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出離心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事,然後才慢慢修持。但死期卻是不同的,沒有人能預知死期。很多比你年青的人早已死了。在醫院,每天都有年青人死去,他們在昨天還是與你一樣的滿胸壯志,准備做這個做那個事,今天卻已不在人世了。有些人在燒飯期間死去,連一頓飯的時間也沒有!有些人在床上計劃著未來的二十年,第二天卻沒有醒過來,就這樣死去了。一百個死去的人中,有多少是准備好了的?我們今天有緣坐在一起,在兩年後的今天,或許就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是你先去還是衲先去呢?這誰能預知呢!

  (二)利于我們繼續活著的順緣並不多,但有可能致死的因素就比目皆是。任何一種小病都可以致命,乃至外在的天災人禍無一不能輕易地取去我們的生命。

  (叁)我們甚至可能在碰上最微的病痛或意外時死去,或許是一口氣轉不過來就馬上命亡,因爲我們的肉身是脆弱的,就好比大海上的一個微不足道之水泡沫一般。

  透過禅參以上叁支,我們會生起第二種覺受,即”我必須馬上就修持,抓緊時間!”,就像是你明知有人會來殺害你,但你不知道殺手何時會來,你自然會抓緊時間把最重要的事馬上盡力辦一樣的道理。如果能生起這種覺受,一切世俗瑣事都會變得微不足道,你自然會精進于佛法修持。我們常常都在想:”明天開始我會好好修行。”然後就一天複一天地拖延。事實上,我們根本不知道會先遇上”明天”還是”死神”,在”明天”未到以前,或許我們已遇上了死亡。

  最後,我們禅參”死時除佛法外無一可以有助于自己”,這是第叁根。

  (一)我們窮一生去積集財産,但在死時,這些對我們有甚麼作用呢?在命終時,甚麼也帶不走。即使你現在有吃不完的谷糧,在下一生若投入餓鬼道中,還不是滴水不能得?即使你成爲世上最有權富的君皇,在命終時,最大的財富及名利也幫不上忙,隨著你上路的只有業力。

  (二)即使你現在有很多親友,他們亦幫不上忙。在最後關頭,你能依報的只有你自己的修持。

  (叁)我們窮一生悉心照料自己的肉身,對它作最佳的保護,但在最後關頭,心是否能幫助我們呢?在命終時,連我們珍愛的身體也要放下,上路的只有自己的心及所伴隨的業力。

  我們必須致力于禅參以上叁支,直至生起覺受:”我在世上的幾十年只不過如浮雲,隨時可能消散,這不過是一個中途站,還有很長的旅程在前面,我必須好好准備上路的行裝及盤川!”。

  除以上的”叁根九支”禅參外,我們亦可禅思死亡及中陰的細節,例如參考柏繃喀大師所著之〈心匙·策勵痛念生死無常歌〉(注:載于法師著作〈人死自在〉一書中)等。我們透過這樣地”念死”,要修至對死亡念念不忘,把十化爲精進修持不執現世欲樂之策勵。如果我們能好好地”念死”,自然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很多開示,例如花開花落、日出日落等無一不是對我們修持的策勵,無一不在提醒我們生死無常的道理。

  ”念死”是一種最有力的禅參。衲建議你們每天在早上至少想一想”無常”,臨睡也如此。卡當派祖師雲:”早不念死,早上就浪費了;午不念死,下午就浪費了;晚不念死,晚上就浪費了;一天不念死,那一天就沒有真正的修持可言!”

  如果沒”有暇滿”及”死無常”的覺受,我們任何的修持都肯定不會是清淨的,很多人修持佛法,爲的是求財、求壽、求名、求利。佛法中當然也有這些法門,但如果只修持這些,則完全談不上依隨佛陀的道路了。佛陀在位居太子時,早已擁有這一切,亦看透了這一切並無實質。作爲俗家弟子的,大家至少要一邊修持出離一邊忙于世俗上之事。作爲出家衆或欲真真正正地依隨佛陀足迹的人,則必須好好思及”暇滿”及”無常”,這樣才會斷除對現世欲樂之希求,真真正正地入于清淨的修持。只要我們一天未痛切時現世欲樂之希求執愛,就一天不可算入真正修行之伍。即使你天天打坐,甚至講經說法而引導成千上萬的人依止叁寶,如果你未有”暇滿”及”死無常”的覺受,你所做的不過是世間八法而已,並非完全清淨之修持。只要你仍有對現世的一絲欲求,就不可能完全真正地入于清淨修持。修持淨土的人,如果單單發願及念佛,心中郄無對心間的出離心,就如一雙爪被縛著的小鳥,怎麼飛也飛不到淨土。所以,”暇滿”及”死無常”之覺受是真正的修持的門坎,生起了它們才可說真正走上了修持之路。如果沒有這些證悟,不論作甚麼修持,亦只不過是在修持之門外徘徊張望而已。以上所說的是對今生福樂出離之方法。今天有幾位洋弟子准備受戒剃度,所以衲亦想再談一下卡登派的十秘財開示。這十秘財對俗家人或一般的叁寶弟子來說,未必能做得到。但對出家人及真正一心修持的行者而言,它們是最有力及最殊勝的十種財富。大部份俗家人,乃至很多僧尼都未必能具備這十種秘財,但能夠者必定能成大器,所以今天大家能聽一下這些開示也是很好的。

