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锡度仁波切著作《唤醒沉睡的佛》
引 言
佛法看似非常浩翰而复杂,庞大到我们花几辈子的时间,好像也学不透一般。从某个角度来看,佛法确实如此——至少在我们达成证悟的终极目标之前是这样。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佛法也可以非常简单,它轻易地将奥秘与复杂,融入普通常识的真实之中。事实上,佛法包含了如上的两个极端,而佛法之哲理与实修的基础,都奠定在一些清楚的原则之上。
一些核心思想,反覆出现,若对核心思想有所了解,则对于那些想研究佛法,想将佛法应用于他或她的生活中的人来说,或许是最重要的成就了。不论你学习的是哪个层次的佛法,若能掌握这些基本原则,则会形成稳固的磐石,它将成为日後无限地进步的基础。本书即尝试去厘清大乘佛法思想中,最常被开示及讨论到的一些主题。
一开始,我们以探讨[佛性]为首,因为它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接下来,对于一个大乘佛法的行者而言,「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何才能圆满的证悟佛性,以及我们修持菩提心等这些领域,都会涉及「转世与业力]这个议题。了知「空性」将带领我们进入「密续科学」的研习,而「大手印]又是密续之最高境界的一个实例。大手印乃是透过种种密绩科学的修持而证得,是「转化]了所有的陷溺,而获致的「证悟]。
当转化的历程不断向前推进,开悟就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开悟本身是多方面的,它引导我们走向最高的证悟,那是超越主体与客体,相对与绝对——所有轮回(娑婆)的化现。生命中的每一刻,及生与死之间、眠与醒之间的中介状态,都是我们获致开悟的法门媒介。每个错误及每个成功,都带引我们渐渐地到达究竟的目标,当然,学佛与习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完全净化的状态,如佛一般的圆满「证悟]。
第一章 佛性
释尊法教的基础,是指众生皆具有佛性。正因为众生皆具佛性,所以佛陀才会开示了这许多的法教。每个众生部有向上的潜能,最终到达开悟的境界。因为有佛性,所以我们能清净及克服种种的染污,佛性才是我们真正的清净。开悟的本质。怫陀不仅与我们分享他的洞察——众生皆具佛性,并且还教导众生,如何唤醒这本自俱足的无限潜能,令众生能全然了悟其本具的佛性,使他们自己亦能证悟佛果。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必须了解的是,佛性并不是我们无中生有,依想像创造出来的东西,佛性是早已存在于每个众生之内的东西,佛陀的渐次教导,就是依众生根器的不同,因材施教以唤醒各个众生早已具备的佛性。虽然,在究竟的真理上,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怫性;但是,在相对真理中,在我们所谓的这个相对的世界里,众生相却有种种的不同。因此,怫陀以不同的方式来教导不同类型的众生,後来,佛陀的法教被分为四个主要的类别:《律部》《阿昆达磨部》《经部》《密犊)。各类别的著重点不同,怛它们都统整了所有的法教。《律部》主要是讨论戒律,提出一些道德的标准;《阿昆达磨部》主要与科学相关,详细讨论了宇宙如何形成,和宇宙运作的法则;《经部》旨在教导慈悲心;《密续》教导转化的方法,经由渐次的了悟而达最终的证悟。这些法教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个个体唤醒他们的究竟本质——佛性。 释尊在给予大乘法门的教授时,传授了「佛性]这个概念,特别是在《妙法莲花经》。《楞伽经》。《十地菩萨经》里,提及佛性。在怫陀初转*轮时,他宣说了四圣谛。此四谛是:苦。集。灭。道,即生命中处处有苦;苦是有原因的;因为苦因可灭,故有目标可寻;因为有拔除苦因的方法,故道谛可求。佛陀解释:透过持戒、修心及正行,我们可以发展出定及慧。定与慧的最终境界,是由所有的染污中解脱,认证到本自清明的自性。净化所有染污之後所剩的便是佛性,它的本质是平和。所以,即便佛陀在初转*轮傅四圣谛时,他亦已阐述了佛性的基本原则。怫陀在密绩里宣说,佛性是根。是道、是果。怫性在究竟上是不会被染污的,怫性就好比是宇宙的空间,在究竟上不可能被任何事物染污。即使是受苦的地狱众生,也一样具有纯净的怫性。弥勒菩萨法教之一的《究竟一乘宝性论》(《Mahavana川ttara、antra》,英译作《The Changeless Nature》《不变自性》,或作《Buddha Nature》《佛性刀,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经典,对于佛性有详细且深入的探讨,是弥勒菩萨传授给无著大师的法教。弥勒尊者是位伟大的菩萨,他虽然未以人身示现,但却能传授根器已具足的人类,去了解该次第的法教。无著便是将此法教傅于人间世的人。弥勒菩萨的法音,即在宣说佛性。弥勒菩萨授予无著五部法教,《究竟一乘宝性论》是最後一部。他特别强调,他的法教不是佛陀亲述,而是他对佛陀法教的注释。《无上密续XUttara一tantra)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此为弥勒菩萨授子弟子无著五论中最高阶的法教;其二则指是第五部、最後一部法教。
