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唤醒沉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P3

  ..续本文上一页是新的。每天使用的,乃致于使用了几个世纪。人们曾辛苦的建造这些建筑,他们也花了许多金钱,而现在,它们只不过是供人凭吊的历史纪念,甚至连这些都不如。

  在我们发展出正确的知见之後,也许我们仍需从事于轮中的种种事物,譬如造屋。生活、建立人际关系等等,但不同的是我们不再毫无理性的、神经质的去执著于这些东西。我们了解这些东酋都是无常的,它们只有相对上的价值,而没有究竟上的价值。因为它们的存在是种相对的依存,随时都在改变。了解这一点,是重要的第一步,它将帮助我们避免轻易陷入负面的思维或行为之中。

  如果我们没有上述这种清楚的了解,那麽当我们看到某人又盖了一幢比我们更大的房子时,我们就会产生妒嫉心,这种妒嫉心看似荒谬,但却确实存在。某寺庙团体,或许想阻止其他寺庙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怫比你们的佛要好。」像这样的事,层出不穷,都是因为一个「贪],以及贪心与其他负面因素结合所致。

  接下来,弥勒尊者谈*心与攻击,他说*心虽然不似贪心一样恒久,但是*心的力量却很大。嗔心时来时去,而贪心是持久的,尤其是人道或称欲界的众生,嗔心常在我们的欲望受阻时升起。我们对某些东西执著,当某事、某人阻止我们得到时,我们便会生气,有时我们更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以获取我们所想要的东西。克服*心的主要方法之一,即是去体会其他人的痛苦及染污,也就是对他人升起悲心。

  无明是障蔽的根源之一,与贪心。嗔心及攻击行为一样。无明是观察事物不深入的结果,见不到事物的真象,只看到表面。许多时候,我们连事物的表面部看不清楚。在部份金刚乘的法教里,大成就者写道,绝大多数的众生,对彼此是全然的误解。即使是个很好的修行者,很有学问且持戒严谨,仍然会受到外境的影响,产生贪心或*心。或许这些贪心与*心较不明显,怛它们可能躲在潜意识当中,遇到适当刺激时,随时准备爆发。在证到初地菩萨果位之前,无明都是存在的。

  第四种障蔽是业力(karma),业力是贪、嗔、痴三者结合所致。「业力」一词源自梵文,怛因其常被引用,而被收录在英文字典里。即便如此,还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业力」的意义,它多半是被误解的。有些人经商失败或婚姻破裂,他们或许会问道:

  「是不是因为我有恶业?」依照佛陀的开示,业力意指因与绿。当然,事业失败或婚姻破裂必有因与绿或其他的困难,因此人们才假定「这就是业力]。若认为一切的不幸事件,全是业力必然的结果,那麽我们会感到无助,因为一切都是命定不可改变的。这种想法事实上是错误的,因为真相绝对不是那样。恶业可以被改进而转为善业,善业也可以被破坏而变成恶业。後面对于业力会有更详细的探讨,业力不具实存之相,业力只是描述我们生活中相对的因与缘的一个字眼罢了!

  弥勒尊者描述第五种障蔽是「心灵无意识的二元状态」(藏文:Palcha)。意指一种心灵沈睡的状态,但在适当的环境与刺激下,此状态便会显现,若是负面的心灵,则如一沈睡的怪物;若为正面的心灵,则似睡著了的天使。这状态与本能极相似,它是我们一世又一世带来的无意识的习气。

  下一个障蔽我们去认识佛性的,是阻止我们成为初地菩萨的种种障碍。当我们第一次认识自己本具的怫性,及见到万物的实相时,我们成为初地菩萨。所有菩萨道的修持法门,目标都是要克服种种障碍我们认识自心本性的障蔽。认识佛性的状态,就是初地菩萨的了悟状态。

  弥勒尊者描述更进一层的障蔽,是登地菩萨才会遇到的,一层高过一层的障蔽。每向上一层,更细微的二元垢障就更增加,每一地的菩萨都必须靠修行来克服那一地的层次的障蔽。由这边我们可以看到,愈高层次的智慧及聪明,反而成为更难的阻碍,它们一样必须被净化。以第七层的障蔽为例,是指菩萨对于佛性的了悟,连这一点都被视为障蔽,而必须被克服。

  很明显的,当我们在谈论菩萨证悟的层次时,我们只能做理论上的探讨,要真切的了解什麽是初地菩萨,只有你自己已经是初地菩萨,才可能了解。一尊怫与一个初地菩萨同时站在一个平凡人面前,要他分辨谁是谁,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平凡人很容易混淆,因为以我们二元的眼光,是无法分辨佛与菩萨间的差异的。但是在佛的层次,初地菩萨与佛是很容易分辨的,只不过这种差别,在平凡的人的眼中,是太细微而难以分辨的。

