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本論中之正宗分共有十一偈,分爲有關出離心、有關菩提心及有關正見的叁個小部份。
出離心開示
在這章題下,一共有叁偈共十二句開示,分別爲講解出解之重性、如何修出離心及生起了出離心之准則。
出離心之重要性
有關這個環節,宗喀巴大師寫了以下之偈句:
無出離心無息滅 希求有海樂方法
由貪有樂縛衆生 故先尋求出離心
假設你是一個獄囚,如果你沒有求獲自由的心,自然不會致力于逃獄了。同樣地,如果沒有真正的出離心,便不會認真地修持以得解脫。大乘的修行人,雖然並不以個人的解脫爲修持目標,但仍然是需要證悟出離心的。大乘的菩提心,必須建基于不忍見衆生于六道中受苦之圓滿悲心,但如果連自己都不對自己之苦怠到厭離,是不可能對衆生苦生出悲心的,所以絕不可真的生起菩提心。所以,不論你是小乘或大乘,也不論你是要解脫或是欲求成就佛境,你都需要出離心。這裏所說的出離心,並非指單單明白出離心之意義,而是指真正得取出離心之證悟。要明白出離心,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要證悟圓滿的出離心,則或許很多老行者都未敢自稱已達到。所以衲要在此提醒一下:要修學道之叁主要的章題或任何道次第上的章題,並非單只讀一下就完成,必須致力于禅參其內容,至心中生出真的的覺受及達到證悟之准則方止,否則只是可說是明白了這部份之教法,並非得到了其證悟,因爲你的心識並未與它融合爲一。在有關出離心的第叁偈,即 ”修已于輪回盛事....”等四句,述示了證悟了出離心之准則。如果你一天未能達到這個准則,便不能算是真正入了修持之門,所作之亦非清淨之修持。
要知道出離心的重要性就必須了解一下輪回之苦處及解脫之利益。是甚麼令我們困于生死輪回苦海之中呢?是業力及煩惱。我們正如一片落葉,被業力及煩惱之風吹來吹去,所以不能自主,只是無何奈何地任由風向把我們從一個惡道中抛至另一個惡道,毫無自主可言。
我們亦如蜘蛛網中的小昆蟲,被緊密的蛛絲所纏住。這些”蛛絲”並非外來,它們正是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令我們自己把自己綁住在六道之中。如果你不能看到這一點,反而安于在六道之中,就不可能看到真正的解脫。要得到解脫自在,雖然並不單靠出離心,但它必須先靠出離心推動。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解脫生死,也不可能生菩提心,故此也不可能成佛而利益衆生,只會永久地在六道中飄泊,而且絕大部份時間更是在叁惡道中受著極大的痛苦。現在你雖生于人間,痛苦並不如叁惡道中明顯,但如果你不生起出離心而致力于能脫或成佛,就似是一個暫時被容許休息一下的獄囚自得其樂地不視囚獄爲苦,在轉眼間你又會被捶打行刑了,到時才生起欲要逃獄的心就太遲了。
如果要成佛,你先必須具備出離心;如果你只想解脫生死,你還是要具備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則更不能真正受持具足戒,因爲出離心乃受戒之基礎。
這一偈的四句是說:”如果沒有強烈的真正出離心,便不可能息滅希求輪回中之世俗福樂的心;所有衆生正是因爲對世俗福樂之貪愛,而被縛于六道中的。所以,若要得到自在或佛境,你就先要證悟出離心之覺受!”。這四句是指明出離心的願望。偈文中第四句的”先”字表明了修持之次第,如果不知或不理會修持的先後次第,是不會達到成就的。
總括來說,我們應知道自己在輪回中的處境是苦,明白解脫及成佛的益處,從而生起希求達到出離心之證悟的強烈心願。
在對出離心生起了希求之願後,我們的下一步是要致力于培養出離心。在任何道次第的修持中,不同法門的修持先後正確次第是很重要的。
培養出離心的方法在下一偈中:
如何修出離心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下士道的部份開示息滅對今生福樂之執戀之方法,在中士道中則開示如何息息滅對未來生及整個輪回之福樂的執戀。這兩點在〈道次叁主要〉中,卻是以一偈之形式連在一起講授的。”暇滿難得壽無常…” 四句中的首二句是呼應下士道的發心及修持,尾二句呼應中士道的發心與修持。
暇滿難得壽無常 修習能除此生欲
如上所說,這兩句是相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下士道的,主要是教授離棄對今生欲樂之希求的方法。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你應禅參你所具備的八種 "有暇"及十種"圓滿",再要禅參生死無常的道理,這樣便能息退對今生欲樂的希求了!”。要認真修行的人,必須先具備人身及暇滿難遇之強烈覺受及生死無常之證悟,否則所修的法必定屬于清淨的佛法修持,這裏所說的”禅參”,不是指單單領會明白,而指不斷于心中熟習禅思,至令其與心念融合爲一體。單單要領會其中意思,一點也不離;若要令其與心合一而念念不忘,則非恒常的串習不能成。
