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序分開示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從今天開始一連數晚,衲將會應求而依〈道之叁主要〉作釋義開示。一般來說,說法者應該具備一定的證量與德量,在戒學、定學及慧學方面都應有一定的資格。衲完全並無以上所述的資量,所以完全沒有說法的資格,但衲的恩師及曆代傳承祖卻是如佛陀一般的,他們的開示是清淨無誤的甘露,所以衲就盡力把恩師及傳承祖師的開示爲大家重複說一遍。衲雖然才疏學淺,但先師的法語卻是完全正確的,衲的開示純爲複述先師的教誨,並不是個人有甚麼學識值得去登座演說。

  在正式說法前,說者及聽者應分別在心中發起清淨的說法或聽法動機。說法者必須是爲令聽者得益的心態去講說,而不是爲了名氣或弟子的供養;聞法者必須想著看是爲求成佛而來學習成佛之道,不應是爲了趁熱鬧或好奇心而來聞法;如果上述雙方都能有正確的發心,這幾座開示才有意義,雙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道之叁主要〉在傳統上,是極爲珍貴的教法及論著,因爲它是十五世紀的一代宗師--宗喀巴祖師--所親著的。這部短短幾頁的論著,已經涵攝了整個成佛之道的心要在內,亦即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叁者。

  這部短論分爲七個部份;在序分內包括了禮贊、著者之發願及策勵聽聞叁部份;在正宗分內分爲離心、菩提心及正見這叁個章題;結束分是策勵聞者在學後精進修持。此外,在全論結尾有一段跋文。

  序分開示

  在傳統上,佛法論著都是以禮贊句作爲起首的,〈道之叁主要〉亦當然不例外。在禮贊句隨後的二偈,分別是著者之發願及策勵聽聞,這八句加上起首的禮贊句,屬于本論之序分部份。

  禮贊

  〈道之叁主要〉全文之首句爲禮贊句,即:敬禮諸至尊上師在造論之首先作禮贊,目的是爲了去除著論之障礙及爲求能圓滿著成。宗喀巴大師在著造這部論時,以”諸至尊上師”爲他禮贊的對像,這裏所說的”諸至尊上師”,泛指廣行派及深觀派之曆代傳承祖師,但亦暗隱地特別指文殊師利大士,因爲文殊乃宗喀巴大師能真實親見的本尊,雙方就如世間師徒一般的關系。

  ”至尊上師”之藏文爲Jetsun Lama。Lama 這個字梵文Guru的藏譯,La的意思是”上”,Ma的意思是”沒有”;故此,Lama 就是”無上”之意。甚麼人才堪稱爲”無上”、堪稱爲Lama 呢?只要完全舍棄自利之心,真正發起誓爲其它衆生福樂的人才堪稱”無上”,所以只有真正證悟了菩提心的人才堪稱爲Lama。在現今,很多人把西藏的僧人全稱爲Lama,此已非此字之原意了。在定義上,只有已證菩提心者方能堪稱Lama。

  整個名詞Jetsun Lama也可以以菩提道次第的叁士道來釋義:Je是指對世間俗樂沒有執戀的人,亦即修持下士道的人;Tsun是指不再執戀輪回福報而追求解脫的人,這是與中士道呼應的;Lama是證悟了菩提心的人,呼應上士道的修持;整個名詞表明了堪稱”至尊上師”者必須具足叁士道的證悟。故此,這裏表明了一位合格師長應具備之資格。

  ”敬禮諸至尊上師”這一句,以禮贊的形式出現在論者,意義是表明本論源自曆代祖師及佛陀,亦表明了論中所開示之叁個主題--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之證悟必須依靠如法地依止明師方能獲得。〈道之叁主要〉中的禮贊句,其實是呼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關依止師長的全部教法,例如如何尋找明師、明師應具之師資、如何依止師長及依止師長之益處等等。

  在世俗學問上,我們尚須擇明師而依止而學,何況成佛大業呢?在曆史上,單單靠自己看書而成佛者從未有過,在未來也絕對不會有。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在示現成佛前之過往世中,亦曾遍禮明師,甚至犧牲身命爲求一偈開示。在現在,一切爲求成就佛境的菩薩亦如法地依師而學。在未來,我們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脫,甚至只是要得到較低的成就,也一樣要依止明師而學。當來下生的彌勒菩薩,頭頂上有座小小的佛塔,這塔表義釋迦牟尼,菩薩頂佩比塔正是表義他的師承源自釋迦牟尼及表義敬師之道。因爲一切成就乃依師而生出,如果沒有師長,我們連佛的名字也許也不能聽到,所以修持者必須尋找合格的師長而依止。

  最理想的合格師長,是具備經續所述之所有資格的師長。爲甚麼我們要依止具有所有師資的明師呢?衲以一個例子解說:如果你要往某個地方,最理想的響導莫過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響導若只熟知整條途徑的某一段,當然對你也會有很大幫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知全程的響導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過于依止一位能夠教授大、小二乘及顯、密全道的明師了。依戒律方面說,戒學的師長必須具十五種德性。〈現觀莊嚴論〉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須具”明師十德”。依續部教法來說,授灌頂及密法者必須具有另外十種金剛上師之師資。故此,一位能夠如法教授整個顯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師長,就必須完全具備以上共叁十五種資格。在現今末法時期,要尋得這樣的明師,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如果我們歸納佛陀所開示的法,不外乎是叁藏佛法,而叁藏之中心即戒、定、慧這叁種學處。所以,如果並未能尋得具足完美師資的師長,我們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對上述叁學處有多少證量的師長。正如在學習世俗學問上,我們要小心決擇老師,在成佛之大事上,我們更加需要審慎地觀察一位長輩,必須在完全肯定他具備了我們所要求及經續上所述的師資後,我們才去依止。

