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路上,如果誤入了以爲一切皆不存在的斷見中,是一種後果嚴重的歧途,大家要切記小心。
既然”我”並無自性,但卻又非不存在,它的真正存在方式是怎樣的呢?它只不過是緣起及安名二者而已。”我”並非一個有自性的實體,它只是各種因緣及四大之組合,再加上我們心中投射的一個名字,除此之外別無所有。衲現在舉一個例子:大家稱呼衲爲”方丈”,這個”方丈”似乎十分具體地存在,大家見到衲時會說:”方丈來了!”,在衲生病時,大家會說:”方丈病了!”,可見這個”方丈”肯定是存在的。在衲未成爲”方丈”前,衲的肉體仍然一樣,沒多沒少,但卻不是”方丈”。在升座後,衲成爲了”方丈”,在升座前,衲並非 ”方丈”,但在升之前後,衲仍是同一個肉體。在升座前,寺院沒有”方丈”,衲亦非”方丈”,在儀式前,雖然衲仍然是同一個人,但卻不是”方丈”。在升座後,”方丈”突然就出現了。由此可見,”方丈”的存在並無一個獨立的體性,它只不過是經過立名的過程才得以出現。然而,”方丈”並不只是立名。但即使有立名的過程,但沒有可依安立的基礎--衲的這身體,”方丈”仍然不可以出現。故此,”方丈”之存在,是依附于一個由因緣組成之基礎,再加以立名,才得以出現及存在。沒有堪以立名的基礎,便不可能有”方丈”;沒有立名的過程,即使衲有一位方丈應有的資格,”方丈”仍然 可能出現。在既有基礎,又經過立名之過程後,”方丈”便存在了,大家會視衲爲”方丈”,衲亦自視爲 ”方丈”,這個”方丈”才會顯得是具體地存在的人物。”我”絕非不存在,但其存在方式並非具體而獨立,它的存在方式只不過是緣起組合及立名而已。在緣起及立名以外,”我”並不可能獨立地存在。只有在具備此二種條件時,”我” 才顯現爲有。故此,這個”我”是並無自性,唯依緣起及立名而顯現的。
以上所講的,是依”我”而作之講述。有關萬事萬物(注:即”法”)之真正存在方式,大家亦可依同樣的方式辯證,先確定要研究的對像,第二步是分析其存在方式之一切可能性,第叁是破除其自性與各種存在方式爲相等之假設,最後破除其自性乃與各種存在方式爲相異之假設,這四徊步驟辯證法稱爲”四扼要觀察”,在〈菩提次第廣論〉中有十分詳細的解釋教授。
我們現在以國會大樓爲研究對像,去參思心的空性。這座國會大樓,在大家的心中是十分實在的,有著其自性及鮮明的身份。但如果它不被用作國會辦公室,而用爲商業大廈用途,”國會大樓”就不存在了。所以,這個”國會大樓” 並無自性,只依附能堪立名之緣起基礎--一座房子--及立名之過程而存在,否則就不能顯現。這就是”國會大樓”之無自性的特征了。”國會大樓”並非不存在,它的確有一座房子,而且能發揮”國會大樓”的應有功能;但它亦非獨立自存的,而是依附緣起名而得以存在的。
修持空性見的人,必須禅參以上所說的法義,至生起”空”的覺受時,便以 ”止”把心念停留于這種體驗中,如此地止觀雙運,漸次把心識與空性體驗契合,漸次登入大乘五道至無學道,便成就了無上佛境。如果是小乘的行者,則以出離心、持戒、禅定力等基礎,止觀雙運的方法修證空性正見,漸次登入小乘五道,最終達至解脫自在之境地。這便是偈中尾句”彼入佛陀所喜道”的意思了。
在日常生活中,禅參者要常常于心中想:”這萬事萬物,乃至我自己,無非緣起而已,並無真的自性!”,視一切爲虛幻而無自性,這樣做有利于脫離我執及對事物與現像之執著。衲半生中,經曆過不少苦難及變幻,但只要略參萬事萬物及自我之空性,這一切苦難便能看透放下,心便不會被這些苦難所影向了。我們並無能力改變眼前的困境,但卻可以選擇怎樣去面對它們!
生起了正見之准則
現相緣起不虛妄 性空不執二了解
何時見爲相違者 尚未通達佛密意
不拘一面而同時 在見緣起不虛妄
即滅實執所執境 爾時見觀察圓滿
又由現相除有邊 及由性空離無邊
了知性空現因果 不爲邊執見所奪
這叁偈是有關正見之准則
緣起是”我”及”法”之現相,它們的本質是無自性的。此二者是一體的兩面,並非兩碼子事。一切事物,並非不存在,卻是無自性的,只是存在于立名及緣起之上。
如果只能見到事物或現象之緣起一面,或只見到它們的性空之一面,並未能體悟到二者乃相輔相承之一體兩面的話,就未能說是達到了正見。有些人說”一切皆無”,這是一種斷見。如果一切都不存在,因果、業力及叁寶也不存在了,哪爲何要修持呢?也有人說禅思空性就是”甚麼都不想,如此便會見空成佛。”。如果這是對的話,石頭老早就成佛了!這也是一種大邪見。所以,修空性正見亦必需一定的根器及依循正確的路向,否則很易走入邪途,就此斷送了慧命。視因果、業力及叁寶等爲不存在,正是一種邪見,後果十分可怕!
到了能直接體驗空性,同時見到”我”及”法”之一體兩面--現相爲緣起,本質並無自性--的時候,便不會再視現相緣起及本質性空爲對立的兩回事,這時便圓滿達到了龍樹祖師及宗喀巴祖師所提倡弘揚的中觀應成派成見了,亦即通達了佛陀之究竟了義教法,亦即〈般若心經〉所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教法。要到達這種證悟,絕不可能只靠理解空性而成,必須止觀雙運而契入其中妙義,于體驗中直接證空方能修成。
在中觀應成派以外的派別中,只能以觀察現相緣起而破除”一切皆無”之斷見,及以觀察空性而破除”一切實有”之常見。在中觀應成派中,卻見現相視爲緣起而無自性而破除常見,又以性空爲”無自性”而非”究竟無”而除斷見,這是此派之殊勝不共見解。這種殊勝見解,可以防止其它宗派中名爲破除二邊見而實際上卻落入二邊見之陷阱,令行者得見在無自性之基礎上,因果等規律之運作不昧,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互印證的。
我們透過修悟空性,便能體悟到一切事物及自己的真正存在方式,所以便能斷去我執及法執,以空性智去除無明,最終達至解脫或佛境。
現在衲已先後完成了對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之釋義,這叁者雖然必須分開來解釋,但在修持時必須叁者配合而修,例如修出離心時亦以大乘之精神去修持,修證空性時亦配合以出離心及菩提心。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正見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