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多間寺院,其中最大及最後的一座爲衲所隸屬的大藏寺。〈道之叁主要〉是宗喀巴大師特別爲這位心子所著造的論著。
爲甚麼宗喀巴大師鼓勵”于叁有樂不貪著”的人學習呢?因爲修行的人必須離棄對世俗欲樂之執戀。不論發心是欲求解脫或欲達佛果,如果未對輪回福樂厭離,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叁有樂”是指輪回叁界六道內的福樂,這些福樂的本質只是痛苦,並不是恒久的真正福樂。
垃圾桶附近有許多蒼蠅。它們是爲何而來的呢?它們是被垃圾的氣味吸引而來的。對你我來說,垃圾的臭味是令人掩鼻的,但蒼蠅卻視之天下美味,甯可冒險也要來享用這些發出臭氣的垃圾,它們的一生就是這樣地渡過的。在佛的眼中,我們何嘗不是如此。世間上的欲樂,只不過是短暫的福報,並無實質可言,但我們卻對它窮追不舍,乃至心中生起極爲肮髒的意念及造出極肮髒的事。由這個角度去看,我們或許此蒼蠅更糟!蒼蠅所追求的只有一種執著,而且只以一種方法追求;我們卻有無窮盡的執戀,更用五花百門的方法爲達目的。
貪欲有多個種類,但可被歸納爲五根對五境之執貪,它們正是令衆生被縛于生死苦海中的五條枷鎖。我們的眼根對外在的”色”生起樂、苦及不樂不苦的感受,以致欲看美麗的景物及厭惡醜陋的東西。我們喜聽美妙的說話及聲音,例如各種音樂等,正如印度的蛇被弄蛇者的笛聲催眠一樣。我們亦執戀他人的贊美及厭惡他人的批評。事實上,你是美是醜,並不由一句話而決定,但我們卻會因爲他人說 一句:”你今天真美!”而樂上整天,這其實是十分無聊的。對鼻、舌及身之嗅覺、味覺及觸覺,我們一樣有執愛及厭離的反應,例如喜聞香氣、欲得美食及想穿柔軟華衣等。爲著這些欲求及爲了避免遇上所不欲的境物,我們便作種種不善業,所以就周而複始地受生受死,不斷地體驗著所造惡業之果報。
”對叁有樂不貪著”是適合聽聞〈道之叁主要〉的”具法緣者”之首個條件,也就是說欲證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的人,先要放下對世俗福樂的貪欲。
”爲暇滿義而精進”是指要令寶貴的人身轉生過得有意義。爲何說人身是寶貴的呢?因爲在六道輪回中,是極難得到人間的轉生的,必須是在過往積聚清淨的布施及持戒功德才能得獲。我們現在的人道轉生,乃過往世不斷努力地布施及持戒之結果,絕對不易得來,要再得到多一次亦是不容易的。要得到具足十八種有利于修行的”暇滿”則更加難了,所以我們必須善用這個黃金機會,要想再得到多一次這些條件是幾乎不可能的了。”暇滿”是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 的意思。
八種”有暇”是指:
(一)不生地獄中;
(二)不生餓鬼道中;
(叁)不生畜牲道中;
(四)不生天界中;
(五)不生于邊地;
(六)不生爲愚癡;
(七)不具邪見;及
(八)佛已示現。
十種”圓滿”爲:
(一)生爲人道;
(二)諸根具足;
(叁)生于有佛法之地方;
(四)並木曾造五無間罪;
(五)具恒信念;
(六)佛己出世;
(七)佛己說法;
(八)法仍住世;
(九)仍有修持佛法者于世上;及
(十)有修持之各種順緣。
以上這十八種條件,是最有利于修持佛境的,但要碰上它們卻不容易。我們在六道苦海中,因著煩惱及業力而由一惡道轉至另一惡道,雙眼尤如被無明所蓋,只偶爾一次因過往業力而遇上人身。佛法是視衆生之因緣而在不同世界偶爾示現的,要碰上亦絕不輕易,必須有很大的因緣。要生爲人身,又恰巧碰上生于有佛法之地區而得聞正法,又再具有一切修持的其它有利條件,是千載一遇之機會。佛經上有一個譬喻:在無邊巨大的海洋上有一個小小的金環,它隨浪飄蕩不定。海底有一只盲眼海龜,它每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如果這烏龜浮上來時,恰巧把頭穿過了金環,這可能性有多大呢?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同時得遇人身、得聞佛法而又有諸修持條件,其希有性與這只盲龜恰巧碰到金環差不多。在這譬喻中,海洋表義六道生死,盲眼表義我們的無明,一百年一次浮上水面表義我們偶遇人身之希有,金環表義于各世界隨衆生因緣而偶爾才出現于世的佛法。所以,我們要知道現在我們的處境是過往辛苦經營而得的,不易再遇上,所以必須好好珍惜此”暇滿”人身,令其有意義及爲我們帶來益處,否則只是白白浪費了這個難求再遇的良機。
