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喚醒沈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P2

  ..續本文上一頁非倒退。發展的進程就是淨化的進程,每淨化一層染汙,就使我們更臻開悟一步。什麽東西需要淨化呢?要淨化的就是遮蔽我們怫性本質的各種染汙,究竟上佛性是清淨的,它無需淨化;但相對上,我們必須清淨各種障蔽,才能認識它本然的清淨。淨化的方法很多,彌勒尊者給予了一些特定的指示。要去除無明,他建議有強烈的發心。也許所面對的只是一件小事,小到我們只是想盡一己之力把一件事做對,即使我們不知道怎麽做才是對的,但只要我們發心正確,我們將慢慢發現正確的實踐方法。正確發心的成果,會使我們逐漸開展出智慧,智慧令我們清楚看見什麽是對的、是適當的,以及什麽是最基本的。當智慧開展時,殊勝的悲心與虔敬心便會自然的流露。彌勒尊者繼續說到,由于智慧的升起,會産生殊勝悲心與殊勝虔信,而智慧又來自于正確的發心,此一正向的循環,使證悟得以發生。如果衆生誤解了真理,而離正知見愈來愈遠,此衆生也就愈來愈不能認識本具的佛性。這些淨化的方法,是彌勒尊者授予無著大師,而由無著大師記載下來保存于經典之中的四種淨化原則,製造淨化的因與淨化的緣,引領個體更臻正見。在蘊育慈心與悲心之後,彌勒尊者提出第四個淨化的方法,他要我們去思維如何超越恐懼與貪婪。

  漸證果位在講授完四個階段的淨化方法之後,彌勒尊者繼續講授果位的不同次第,或曰各淨化方法實踐後的成果。他認爲所謂的證果,就是喚醒了究竟的本質,他強調證悟是一個漸次的曆程。由起修到證悟,要喚醒一個人的怫性,是要曆經許多輩子的。依彌勒尊者的說法,每一個階段的覺醒,那每一個片刻,都是先前片刻的果實,對此,他有更精譬的解釋。他說,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我們是有染汙的,我們有不善之處,我們會犯錯。我們必須接受此一事實,而非欺騙我們自己,我們不會犯錯,我們的行爲是完美的或接近完美的。我們要能接納我們自己有些時候確實是有點神經質的。一旦我們知道自己是有染汙的,我們才會用各種方法來對治它。于此同時,我們仍需知道在究竟上我們是完美的,在究竟上我們沒有惡,在究竟上我們並無染汙。此種理解將有助于我們去克服染汙及惡業。我們應該了解其他衆生也與我們一樣,我們要能見到衆生的痛苦。並非只有我們自己有苦,一切衆生皆有苦,在適當的時機,我們應該幫助他人。我們祈請:「願我能爲他們做些什麽。」我們必須期許自己有能力去幫助其他的衆生,這是第一步我們該做的。當我們努力爲他人克服痛苦、去幫忙他人的時候,我們必須了解那些衆生也是具有佛性的。在究竟上,他們並非神經質。並非愚笨,他們是完美的。所有這些痛苦及神經質,只是一種相對上的真實,我們必須看清這一點。這些就是我們在每一個階段中所獲的成果,然後我們漸漸進步,而能成爲一位菩薩。什麽是菩薩呢?一個菩薩是已經能夠超越世間事業的個體,他達到了悟的境界,他所有的行爲都具純淨的發心,而且都是善行。在達到菩薩的果位之後,由初地到十地,我們不斷的進步,直到最後完完全全的證悟,也就是成佛。這是我們喚醒佛性的次第。

  四輪彌勒尊者提出了一些在解脫道上的增益法門,即大家所熟知的四*輪,因爲轉輪可以載我們由此地達彼處,此特殊的四*輪,則能載我們由輪達到證悟。第一個*輪是法教。我們必須依循正法,如果我們沒有正法,那麽縱使我們有虔誠的發心,我們所做的判斷,亦只是仰賴我們的無明。焦慮和我執的結果,這種判斷經常是錯誤的。因此,正確而真實的教導是必須的。藏傳佛教嚴謹的持守著,關于每一個所教授與所學習的法教,都必須是一個傅承傳授的延續。依佛家之名相,對于傅授的傳承,做個簡單的解釋,就是釋尊開悟後所傳的法教。釋尊的法教,是在他證悟之後的自然顯現,所以是開悟的法門,這是源自于身、口、意的完全證悟,是慈悲與智慧的體現,這是傳承之始。佛陀對弟子的教導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弟子依佛陀所教示的去修持,這些弟子再以相同的方式,教授他們的弟子。藏傳怫教所傳遞下來的每個法教,都是釋尊原始法教修持的延續,是怫陀的弟子修持後,再傳給其弟子,如此代代相傳下來的,這就是傳授的傳承。這也就是正確法教的根源。上師實修這些法教,並與來領受法教者分享,然而,這過程是非常小心謹慎的。在過去,上師在傳授甚深法教之前,會給予第子許多的考驗,以確定弟子學習之後是獲益而非受害。一個真正的上師與弟子的關系是很嚴肅的,那是上師和弟子雙方面的彼此承諾。第二個*輪是使我們的人生,依佛法之准則而活。當我們修持佛法時,我們過一種佛法式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不應在每日精進的修行數小時後,其馀一整天就放縱自己,讓甯靜與清澈的心靈只留在禅修的蒲團上面。當我們做禅修。持咒或任何其他的修持時,不論座上與座下,必須一致,一樣的嚴謹。我們必須將修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裏,我們必須生活得愈接近法教愈好。我們會犯錯-這很正常一--但我們須盡己所能的依持法教,我們應讓我們的生活,與正式禅修時一樣有重心。在金剛乘裏,任何一件事皆是禅修,任何事都是了悟的根源。然而,此點只有在心是永遠保留在清明。平靜的狀態時,才能達到。第叁個*輪是善行。密集的禅修是種深層的美德,表現在外,則是做一些助人的行爲。對于佛教徒而言,行善助人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不僅要有助人的心念,並且要能察覺他人的需求,以及如何做才能滿足他人的需求。有時候,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善行,對他人而言也許産生了極大的效益。善行可有種種不同的方式,從拯救一個生命、給予受苦者直接的協助,乃至于只是在適當時機說幾句關心的話,都是善行。這些善行,做得愈多愈好。第四個*輪是對證悟有殊勝的發心。持續保有求開悟的發心是重要的,它可以使我們度過最困難的時刻。有野」乙追求證悟的這種發心,並沒有什麽錯誤,但必須由內心深處虔誠的發願,不僅自己要開悟,而且祈願所有其他的衆生也如是的開悟。彌勒尊者曾祈願:「願所有的衆生皆獲完全的證悟。]此願在佛教徒主要的祈禱文中皆有。若我們觀察所生存之地球,乃至于某個國家,我們便會察覺有多少該做而未做之事,人們即使同住一個城市,也不能和睦相處。想要開悟似乎是遙不可及且難以想像之事。當我們在祈願所有衆生皆證悟時,如何成爲真正的願望?我們如何能相信它終會實現?但是,這是可能的,因爲所有衆生皆具有佛性!