  我們修行的人,必須致力于得到十秘財,這樣才能堅決地修持佛法,不受世間八法所染汙。”十秘財”是卡登派的教法,其目的是令行者舍棄現世安樂,它包括了”四依止”、”叁金剛”及”出、入、得叁事”。”四依止”是: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及死極荒溝依止。”心極法依止”是把心轉向正法,行者要思惟”暇滿”及”死無常”,並想著在死時除佛法外一切並無幫助,故此而生一心依止正法的決心。”法極窮依止”是指即使因爲修行而要淪爲乞丐,亦在所不惜。行者必須培養這樣的決心。”窮極死依止”是指爲了修持,即使要犧牲身命亦在所不計,決斷地只一心修持而不理會世間福樂。這是第二點要培養及禅修的態。”死極荒溝依止”是指爲了修持,即使面對死後就像荒山中的野狗死時一般地無尊嚴的情況,我們仍一心修持,絕不有一絲爲其它顧慮的心。 ”叁金剛”是:事前無牽累金剛、事後無愧金剛及同行智慧金剛。在這裏,”金剛”一詞乃指堅固不能摧的決心。在我們發心放下一切而入于修持時,親友必會不般悲傷地阻撓,但我們必須堅決地走上修持之路,這種毅然的決心是”事前無牽累金剛”。在我們修行時,可能會被世人視爲窮僧人或者是流浪的乞丐(注:法師指過著流浪生活的雲遊僧及瑜伽士等),甚至會百般厭惡我們,但我們都不理會世間的謾罵或譏諷,這就是”事後無愧悔金剛”我們要想著:”我的目標是要成佛,並不是要得到世俗上之面子。不理他們怎麼說或怎麼對我,都是沒有分別的。”。”同行智慧金剛”是指決絕地厭離俗世貪樂,堅決地修持之意。”出、入、得叁事”是指爲著修持而變得與世俗的人格格不入--”出于人群”、甚至像野狗般無衣無食--”入于狗伍”及一切舍棄俗務而爲求成佛--”得到聖位”。

  在西方,很多洋僧尼連穿上僧衣在市集上走動也不敢,覺得被人以奇怪的眼光看著很不是味道。爲甚麼他們連這最基本的僧戒亦做不到呢?正因爲他們的心仍有我見,仍被世間人法所染,所以才會介懷他人的奇異目光。如果具足十秘財,不要說被他人譏笑,即使爲了堅持修行及僧戒及被人打死,行者也不會動搖修持的心。在西藏及亞洲,人們都習慣見到僧尼,所以並無甚麼大問題存在。在西方,不少人對僧尼投以厭惡或奇異的目光,有很多洋僧尼就因此不敢穿著袈裟,甚至于因此而還俗。衲在西方生活了許多年了,卻從未因他人的態度而改穿俗家人的服裝。有一次,衲去到全澳洲治安最差的地區,那裏有著很多侹視黃種人的份子,還有一批穿皮衣、半個頭剃光了、半邊頭卻似是雞冠、鼻上穿上鼻環的街頭青年,他們手拿著刀子看著衲,衲也忍不住好奇地看著他們的頭,大概大家都認爲對方是奇裝異服邑吧!結果大家都笑起來了,最後他們中有好幾個還成爲了衲的朋友。如果能在心中生出這十秘財,行者是遲早能成就的。西藏有一位稱爲”密勒日巴”的大師,他正是舍棄現世福樂的一個典範。大師于年青時曾作大惡業行,後生起了出離心,畢生在山洞中苦修,長年吃的只是荨麻草,以致身體變成草綠色,最後大師得到了即身成佛之大成就。大師在快將成就時,有一位商人遇上了身泛綠色的大師,還以爲大師是鬼魔!這位商人見到大師衣不蔽體,又沒有糧食,所以對大師十分同情,但大師卻反而認爲商人才是可憐的一方!大師的生活正是”出于人群”、”入于狗伍”及”得到聖位”之寫照。

  業果不虛輪回苦 思維能除後世欲

  以上二句是相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中士道之教法。下士道主要是開示舍離今生欲樂之方法,中士道則教示舍離未來生及輪回之方法。

  這兩句的意思是”借著思惟因果業之定律及生死輪回之苦,行者便能培養出舍離輪回之決心。”換句話說,在參修完”暇滿”及”死無常”後,我們必須禅參”因果”及”輪回之苦”,以培養真正的出離心。

  因果教法是一個極爲廣大的範籌,我們今天只能略爲淺述一下而已,大家可以在日後再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注:法師著有〈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釋義〉一書)及有關”四聖谛”及”十二因緣”之教法。我們必須透過思惟因果而會對其生信,並調整自己之身、語、意行爲。思惟因果可以依四種方面去參想:

  (一)業力決定--此即是說有因必定有果。如果你種下了橙的種子,便會長生橙的果實,斷不可能生出一個梨。同樣地,善的業因不可能生長不善之苦果,苦的因並不可能長生福樂之果。這就是”業力決定”之意思。如果你已種了辣椒的種子,縱管你在它的周圍種遍甜菜的種子,最後的收成仍會是辣椒,這辣椒決定不會因你另種甜菜而卻辣性。我們在無始以往輪回以來,已種下不能收量之業因,即使自今晨起床以來,我們亦已種下數不清的業因,每一個業因都終將結果,這是不能避免或改變的。每一次你生起嗔心,每一次你生起妒忌心…

《《甘露心華》菩提道次第論《道之叁主要》釋義 正宗分開示 出離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