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序分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了多间寺院,其中最大及最后的一座为衲所隶属的大藏寺。〈道之三主要〉是宗喀巴大师特别为这位心子所著造的论著。

  为甚么宗喀巴大师鼓励”于三有乐不贪着”的人学习呢?因为修行的人必须离弃对世俗欲乐之执恋。不论发心是欲求解脱或欲达佛果,如果未对轮回福乐厌离,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三有乐”是指轮回三界六道内的福乐,这些福乐的本质只是痛苦,并不是恒久的真正福乐。

  垃圾桶附近有许多苍蝇。它们是为何而来的呢?它们是被垃圾的气味吸引而来的。对你我来说,垃圾的臭味是令人掩鼻的,但苍蝇却视之天下美味,宁可冒险也要来享用这些发出臭气的垃圾,它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地渡过的。在佛的眼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世间上的欲乐,只不过是短暂的福报,并无实质可言,但我们却对它穷追不舍,乃至心中生起极为肮脏的意念及造出极肮脏的事。由这个角度去看,我们或许此苍蝇更糟!苍蝇所追求的只有一种执着,而且只以一种方法追求;我们却有无穷尽的执恋,更用五花百门的方法为达目的。

  贪欲有多个种类,但可被归纳为五根对五境之执贪,它们正是令众生被缚于生死苦海中的五条枷锁。我们的眼根对外在的”色”生起乐、苦及不乐不苦的感受,以致欲看美丽的景物及厌恶丑陋的东西。我们喜听美妙的说话及声音,例如各种音乐等,正如印度的蛇被弄蛇者的笛声催眠一样。我们亦执恋他人的赞美及厌恶他人的批评。事实上,你是美是丑,并不由一句话而决定,但我们却会因为他人说 一句:”你今天真美!”而乐上整天,这其实是十分无聊的。对鼻、舌及身之嗅觉、味觉及触觉,我们一样有执爱及厌离的反应,例如喜闻香气、欲得美食及想穿柔软华衣等。为着这些欲求及为了避免遇上所不欲的境物,我们便作种种不善业,所以就周而复始地受生受死,不断地体验着所造恶业之果报。

  ”对三有乐不贪着”是适合听闻〈道之三主要〉的”具法缘者”之首个条件,也就是说欲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的人,先要放下对世俗福乐的贪欲。

  ”为暇满义而精进”是指要令宝贵的人身转生过得有意义。为何说人身是宝贵的呢?因为在六道轮回中,是极难得到人间的转生的,必须是在过往积聚清净的布施及持戒功德才能得获。我们现在的人道转生,乃过往世不断努力地布施及持戒之结果,绝对不易得来,要再得到多一次亦是不容易的。要得到具足十八种有利于修行的”暇满”则更加难了,所以我们必须善用这个黄金机会,要想再得到多一次这些条件是几乎不可能的了。”暇满”是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 的意思。

  八种”有暇”是指:

  (一)不生地狱中;

  (二)不生饿鬼道中;

  (三)不生畜牲道中;

  (四)不生天界中;

  (五)不生于边地;

  (六)不生为愚痴;

  (七)不具邪见;及

  (八)佛已示现。

  十种”圆满”为:

  (一)生为人道;

  (二)诸根具足;

  (三)生于有佛法之地方;

  (四)并木曾造五无间罪;

  (五)具恒信念;

  (六)佛己出世;

  (七)佛己说法;

  (八)法仍住世;

