆有苦,在适当的时机,我们应该帮助他人。我们祈请:「愿我能为他们做些什麽。」我们必须期许自己有能力去帮助其他的众生,这是第一步我们该做的。当我们努力为他人克服痛苦、去帮忙他人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那些众生也是具有佛性的。在究竟上,他们并非神经质。并非愚笨,他们是完美的。所有这些痛苦及神经质,只是一种相对上的真实,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这些就是我们在每一个阶段中所获的成果,然後我们渐渐进步,而能成为一位菩萨。什麽是菩萨呢?一个菩萨是已经能够超越世间事业的个体,他达到了悟的境界,他所有的行为都具纯净的发心,而且都是善行。在达到菩萨的果位之後,由初地到十地,我们不断的进步,直到最後完完全全的证悟,也就是成佛。这是我们唤醒佛性的次第。
四轮弥勒尊者提出了一些在解脱道上的增益法门,即大家所熟知的四*轮,因为转轮可以载我们由此地达彼处,此特殊的四*轮,则能载我们由轮达到证悟。第一个*轮是法教。我们必须依循正法,如果我们没有正法,那麽纵使我们有虔诚的发心,我们所做的判断,亦只是仰赖我们的无明。焦虑和我执的结果,这种判断经常是错误的。因此,正确而真实的教导是必须的。藏传佛教严谨的持守著,关于每一个所教授与所学习的法教,都必须是一个傅承传授的延续。依佛家之名相,对于傅授的传承,做个简单的解释,就是释尊开悟後所传的法教。释尊的法教,是在他证悟之後的自然显现,所以是开悟的法门,这是源自于身、口、意的完全证悟,是慈悲与智慧的体现,这是传承之始。佛陀对弟子的教导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弟子依佛陀所教示的去修持,这些弟子再以相同的方式,教授他们的弟子。藏传怫教所传递下来的每个法教,都是释尊原始法教修持的延续,是怫陀的弟子修持後,再传给其弟子,如此代代相传下来的,这就是传授的传承。这也就是正确法教的根源。上师实修这些法教,并与来领受法教者分享,然而,这过程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在过去,上师在传授甚深法教之前,会给予第子许多的考验,以确定弟子学习之後是获益而非受害。一个真正的上师与弟子的关系是很严肃的,那是上师和弟子双方面的彼此承诺。第二个*轮是使我们的人生,依佛法之准则而活。当我们修持佛法时,我们过一种佛法式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应在每日精进的修行数小时後,其馀一整天就放纵自己,让宁静与清澈的心灵只留在禅修的蒲团上面。当我们做禅修。持咒或任何其他的修持时,不论座上与座下,必须一致,一样的严谨。我们必须将修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里,我们必须生活得愈接近法教愈好。我们会犯错-这很正常一--但我们须尽己所能的依持法教,我们应让我们的生活,与正式禅修时一样有重心。在金刚乘里,任何一件事皆是禅修,任何事都是了悟的根源。然而,此点只有在心是永远保留在清明。平静的状态时,才能达到。第三个*轮是善行。密集的禅修是种深层的美德,表现在外,则是做一些助人的行为。对于佛教徒而言,行善助人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不仅要有助人的心念,并且要能察觉他人的需求,以及如何做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善行,对他人而言也许产生了极大的效益。善行可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从拯救一个生命、给予受苦者直接的协助,乃至于只是在适当时机说几句关心的话,都是善行。这些善行,做得愈多愈好。第四个*轮是对证悟有殊胜的发心。持续保有求开悟的发心是重要的,它可以使我们度过最困难的时刻。有野」乙追求证悟的这种发心,并没有什麽错误,但必须由内心深处虔诚的发愿,不仅自己要开悟,而且祈愿所有其他的众生也如是的开悟。弥勒尊者曾祈愿:「愿所有的众生皆获完全的证悟。]此愿在佛教徒主要的祈祷文中皆有。若我们观察所生存之地球,乃至于某个国家,我们便会察觉有多少该做而未做之事,人们即使同住一个城市,也不能和睦相处。想要开悟似乎是遥不可及且难以想像之事。当我们在祈愿所有众生皆证悟时,如何成为真正的愿望?我们如何能相信它终会实现?但是,这是可能的,因为所有众生皆具有佛性!
佛性的实现
接下来,弥勒尊者又解释道,我们纯净的。完美的。无限的佛性之实现与结果即是证悟。众生皆具佛性,究竟上都要获致证悟,差别处只在于有些众生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净化他们的染污而认识到他们本具的佛性;而有些众生则能较迅速的证悟。这己切决定於个体所遵循的证悟道路为何,这是个人的选择。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就是所有的众生都有能力证悟,因为他们的本质就是佛。
弥勒尊者又说,无明众生因为以二元对立的心处事,故不能见到他们本具的怫性。由于众生二元对立之心,所以不能认识他们的本质。菩萨或是有证量的个体,以他们仍是二元的心,略可窥见一些佛性。但是,当一个人真正证悟成佛时,二元对立之心是完全被净除了。,乙灵是超越二元的,一个完全觉醒的人,就是佛的化身,超越了一切的限制。正因为如此,所以佛陀的事业是无限量的。相对于佛而言,菩萨的事业是有限的;相对于菩萨而言,一般众生的事业就更有限了。
佛性的特质与特征
弥勒尊者详述了佛性的特征,他说佛性是不变的,不管我们多麽的无明,我们的佛性依然如故;不管我们证量多高,我们的*也丝毫未变。佛性有不变的良注,所谓证悟是指佛性的全然显现,在我们众生相的各方面,都令佛性显现,就是证悟。所有佛的特质,诸如十种伟大的能力,种种描述及定义佛的性质的方式,都是佛性的特质。
当我们获致证悟时,我们能了解这些特质的全部,佛的事业是超越二元的,在经典中佛陀曾说:「我不曾教过任何东西。]此话意味佛陀所传下来的所有法教,全部都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示现。它不仅只是一个人对著另外一个人说话,自然流露的示现正如太阳的光芒,它携带强有力的能量来协助众生的进步。阳光做了许许多多的事,它温暖了种子,所以种子可以生根。发芽。阳光使树上的果实成熟,它带来光明,它温暖了海洋,水蒸气上升,结成了云。这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没有任何造作或计划,就像佛陀事业一般的自然流露。
因为怫陀的事业不是二元的,所以佛陀能够帮助他人。佛陀已经超越了二元,他是无限的,所以,即使整个宇宙同时向他祈请皈依,请求给予加持,他也能同时公平的依每个众生的所求,给予加持,众生则依各人的能力领受到加持。
克服障蔽
当弥勒尊者在讨论障碍及如何克服障碍时,他说了「暂时的障蔽」。换言之,没有永久的障蔽,障蔽总是暂时性的。弥勒尊者提到障蔽的种类有无限多,但主要的有九类:贪。嗔、痴及由初地到十地菩萨的六种障碍。
阻止众生认得佛性的第一个障碍是贪心。贪心是种强有力的障蔽,它会强化二元式的思考。所谓贪心,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执著于轮。弥勒尊者说,只要透过一些转化的方法,就可以使我们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也就是先使我们的执著成为一种合理的执著,而非不合理的执著。然後,我们再慢慢克服这些合理的执著,并非只是远离执著,而是全然清净的不执著,于是便能由贪心中解脱。
克服贪心的另一个意义,依法本描述,即是对每个事物的相对真实有清楚而正确的了解。弥勒尊者说:一切存在的实相之一就是无常。这个世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废墟,庙宇、宫殿、房屋或其他建筑物,他们都曾经…
《唤醒沉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