這個暇滿人生有何用處呢?它可以爲我們帶來任何世間與出世間之成就。如果你要成佛,以這個人身修持可以得成;如果你要解脫生死,也可以利用人身修持得成;如果你只想不墮叁惡道,也可以依賴這個人身修得。最有意義者莫過于善用人身而修達佛境;次者,利用人身作解脫之修持亦是善用人身之定義;最低限度上,我們起碼要在這寶貴而短暫的一生中作多少修持,令死亡時不生悔,也令未來生能得一些起碼的利益。如果連第叁點也做不來,我們的”有暇”及”圓滿”可說是白白浪費了,就如入寶山而空手回一般。這樣的機會,不知要等多少萬劫才可以再次遇上了。”爲暇滿義而精進”,是說善用此難得的人身及各種條件而精進于上述叁種方面之一,例如用人生作成佛之修持等。如果得到了人身及和種”有暇”及”圓滿”,卻只把一生花在世俗的生活上,只是浪費了”暇滿” 之意義。
”佛陀所喜道”是指一切佛法之道路,狹義一點說的話,即指一切佛法之心要--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爲甚麼這些是”佛陀所喜”的呢?因爲諸佛乃依同一道路而達至佛果,諸菩薩依同一道路而正步向同一果境,而所有剛步上及將步上這同一條道路的衆生,最終亦必定去到同一個目的地--佛境。此外,依卡登派耳傳開示說,衆生的心念恒常被貪、嗔、癡所充斥,其身、語、意所作皆爲不善業,所以絕大部份時間是不令佛陀等欣慰的,但在衆生偶爾作少許善業時,即使只少至在半分鍾內生起了丁點的慈悲心,也令諸佛歡喜安慰。有很多人即使9修持,卻偏執佛法之一小部份,例如只修禅定或只修密咒等。如果有衆生對整個成佛之道次第生信而奉行的話,是令諸佛生喜的,因爲這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路。偏執一部份法門而忽略整個道路的話,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亦不會令諸佛生喜。必須是致力于整個成佛之道次第,亦即致力于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才能成佛,才能令諸佛生喜。
”淨意聽”這叁個字說明學法者必須具備的態度,這些亦即〈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述的”叁器”及”六想”。這叁個字呼應〈廣論〉中的”如何聽聞佛法”部份。
”叁器”是指學法者必須專心地聞學佛法、在意念中記著開示而不忘失及以正確的聽法態度聞學。”六想”是指要想自己是病者、佛法如妙藥、說法者爲醫師、奉行所聞開示爲服藥、說法者如同如來及願佛法能久住弘揚。這些是爲令聞法能生起真正益處的態度。”淨意聽”這叁個字正是開示學法的人,尤指欲學習〈道之叁主要〉乃至整個成之道次第的人,在學習時必須具備的正確態度。
全偈的四句是說:”如果你願放下對世俗的執戀,欲善用這難遇的人身及修持之良機,願走上令佛陀生喜的成佛之道的話,你就具備了學習成佛之道的基本條件了。那麼的話,請你以利于學習吸收的正確態度來聽受成佛之道的開示吧!”。
偈中的四句亦可以另一種傳承釋義來解說:首句”于叁有樂貪著”是指出離心;第二句”爲暇滿義而精進”乃指欲求最上佛境之菩提心;”忘依佛陀所喜道”是指空性正見,因爲空性正見乃諸佛之究竟教義;整個偈是說:”如果你對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有信心及興趣的話,你就是適合修持成佛之道的人,請你以利于學習吸收的正確態度來聽取成佛之道的開示吧!”。
以上已爲序分的叁小部份作釋義,跟著下來是正宗分的開示。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序分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