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仍然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所以我们又参想:”可幸地我因过往善因,现在并非如此!”。
有些人是天生具有邪见的,这是因为过往的不善业所致。他们不易生出对因果、三宝等的敬信心。我们参思:”可幸地我并非生为邪见的人!”。
即使具备了上述七种”有暇”,但若未值佛陀示现于世,则仍然不会遇上佛法。我们现已遇上佛法,所以才有修持之机会,所以也要思惟:”能遇上佛出生于世,是何其大幸呢!”。
以上为思惟禅参八种”有暇”之方法,现在讲述如何思惟十种”圆满”:
如果没有人身,我们不可能作修持,所以我们先要禅思生为人身的可贵性。有关这一种圆满,事实上在八”有暇”中已同时涵括了。
我们再想,若得人身而没有智力,则亦不能修持,所以具有智力是十分可贵的修持条件。
即使生于人间又具有智力,但若并不生于有佛法的地方,则仍是不可能修持,所以我们要庆幸能生于有佛法之地方。所谓”有佛法的地方”,是指有四众弟子之国土,它有一定的定义。
我们也要禅思自己未曾作五无间罪之可幸,否则就不易修持了。曾自作或叫他人作五无间罪的人,是很难得到佛法上的成就的,因为其罪业力实在太重了。 ”五无间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衲估计大家恐怕未至于在此生中曾造下这些极重罪业吧?
我们又要禅思自己现在对佛法生信之可幸。如果并未对佛法生信,是不可能修持的。有关这一个”圆满”,有些论著认为是狭义地指对戒律生信,但一般上这是指对整个三藏佛法生起信心。
第六点是要参思我们幸而生于佛已出世之时代。诸佛是恒常存在的,但因着众生各别之因缘,佛会示现出世及入灭的情况。严格地说,我们并不完全具有这一种”圆满”,但世上仍有很多明师住世,所以我们尚可说是近乎具备了”佛已出世”之”圆满”。
第七是禅参思惟遇上了佛已说法的时代之可幸。大家不要以为所有示现的佛都会说法,这可是要看当时众生之因缘的,但我们世界中的释迦如来在二千多年前已说法。虽然我们未真正遇上佛陀说法之年代,但我们有师长的开示,所以勉强地也可算是具有这一种”圆满”。
第八种”圆满”是”法乃住世”,这是指世上仍有佛法正弘扬。单只有佛经或有人说法,并不就是”法仍住世”的定义。必须是清净、无变质及完整的教法及证法仍然弘扬,才可算是符合了”法仍住世”的定义。我们要思惟自己遇上了这一种”圆满”的希有及可幸,这并非指在意念中想一想而止,必须禅参至心中的确生起庆幸自己遇上了如此希有的机缘才可说是”如法”。
第九”圆满”是值遇世上仍有修持佛法的人之机遇,这是指仍然有人靠修持佛法得成就之意。这些行者是我们榜样,如果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必定也做得来。所以,有这些榜样是修持的人的一个好助缘,我们要思惟自己可幸地生于世上仍有依法修持而得成就之例子的年代。
最后,我们在念中思惟:”我生于世上仍有慈心的人,否则修行人就难以得到修持之助缘了,我是何等的幸运呢!”。这里所说的”慈心的人”,是指施主及任何支持我们修持的人,例如在泰国等地,俗家人每天为僧人备饭,令僧人可以专注于修持生活。如果世上没有这些善人,修行人的日常生活就要位去一定时间了,所以他们是修行人的顺缘,尤其是出家人的修持缘条件。我们要思惟自己生逢世上仍有这些善人的存在之可幸性。
以上所说的八”有暇”及十”圆满”,严格地依定义去说的话,我们其实并不完全具足,但也可说是几乎具足的。在这里(注:法师开示时身在澳洲,当时说法之对像主要为西方僧侣),其实并不可说是”中土”(即”有佛法之地方”)。单单有几个和尚和几间小寺院,并不足以符合”中土”的严格定义。但基本上,大部份的”有暇”及”圆满”我们是具备的。在禅参时,我们必须真的去在心内深深思惟这些章题,而不是单单止于明白这些内容。如果心中对”有暇”及”圆满”并未生出珍惜难遇之觉受,单单会背诵它们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我对”暇满”人身的难求生出觉受,便会懂得要善用它。我们还要细思:”怎样才能得到这些条件呢?我们必须做圆满的布施及持戒修行,再配合极强烈的愿力,才能得到这十八种条件。这些因是不容易修成的,所以我现在的有利条件并不是易得的。”,如上述地由其因而禅参其难得,从而生起珍惜之心。再由譬喻去细思其希有:”瞎眼的龟在一百年一次的浮上海面时,恰巧碰到在无边海洋上飘浮的金环,这是何等小的渺茫机会!如果想再过一次,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我现在具有的修行条件,却是比这种机会更加难求!”,从而培养珍惜 ”暇满”人身的心。最后,还要禅思:”六道之中,生于三恶道的众生多,生善道的少,生于人界的则更少。在人间,能遇佛法及有齐十八种条件的人是更少的。”。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详参十八种因缘之可贵之处,并由其成因难作、其本质为希有及其希有性之譬喻,达至对其珍惜之觉受。