  佛性的實現

  接下來,彌勒尊者又解釋道,我們純淨的。完美的。無限的佛性之實現與結果即是證悟。衆生皆具佛性,究竟上都要獲致證悟,差別處只在于有些衆生要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淨化他們的染汙而認識到他們本具的佛性;而有些衆生則能較迅速的證悟。這己切決定於個體所遵循的證悟道路爲何,這是個人的選擇。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就是所有的衆生都有能力證悟,因爲他們的本質就是佛。

  彌勒尊者又說,無明衆生因爲以二元對立的心處事,故不能見到他們本具的怫性。由于衆生二元對立之心,所以不能認識他們的本質。菩薩或是有證量的個體,以他們仍是二元的心,略可窺見一些佛性。但是,當一個人真正證悟成佛時,二元對立之心是完全被淨除了。,乙靈是超越二元的,一個完全覺醒的人,就是佛的化身,超越了一切的限製。正因爲如此,所以佛陀的事業是無限量的。相對于佛而言,菩薩的事業是有限的;相對于菩薩而言,一般衆生的事業就更有限了。

  佛性的特質與特征

  彌勒尊者詳述了佛性的特征,他說佛性是不變的,不管我們多麽的無明,我們的佛性依然如故;不管我們證量多高,我們的*也絲毫未變。佛性有不變的良注,所謂證悟是指佛性的全然顯現,在我們衆生相的各方面,都令佛性顯現,就是證悟。所有佛的特質,諸如十種偉大的能力,種種描述及定義佛的性質的方式,都是佛性的特質。

  當我們獲致證悟時,我們能了解這些特質的全部,佛的事業是超越二元的,在經典中佛陀曾說:「我不曾教過任何東西。]此話意味佛陀所傳下來的所有法教,全部都是一種自然流露的示現。它不僅只是一個人對著另外一個人說話,自然流露的示現正如太陽的光芒,它攜帶強有力的能量來協助衆生的進步。陽光做了許許多多的事,它溫暖了種子,所以種子可以生根。發芽。陽光使樹上的果實成熟,它帶來光明,它溫暖了海洋,水蒸氣上升,結成了雲。這一切都是渾然天成的,沒有任何造作或計劃,就像佛陀事業一般的自然流露。

  因爲怫陀的事業不是二元的,所以佛陀能夠幫助他人。佛陀已經超越了二元,他是無限的,所以,即使整個宇宙同時向他祈請皈依,請求給予加持,他也能同時公平的依每個衆生的所求,給予加持,衆生則依各人的能力領受到加持。

  克服障蔽

  當彌勒尊者在討論障礙及如何克服障礙時,他說了「暫時的障蔽」。換言之,沒有永久的障蔽,障蔽總是暫時性的。彌勒尊者提到障蔽的種類有無限多,但主要的有九類:貪。嗔、癡及由初地到十地菩薩的六種障礙。

  阻止衆生認得佛性的第一個障礙是貪心。貪心是種強有力的障蔽,它會強化二元式的思考。所謂貪心,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執著于輪。彌勒尊者說,只要透過一些轉化的方法,就可以使我們達到一個基本的平衡,也就是先使我們的執著成爲一種合理的執著,而非不合理的執著。然後,我們再慢慢克服這些合理的執著,並非只是遠離執著,而是全然清淨的不執著,于是便能由貪心中解脫。

  克服貪心的另一個意義,依法本描述,即是對每個事物的相對真實有清楚而正確的了解。彌勒尊者說:一切存在的實相之一就是無常。這個世界,無論我們走到哪裏,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廢墟,廟宇、宮殿、房屋或其他建築物,他們都曾經…

《喚醒沈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