弥勒尊者对于佛性的解释弥勒尊者为无著讲授佛性时,提出了四纲领以助于了解,对此四纲领我们予以重视及理解:
*众生皆具有佛性
*佛性之本质
*障垢众生不识怫性之因,及除蔽之方法
*不识佛性之所损与能识怫性之所益
所有众生皆具佛性不论自己知与不知,众生皆具佛性。有些人对于怫性全然无知,有些则稍微了解,或者全然了悟佛性,但在所有三次第的发展进程里,众生皆具佛性。
当某位众生对于怫性全然无知时,它的本性尚未显现,正如播种的种子,它随时准备要发芽。当众生渐渐进步时,佛性以知识、智慧。善念与善行而显现。当一位众生证得开悟时,开悟本身就是佛性。个体全然了知他(或她)的怫性-----即是证悟。在究竟层次上,众生皆是怫,无明众生的究竟本质与开悟的佛陀没有什麽不同,两者在究竟本质上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别是众生不了解他们没有什麽不同,而佛陀则全然了知此一本质。众生在相对上,还没有开悟;在究竟上,是佛。而怫陀则是在相对上与究竟上都已经是佛。事实上,怫已经超越了二元命名的相对与绝对。弥勒尊者解释道:众生皆有开悟的潜能。没有任何一个众生是不能慢慢进步而终致证悟的。因为,不论哪一道的众生,皆是具有怫性的。究竟上,每个众生都是完美的。相对上,由于各种的染污,众生有数不尽的不完美。佛法所谓的染污,即*恨、傲慢。执著等便是。修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运用最有效的方法,来克服这些不完美。依循正确的方法,一个人可以渐渐的觉醒,克服种种使得我们无法认识自心本性、不识佛性的染污。弥勒尊者亦云:当关注的焦点放在众生的究竟潜能上时,一个完美证悟的怫陀与一个完全无明的众生,是没有什麽不同的。对于以上这句话,若非清楚了知真理的自性,则会感到困惑。真理有两个面向:相对真理,或曰可变的真理:及究竟真理,或曰不变的真理。障碍的产生是就相对层次而言的,在究竟层次上,一切都是纯净的,那就是佛性。在相对层次上,我们还不是佛;但在究竟层次上,我们是佛。在相对层次上,我们遭遇种种的问题;在究竟层次上,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们要了解真理的本质,就必须透过这种对比的方式去理解。幸运的是究竟与相对之间是有直接关连的。所谓究竟,是指相对于相对而言的究竟;所谓相对,则指相对于究竟而言的相对。他们不是两回事。所以,当弥勒尊者说,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麽平凡。无知,这个人就深层本质而言,仍是无可限量的,尊者是在谈相对的与究竟的真理。究竟上,轮苦海中的众生与完全证悟及解脱的佛是没有什麽不同的。他们是一模一样的,此点看似诡辩,却是值得深思的好题目。
佛性之质弥勒尊者继续解释佛性是无限的,它超越了时间。空间、性向,它超越了所有的限制,究竟上,没有所谓限制这回事;相对上,则有所谓的限制,而个体则要努力达到更高的觉醒。弥勒尊者指出佛性是全然清净的,佛性不会障蔽它自己,只不过在相对上我们觉得它被障蔽了。任何一位众生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证悟。唯一的障碍是不能认识佛性的纯净与无限。我们可能隐约知道自身无限的本质,怛又不是全然了悟,所以,我们总是将焦点放在相对的我。自我上面。事实上,在每一刻我们都是证悟的,只是我们认不得这一点罢了,所以,只要我们每一刻都被障蔽,而无法明白此点,我们就无法达到完全的开悟。这种二元的对立,制造出所有二元对立的因及绿,它们以好壤、明暗、正负而显现,就像一个很长的梦境。
要从二元的梦境中醒来,个体必须有所努力,诸如行正业、透过禅修来静心,或是用其他方法来开展内在的明觉及了悟。个人修持的法门很多,可以是禅修,也可以是实践。目标是要增进我们怫性的知觉能力。感受能力,而使我们的佛性得以显现。然而,负面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吸引我们,使我们变得更无明、染污更重。弥勒尊者曾说,除非达到初地菩萨的境界,否则你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壤。唯有成就达初地菩萨以上,你才不再被染污。即使怫性是无限的,但相对上它会被遮蔽。
四种净化的原则《究竟一乘宝性论》里提到,首先,我们要有清楚的认识,去尊敬、赞许正确的行事,这些行事不仅利益我们自己,也利益他人。在我们有了正知见之後,第二个步骤,是要知道该如何去实践,也就是我们朝哪个方向去发展。我们不仅要知道什麽是对的,我们还要知道什麽是正确的实践方法,如此才能有更进一步的了知,而不致走偏了道路。第三个原则,是要升起慈心与悲心。慈心与悲心将使我们更了解与赞许持续的进步与成长。如果我们没有慈心与悲心,我们的进步将会停滞,我们甚至会自傲。会退步。开展慈心与悲心,将使我们向前而…
《唤醒沉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