  平凡人的修行,有座上、座下之别。对于一个平凡人而言,初地菩萨的座下状态,俨然已是了悟的状态。但对于真正初地以上的菩萨而言,他们没有座上、座下之别,他们巳超越了二者的差异。更精确的所谓座下,即是禅修之後的状态,登地以上的菩萨,已能将禅修状态穿透于日常行持当中,所以即使他们并非正在做禅修的练习,他们亦能保持在禅定的状态。修行达到这个次第,就再也没有什麽事情是他们所不能了知的了。菩萨的成就并不是知识性的,那是一种直观的了悟。菩萨克服了座上与座下的差异,对他们而言,二者无异。当然,对于二地菩萨而言,初地菩萨仍是有限的,证悟次第较高的菩萨,可以看到比自己次第低的菩萨的缺失。这是很自然的,直到完全的证悟,才不再有需要改进的。

  只有接近完全的证悟者,才能够了知登地菩萨的层层阻障,然而,经典中还是做了描述。

  了知佛性

  弥勒尊者对于佛性开示的最後一部份,是讲解了知怫性的益处与不知佛性的害处,各有五个要点。

  首先谈到无知的害处,第一个害处是自卑,由于对自己的潜能无所知,所以当我们犯错有过失时,我们会认为那是永恒的过错,甚至是我们本质的一部份,这种想法其实是个天大的错误。若我们有幸开展出一点点智慧与了悟,我们将会了解那不过是一种自我暂时的染污,更真切的说,当我们有这样的了知时,我们究竟的潜能已稍稍被唤醒。若我们对自己的佛性一无所知,那麽我们会很轻易地相信我们是没用的,是没价值的,我们不信任自己的任何优点,这是种错误的知见。

  不知自己本具佛性的第二个害处是我执。当我们不知道什麽是佛性的时候,自我很容易会膨胀。当我们做一些善面的努力,获得善面的特质与成就时,我们会自以为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者,如此膨胀了自我。我们不了解自己所具的怫性,与其他众生完全相同,善面特质的显现,不过是佛性一点点的展现而已,在究竟上,我们并不比任何其他众生优越。如果我们不能见到其他众生舆我们具有相同的潜能,我们就会为自己一点小小的成就,产生了错误的骄做观念。

  弥勒尊者描述第三个与第四个害处是「肯定与否定]。狂热盲信就是肯定与否定的例子,缺乏对佛性的了解,会使一个人心胸狭窄,目光受限,会使人执己见为唯一正确的见解,而否定其他见解的正确性。打个比方,当我们看待佛像及佛教仪式时,我们可能只是依样画葫芦的去做,而不了解它的本质,及它背後的意义。我们受限于外在的形式,因而肯定外像而否定它的内在本质。如果我们不能分辨什麽是外像,什麽是本质,不能在内外之间做个连系,不知什麽是重点,什麽是表面的装饰,那将是一大害处。如果这样做没引向狂热盲信的地步,而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浪费自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我们固执的错过了重点。

  我执是弥勒尊者所说的第五个害处。若一个人对于佛性无知,他会倾向于执著好运及好的特质,他不愿与他人分享这些。这表示不论此生我们有多好的成就,我们都不会去利益他人。我们将会执著而停滞于我们所拥有的,最终我们将退步而非进步。

  五种了知佛性的益处中的第一种是喜悦,不论我们多麽悲惨,不论当下我们有多苦,不管我们的处境为何,我们总是能感到喜悦,因为我们了解我们究竟的本质是完美的。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将不断进步,最後终究要证悟佛果,所以我们感到绝对的安全和快乐。在一些密续的法教里,还强调能执此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由藏文翻译为英文的箴言「纵使我们必须受苦,我们也要苦得快乐。」苦得快乐意指了解了苦是表相。是无常的。我们的怫性从不曾受苦,所以「痛苦地快乐」是可能的。即使痛苦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仍有馀力,在最痛苦的情境中可以保持愉快。

  弥勒尊者所述了知佛性的第二个益处是尊敬,我们尊敬所有的众生,及所有的人类,因为他们都具有佛性。我们对于环境和大自然也一样的尊敬,因为它们也是怫性的化现,是透过我们依因缘而生的感官,所知觉到的外境。

  聪明是第三个益处,当我们知道什麽是佛性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了什麽是相对的真理。了解何谓相对真理。如何运用相对真理,就是聪明。

  了解佛性,就了解究竟真理。知道与了解究竟的真理,就是智慧。智慧将引导我们做加速我们的证悟的抉择,所以,智慧是第四种益处。

  了知佛性的第五个益处是慈心与悲心,我们知道每个众生都会进步,因为在究竟上他们都是完美的,他们为求进步所做的努力一一如同我们帮助他们所做的努力——最终都会有成效的。众生皆具有佛性,这对我们而言是个诱因,若非众生具有进步的潜能,否则我们就无法自助。助人,因为一切的努力都将无效。我们有悲心,因为我们清楚知道众生必须承受的苦是什麽,由于有佛性,我们才能以慈心、悲心去帮助他们。当我们念诵佛教徒的祈愿文时:「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及苦因。」我们的祈愿是真实的,因为我们了解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

  佛性是金刚乘佛教中最实际、最有用及最真实的基本原则,我们在祈祷文中祈愿所有众生皆得解脱,这是很大的野心,我们真的能使所有的众生皆得解脱吗?是的,我们能够。我们真的能够证悟吗?当然可以。是什麽令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可能的?这就是佛性。这是我们前进的基石,我们与生俱来就是开悟的,我们只需唤醒沈睡中的佛!

  

《唤醒沉睡的佛 第一章 佛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