  一旦在決定依止後,便要視師爲佛了。在〈金剛手灌頂經〉中說:”應見師德行,非挑師過失;見師德行者,能得諸成就;挑師過失者,悉地不能成。”此乃佛所親說。

  在尋得明師後,我們必須如法地依止,同時亦應思惟依師之益處及不依之過患等。有關這些教法,大家可以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及〈掌中解脫論〉等巨著,衲在此就不多說了(注:讀者亦可參閱祈竹仁寶哲著作〈心生歡喜〉、〈悉地本源〉及〈甘露法洋〉等)。

  在大部份情況下,著論者一般都以本尊等作爲禮贊的對像。但在〈道之叁主要〉中,宗喀巴大師以上師爲禮贊對像,這是欲明顯地提醒讀者,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乃至一切佛法成就必須依賴如法地伭止明師才能生起。把對上師之禮贊放在論首,是表明依止明師乃入修持成佛之道的第一步。

  著者之發願

  文中的第一偈(四句)爲宗喀巴大師造論之誓願:

  佛陀至言心要義 是諸菩薩所贊道

  欲求解脫之大路 我今隨力而宣說

  ”佛陀至言心要義”是指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叁者,亦即論中的主題及成佛之道上的叁個主要章目。本師釋迦如來有八萬四千法門。他是賢劫的弟四佛,在釋迦示現以前已曾有叁位佛陀在人間世界開示佛法,他們亦各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佛陀所開示的法門雖然如此之多,但其心要不外乎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叁者,所以此叁者之開示正是諸佛一切開示之精華心髓,尤如從如洋之多的牛奶中所提煉出的酥油一般。

  因爲叁士道心要--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乃諸佛所教之精華心要,而且是以無誤及正確次第地排列出來的,令欲成佛的人可以輕易地通達佛授法要,故此這種教法乃”諸菩薩所贊道”。

  修持的人,必須謹慎地決擇所走的修行道路。如果在一開始走入歧途,最終絕不可能成就佛境或解脫境界,只徒然浪費了自己的一生。在世俗上,我們若欲到訪某村,尚須先行確定面前之路是否方向正確,否則只會白走一趟。在修持上,若走錯了路,則後果更加堪虞!我們不可以爲所有修持都能引至佛境。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稱爲”修持”的信仰及宗教,有些人甚至認爲殺生祭神是成就的方法,這些正是欲證佛境的人要避免的歧途。這些方法,只會導引我們到達叁惡道,斷不可能帶我們至佛境。即使被稱爲”佛法”的衆多法門中,有一些也不見得見完全清淨的無誤之道。總之,凡是並不引至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者,就不會成佛之道。上述叁者,是諸佛之心要教授,故此是”欲求解脫”者及欲求成佛者的”大路”。

  最後一句”我今隨力而宣說”有兩種傳承釋義。”我”是著論者宗喀巴大師之自稱。”隨力而宣說”是指:”我當盡自己有限的所能地講解”或”我盡管嘗試講解一下”之意,此乃宗喀巴大師自謙之詞。另一種傳承釋義是:”隨力而宣說”乃指大師盡力以最簡略的篇幅,把整個成佛之道教授圓滿的意思。

  如果把全偈視爲一體地釋義,這四句是說:”諸佛所教的法門之心要精華,是所有菩薩所稱贊及欲求能解脫者的唯一道路,讓我嘗試來講說一下吧!”。此及著論者立誓發願著造此論的誓句。

  如果把以上四句分開地釋義,則其中亦分別表義了道之叁要:究竟出離心乃一切佛法之最基本心要,所以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義”是指出離心;菩提心爲成佛之基及大乘佛子所必須生起的中心證悟,所以”是諸菩薩所贊道”;因爲成佛或解脫都必須證空,所以空性正見乃”郄求解脫之大路”。

  策勵聽聞

  于叁有樂不貪著 爲暇滿義而精進

  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緣者淨意聽

  以上這四句爲宗喀巴大師鼓勵讀者學習的語句。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對輪回中的凡俗福樂並不執戀,願意善用這個充滿十八種有暇及圓滿的身命而精進地走上令佛陀歡喜的道路,你便是有法緣的人,請你好好地聽著我的解說!”

  ”具法緣音”泛指符合上述條件的人,在狹義上卻指雅弘竹巴祖師,因爲此論本來正是宗喀巴應他的請求而爲他著造的。雅弘竹巴祖師是川北嘉絨地區的人,後赴拉薩等地區依隨宗喀巴大師學法,成爲了大師之”早期四弟子”之一。在後來,雅弘竹巴回到了他的家鄉,發願于川北廣弘宗喀巴大師之教法,並建立…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序分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