有關”有暇”及”圓滿”,我們剛才已說了一遍,現在說一下如何在念中禅參它們的希有難遇。
我們要在念中思惟:”如果我生于地獄中,便會日夜受著不可忍受之極大痛苦,片刻不得休息。在人間,即使我只被針刺了一下,亦已痛不欲生,只會念痛苦而把修持抛諸腦後,何況在地獄中呢?如果我生于地獄,肯定不會修持佛法,只會在受著無比及無休止的痛苦。但因著過往的善因,我現在並不在地獄中,這是何等的大幸!”。大家不要只限于聽一遍這些內容。這些內容誰都懂,但卻不多人有所覺受!必須好好地去在念中禅思至生起覺受方會有用!我們大家都想成爲”上根”,大家都只要修本尊觀,但事實上修觀自己是地獄道的衆生或許更有益處!如果缺乏道之叁主要,單單觀自身爲本尊及身處淨土,又有何用處呢?反過來說,如果好好地觀身處地獄及其它惡道中,若修至生起覺受,肯定會怕因果及叁惡道,這自然會成爲清淨而努力地修持之原動力,而且更是極爲有力的推動。
我們再要禅思:”在餓鬼道中,點滴飲食皆不能得,即使見到食物,也因一己業力而不得進食,這樣的痛苦要忍忍受很多劫之長時間。現在生于人間的我,即使一天不食而不能忍受,在饑渴時更從不會思念修持佛法。如果我生于餓鬼道中,肯定是更加不可能修持佛法的了,只會日夜在瘋狂尋找飲食品。我現在生而爲人,是由于過往的善因,這是何其大幸!”。大家如果禁食一兩天,便會領會饑渴之痛苦,但這與餓鬼道的痛苦是完全及不上的。事實上,有些鬼道衆生並不是饑渴的,而且還有些財力及神通,但一般的絕大部份餓鬼道衆生是如上述般悲慘的。
有關畜牲道,我們禅參:”畜牲連一句咒語也不明白,連最小的善行也不會作,如何會有得脫惡道的機會呢?可幸我因過往業力而並不身處畜牲道中!”。
有關以上叁惡道,大家不是以看另一個衆生的角度去研究,要的確在心中觀想自己便是在體驗它們的處境,否則你的禅參是沒有效用的。
天界的衆生福樂極大,並沒有明顯的痛苦,但卻沒有修持佛法的機會,又因福樂極大而不易生出出離心及悲心等,所以其道並不利于修行。以世俗福樂的角度說,天界衆生比人間衆生更爲享受;但由修持的角度看,人間遠比天界更爲利于修持及成就,所以我們並不發願生于天界。大家都讀過〈般若心經〉,經裏面提及一位名叫”舍利子”的聖者,他是佛陀的一位大弟子。舍利子有一個俗家弟子,這弟子對佛法及對其師父舍利子是極爲尊敬的。這弟子位高權重,出入都坐在大象上,但若在路上碰到他的師父,他卻會不顧儀態地連跌帶滾地馬上下地頂禮,所以大家都說他的敬師及敬法態度是最上乘的。在他死後,他生于叁十叁天中,舍利子便以神通往天界找他,本想爲他開示佛法的。但天界的欲樂實在太大了,這個弟子見到了他曾至爲敬重的恩師時,只在一刹那間停止享樂,向恩師舉起一個指頭致敬,然後便又專注于正在享受的玩樂中了。這樣的一個好弟子,在生于天界後卻變得如此不堪,如果是你我一輩,則更加不可能面對這些天界欲樂而仍能記得修持了。即使若有天界衆生有少許修持的心,他們仍不易真正精進修持,因爲他們缺乏了修持的推動力--出離心。要生出出離心,必須先得見苦而生厭,但天界衆生並不見苦,所以不易生出厭離輪回的心。在他們見到苦時,也已太遲了。由于天界轉生耗盡了福報及過往善因,絕大部份的天界衆生在命終後都直下叁惡道中,久久不得生于善道。以上乃欲界天的情況。在無色界天中,則更加不利于修持。在衆生生于無色界天時,他們在受生時生起一念:”現在我生于無色界天中。”,在福報盡時,他們又生一念:”現在我跌出無色界天了。”,在此二念之間的無量劫中,他們是不起一念地住于定中的。很多外道所修禅定,便是生于無色界天的因,僅此而已!但他們卻以爲這種禅樂定境是最高境界,以爲這就是恒久的解脫無苦之境。在達到目的後,這些外道修定者就以爲已達最究竟的境界,在住定無量劫後,在福報用盡而離開無色界定的一刹,他們會心生怨恨,認爲”解脫”是假的,誤以爲世上根本沒有”解脫”這一回事,然後便生于叁惡道中去了。因于曾在無量劫中住于苂念定中,更因臨轉生前的生起”解脫爲假說”之邪見,他們會在無量生中生爲愚癡。所以,生于無色界天的衆生亦無修持之機會,而且未來生多是悲慘的。偶爾會有諸佛以神通力化出天樂等,令他們出定而爲他們說法,除了這些特別情況外,他們並無修持或學法之機會。我們要心想:”可幸地,我因著過往善因之力,現在並非生于天界。”。
即使生于人間,若我們生在原始的地方,則只會懂得維生,哪裏會有修學佛法的機會呢?所以我們要禅思:”可幸地我因迥往的善因之力,現在並非生于邊地。”。
即使生于人間,若我們有眼盲、耳聾等缺陷,…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出離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