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錫度仁波切著作《喚醒沈睡的佛》
引 言
佛法看似非常浩翰而複雜,龐大到我們花幾輩子的時間,好像也學不透一般。從某個角度來看,佛法確實如此——至少在我們達成證悟的終極目標之前是這樣。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佛法也可以非常簡單,它輕易地將奧秘與複雜,融入普通常識的真實之中。事實上,佛法包含了如上的兩個極端,而佛法之哲理與實修的基礎,都奠定在一些清楚的原則之上。
一些核心思想,反覆出現,若對核心思想有所了解,則對于那些想研究佛法,想將佛法應用于他或她的生活中的人來說,或許是最重要的成就了。不論你學習的是哪個層次的佛法,若能掌握這些基本原則,則會形成穩固的磐石,它將成爲日後無限地進步的基礎。本書即嘗試去厘清大乘佛法思想中,最常被開示及討論到的一些主題。
一開始,我們以探討[佛性]爲首,因爲它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接下來,對于一個大乘佛法的行者而言,「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如何才能圓滿的證悟佛性,以及我們修持菩提心等這些領域,都會涉及「轉世與業力]這個議題。了知「空性」將帶領我們進入「密續科學」的研習,而「大手印]又是密續之最高境界的一個實例。大手印乃是透過種種密績科學的修持而證得,是「轉化]了所有的陷溺,而獲致的「證悟]。
當轉化的曆程不斷向前推進,開悟就可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開悟本身是多方面的,它引導我們走向最高的證悟,那是超越主體與客體,相對與絕對——所有輪回(娑婆)的化現。生命中的每一刻,及生與死之間、眠與醒之間的中介狀態,都是我們獲致開悟的法門媒介。每個錯誤及每個成功,都帶引我們漸漸地到達究竟的目標,當然,學佛與習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完全淨化的狀態,如佛一般的圓滿「證悟]。
第一章 佛性
釋尊法教的基礎,是指衆生皆具有佛性。正因爲衆生皆具佛性,所以佛陀才會開示了這許多的法教。每個衆生部有向上的潛能,最終到達開悟的境界。因爲有佛性,所以我們能清淨及克服種種的染汙,佛性才是我們真正的清淨。開悟的本質。怫陀不僅與我們分享他的洞察——衆生皆具佛性,並且還教導衆生,如何喚醒這本自俱足的無限潛能,令衆生能全然了悟其本具的佛性,使他們自己亦能證悟佛果。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必須了解的是,佛性並不是我們無中生有,依想像創造出來的東西,佛性是早已存在于每個衆生之內的東西,佛陀的漸次教導,就是依衆生根器的不同,因材施教以喚醒各個衆生早已具備的佛性。雖然,在究竟的真理上,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怫性;但是,在相對真理中,在我們所謂的這個相對的世界裏,衆生相卻有種種的不同。因此,怫陀以不同的方式來教導不同類型的衆生,後來,佛陀的法教被分爲四個主要的類別:《律部》《阿昆達磨部》《經部》《密犢)。各類別的著重點不同,怛它們都統整了所有的法教。《律部》主要是討論戒律,提出一些道德的標准;《阿昆達磨部》主要與科學相關,詳細討論了宇宙如何形成,和宇宙運作的法則;《經部》旨在教導慈悲心;《密續》教導轉化的方法,經由漸次的了悟而達最終的證悟。這些法教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就是幫助每個個體喚醒他們的究竟本質——佛性。 釋尊在給予大乘法門的教授時,傳授了「佛性]這個概念,特別是在《妙法蓮花經》。《楞伽經》。《十地菩薩經》裏,提及佛性。在怫陀初轉*輪時,他宣說了四聖谛。此四谛是:苦。集。滅。道,即生命中處處有苦;苦是有原因的;因爲苦因可滅,故有目標可尋;因爲有拔除苦因的方法,故道谛可求。佛陀解釋:透過持戒、修心及正行,我們可以發展出定及慧。定與慧的最終境界,是由所有的染汙中解脫,認證到本自清明的自性。淨化所有染汙之後所剩的便是佛性,它的本質是平和。所以,即便佛陀在初轉*輪傅四聖谛時,他亦已闡述了佛性的基本原則。怫陀在密績裏宣說,佛性是根。是道、是果。怫性在究竟上是不會被染汙的,怫性就好比是宇宙的空間,在究竟上不可能被任何事物染汙。即使是受苦的地獄衆生,也一樣具有純淨的怫性。彌勒菩薩法教之一的《究竟一乘寶性論》(《Mahavana川ttara、antra》,英譯作《The Changeless Nature》《不變自性》,或作《Buddha Nature》《佛性刀,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經典,對于佛性有詳細且深入的探討,是彌勒菩薩傳授給無著大師的法教。彌勒尊者是位偉大的菩薩,他雖然未以人身示現,但卻能傳授根器已具足的人類,去了解該次第的法教。無著便是將此法教傅于人間世的人。彌勒菩薩的法音,即在宣說佛性。彌勒菩薩授予無著五部法教,《究竟一乘寶性論》是最後一部。他特別強調,他的法教不是佛陀親述,而是他對佛陀法教的注釋。《無上密續XUttara一tantra)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此爲彌勒菩薩授子弟子無著五論中最高階的法教;其二則指是第五部、最後一部法教。