我们在过往生中,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去制造善因,才能令我们今天得到”暇满”人身。如果我们在却不善用它,就似是辛苦赚来的钱现在却白白花费,日后若要再做生意时就没有资本了!思惟”暇满”是对治懒散的良法。只要真的生出觉受,自然便不敢浪费人生于世俗的事业上,所以它是一个很有推动力量的法门。在成佛之道路上,除了先要依止明师之外,禅参”暇满”是修持的首步。如果没有对”暇满”生起觉受,就没有甚么修持可言了。
在对”暇满”生起觉受后,我们应进而禅参”死无常”的教法。世上的人都不喜欢谈及死亡,为甚么修行人要念死呢?因为它是极有力量的,能够令行者真正入于修行之门及推动我们修持至全终成佛。
我们现在已知道了”暇满”人身之难求及其益处了,所以生起了欲善用人身的愿望,但却未必会迫切地急欲修持。但这个人身不是恒久的,这个美好的修持良机随时都可以失去,谁知道自己明天是在人间还是已转入地狱呢?如果你对 ”死无常”没有生出真的觉受,你根本不会真真正正地念及修行;即使你念及修行,却不会付诸实行;即使你尝试付诸实行,却不会有纯真的修行心;就算你也有纯真的修行心,却不会痛下苦功地认真决绝地修持。再者,如果你不念及死亡,所做的事就必定是与世俗的欲求有关,在最终死亡之际,你会追悔莫及。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常念死亡,你自然会致力于修持,烦恼自然会消退。””念死对初修的人是一种很有力的带动,对正在修持的人是一种推动,对快要成就人来说则是一种策励,所以它是一个对修持始、中及后期都一样重要的念头。佛经中有云:”兽的足印中以象印为最大;证悟之中以"死无常"之证悟为最有力量!”。如果你念念不忘”无常”,又怎会再拖延修持呢?如果你念念不忘”无常”,又怎会再费心于世俗琐事呢?你只会自然地精进于修持,连一秒钟也不会放过!由此可见,”念死”是极有力的修持动力。有些弟子误以为”念死”是消极的,这只是一种误见。”念死”不但不消极,反而是令我们积极地善用余生的最佳推动! ”念死”并非为了令自己畏惧,而是为了要生起痛下苦功,不再拖延的决心及恒常的修持动力。
单单知道自己最终会死亡,并不是”念死”。”念死”是指透过禅参”死无常”而生起对它的觉受,令致自己无时无刻如同心中有一声音在提醒:”你随时都可能失去这个"暇满"人身,一失去了最不可能修持,你要赶紧用功呀!时间无多了!”。
怎样生起”死无常”的觉受呢?我们必须采用”三根九支”的”念死”法门,以令生出”三决定”。
我们先参思第一根,即”死亡是必定会来临的”。有些人或许会奇怪,这一点连三岁小孩也知道,为甚么还需要去禅参呢?三岁小童的确也懂这个道理,但却没有这种觉受,所以世俗上的人都忙碌终生,仿佛自己是会永生不死似的。
(一)我们先想想,不论你如何逃避,不论你身体如何健康,死神最终必定会来临。世上的帝皇,乃至佛法上的大师,有谁能逃避死神呢?
(二)自出娘始以来,我们其实是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期,尤如一只被牵往屠房的山羊。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的寿元现在就正在一秒一秒地减少,每一呼吸都等于又向死亡迈进了一步。
(三)假设你有六十岁寿元,一生中的三份之一是孩提,并不会想及修行;中间的二十年要忙于生计及维持家庭,所以又不会有空修持;最后的二十年你已经年老,想精进地修持也未必应付得来。再由另一种方法计算:一生中的三份之一用作睡眠,其余时间还要上班、食饭、聊天及如厕、你剩下多少时间修持呢?如果比较今生及未来生,今生只是几十年的时间,未来生却是无穷无尽的,你想何者比较重要呢?明显地应该是暂时放下眼前的几十年之安乐,致力于所有未来世之福乐,但你却没有多少时间去做这样的事!如果要先忙世俗的事,慢慢才去修持佛法,这是不实际的。世俗的事,只要你仍有一息,就永不会休止。纳有一徊徒弟已经八十岁了,他还在说:”让我先把这最后一单生意做完,然后我就会退休!”。衲见过很多有计划修持的人,他们都常常在说:”等我忙完后就会好好修持!”,这些人大多还没有等到”忙完”的一天就死了!如果你真正有心修持,必须马上就开始,能多少就修多少,就像是与死神竞赛斗快一样。
透过禅参以上的三支,我们修至生起”我的确会迟早面对死亡”的觉受,这不是说领会其道理即止,必须在心中的确生起震憾才有意义。
然后我们参思第二根,即”死期是不定的”。
(一)我们如果能够断定死期,尚可以计划一下,先做好世俗的…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出离心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