彌勒尊者對于佛性的解釋彌勒尊者爲無著講授佛性時,提出了四綱領以助于了解,對此四綱領我們予以重視及理解:
*衆生皆具有佛性
*佛性之本質
*障垢衆生不識怫性之因,及除蔽之方法
*不識佛性之所損與能識怫性之所益
所有衆生皆具佛性不論自己知與不知,衆生皆具佛性。有些人對于怫性全然無知,有些則稍微了解,或者全然了悟佛性,但在所有叁次第的發展進程裏,衆生皆具佛性。
當某位衆生對于怫性全然無知時,它的本性尚未顯現,正如播種的種子,它隨時准備要發芽。當衆生漸漸進步時,佛性以知識、智慧。善念與善行而顯現。當一位衆生證得開悟時,開悟本身就是佛性。個體全然了知他(或她)的怫性-----即是證悟。在究竟層次上,衆生皆是怫,無明衆生的究竟本質與開悟的佛陀沒有什麽不同,兩者在究竟本質上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別是衆生不了解他們沒有什麽不同,而佛陀則全然了知此一本質。衆生在相對上,還沒有開悟;在究竟上,是佛。而怫陀則是在相對上與究竟上都已經是佛。事實上,怫已經超越了二元命名的相對與絕對。彌勒尊者解釋道:衆生皆有開悟的潛能。沒有任何一個衆生是不能慢慢進步而終致證悟的。因爲,不論哪一道的衆生,皆是具有怫性的。究竟上,每個衆生都是完美的。相對上,由于各種的染汙,衆生有數不盡的不完美。佛法所謂的染汙,即*恨、傲慢。執著等便是。修習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運用最有效的方法,來克服這些不完美。依循正確的方法,一個人可以漸漸的覺醒,克服種種使得我們無法認識自心本性、不識佛性的染汙。彌勒尊者亦雲:當關注的焦點放在衆生的究竟潛能上時,一個完美證悟的怫陀與一個完全無明的衆生,是沒有什麽不同的。對于以上這句話,若非清楚了知真理的自性,則會感到困惑。真理有兩個面向:相對真理,或曰可變的真理:及究竟真理,或曰不變的真理。障礙的産生是就相對層次而言的,在究竟層次上,一切都是純淨的,那就是佛性。在相對層次上,我們還不是佛;但在究竟層次上,我們是佛。在相對層次上,我們遭遇種種的問題;在究竟層次上,一切都不是問題。我們要了解真理的本質,就必須透過這種對比的方式去理解。幸運的是究竟與相對之間是有直接關連的。所謂究竟,是指相對于相對而言的究竟;所謂相對,則指相對于究竟而言的相對。他們不是兩回事。所以,當彌勒尊者說,無論一個人看起來多麽平凡。無知,這個人就深層本質而言,仍是無可限量的,尊者是在談相對的與究竟的真理。究竟上,輪苦海中的衆生與完全證悟及解脫的佛是沒有什麽不同的。他們是一模一樣的,此點看似詭辯,卻是值得深思的好題目。
佛性之質彌勒尊者繼續解釋佛性是無限的,它超越了時間。空間、性向,它超越了所有的限製,究竟上,沒有所謂限製這回事;相對上,則有所謂的限製,而個體則要努力達到更高的覺醒。彌勒尊者指出佛性是全然清淨的,佛性不會障蔽它自己,只不過在相對上我們覺得它被障蔽了。任何一位衆生在任何時刻都可能證悟。唯一的障礙是不能認識佛性的純淨與無限。我們可能隱約知道自身無限的本質,怛又不是全然了悟,所以,我們總是將焦點放在相對的我。自我上面。事實上,在每一刻我們都是證悟的,只是我們認不得這一點罷了,所以,只要我們每一刻都被障蔽,而無法明白此點,我們就無法達到完全的開悟。這種二元的對立,製造出所有二元對立的因及綠,它們以好壤、明暗、正負而顯現,就像一個很長的夢境。
要從二元的夢境中醒來,個體必須有所努力,諸如行正業、透過禅修來靜心,或是用其他方法來開展內在的明覺及了悟。個人修持的法門很多,可以是禅修,也可以是實踐。目標是要增進我們怫性的知覺能力。感受能力,而使我們的佛性得以顯現。然而,負面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吸引我們,使我們變得更無明、染汙更重。彌勒尊者曾說,除非達到初地菩薩的境界,否則你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壤。唯有成就達初地菩薩以上,你才不再被染汙。即使怫性是無限的,但相對上它會被遮蔽。
四種淨化的原則《究竟一乘寶性論》裏提到,首先,我們要有清楚的認識,去尊敬、贊許正確的行事,這些行事不僅利益我們自己,也利益他人。在我們有了正知見之後,第二個步驟,是要知道該如何去實踐,也就是我們朝哪個方向去發展。我們不僅要知道什麽是對的,我們還要知道什麽是正確的實踐方法,如此才能有更進一步的了知,而不致走偏了道路。第叁個原則,是要升起慈心與悲心。慈心與悲心將使我們更了解與贊許持續的進步與成長。如果我們沒有慈心與悲心,我們的進步將會停滯,我們甚至會自傲。會退步。開展慈心與悲心,將使我們向前而…
《喚醒沈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