  (九)仍有修持佛法者于世上;及

  (十)有修持之各种顺缘。

  以上这十八种条件,是最有利于修持佛境的,但要碰上它们却不容易。我们在六道苦海中,因着烦恼及业力而由一恶道转至另一恶道,双眼尤如被无明所盖,只偶尔一次因过往业力而遇上人身。佛法是视众生之因缘而在不同世界偶尔示现的,要碰上亦绝不轻易,必须有很大的因缘。要生为人身,又恰巧碰上生于有佛法之地区而得闻正法,又再具有一切修持的其它有利条件,是千载一遇之机会。佛经上有一个譬喻:在无边巨大的海洋上有一个小小的金环,它随浪飘荡不定。海底有一只盲眼海龟,它每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如果这乌龟浮上来时,恰巧把头穿过了金环,这可能性有多大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得遇人身、得闻佛法而又有诸修持条件,其希有性与这只盲龟恰巧碰到金环差不多。在这譬喻中,海洋表义六道生死,盲眼表义我们的无明,一百年一次浮上水面表义我们偶遇人身之希有,金环表义于各世界随众生因缘而偶尔才出现于世的佛法。所以,我们要知道现在我们的处境是过往辛苦经营而得的,不易再遇上,所以必须好好珍惜此”暇满”人身,令其有意义及为我们带来益处,否则只是白白浪费了这个难求再遇的良机。

  这个暇满人生有何用处呢?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任何世间与出世间之成就。如果你要成佛,以这个人身修持可以得成;如果你要解脱生死,也可以利用人身修持得成;如果你只想不堕三恶道,也可以依赖这个人身修得。最有意义者莫过于善用人身而修达佛境;次者,利用人身作解脱之修持亦是善用人身之定义;最低限度上,我们起码要在这宝贵而短暂的一生中作多少修持,令死亡时不生悔,也令未来生能得一些起码的利益。如果连第三点也做不来,我们的”有暇”及”圆满”可说是白白浪费了,就如入宝山而空手回一般。这样的机会,不知要等多少万劫才可以再次遇上了。”为暇满义而精进”,是说善用此难得的人身及各种条件而精进于上述三种方面之一,例如用人生作成佛之修持等。如果得到了人身及和种”有暇”及”圆满”,却只把一生花在世俗的生活上,只是浪费了”暇满” 之意义。

  ”佛陀所喜道”是指一切佛法之道路,狭义一点说的话,即指一切佛法之心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为甚么这些是”佛陀所喜”的呢?因为诸佛乃依同一道路而达至佛果,诸菩萨依同一道路而正步向同一果境,而所有刚步上及将步上这同一条道路的众生,最终亦必定去到同一个目的地--佛境。此外,依卡登派耳传开示说,众生的心念恒常被贪、嗔、痴所充斥,其身、语、意所作皆为不善业,所以绝大部份时间是不令佛陀等欣慰的,但在众生偶尔作少许善业时,即使只少至在半分钟内生起了丁点的慈悲心,也令诸佛欢喜安慰。有很多人即使9修持,却偏执佛法之一小部份,例如只修禅定或只修密咒等。如果有众生对整个成佛之道次第生信而奉行的话,是令诸佛生喜的,因为这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路。偏执一部份法门而忽略整个道路的话,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亦不会令诸佛生喜。必须是致力于整个成佛之道次第,亦即致力于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才能成佛,才能令诸佛生喜。

  ”净意听”这三个字说明学法者必须具备的态度,这些亦即〈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述的”三器”及”六想”。这三个字呼应〈广论〉中的”如何听闻佛法”部份。

  ”三器”是指学法者必须专心地闻学佛法、在意念中记着开示而不忘失及以正确的听法态度闻学。”六想”是指要想自己是病者、佛法如妙药、说法者为医师、奉行所闻开示为服药、说法者如同如来及愿佛法能久住弘扬。这些是为令闻法能生起真正益处的态度。”净意听”这三个字正是开示学法的人,尤指欲学习〈道之三主要〉乃至整个成之道次第的人,在学习时必须具备的正确态度。

  全偈的四句是说:”如果你愿放下对世俗的执恋,欲善用这难遇的人身及修持之良机,愿走上令佛陀生喜的成佛之道的话,你就具备了学习成佛之道的基本条件了。那么的话,请你以利于学习吸收的正确态度来听受成佛之道的开示吧!”。

  偈中的四句亦可以另一种传承释义来解说:首句”于三有乐贪着”是指出离心;第二句”为暇满义而精进”乃指欲求最上佛境之菩提心;”忘依佛陀所喜道”是指空性正见,因为空性正见乃诸佛之究竟教义;整个偈是说:”如果你对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有信心及兴趣的话,你就是适合修持成佛之道的人,请你以利于学习吸收的正确态度来听取成佛之道的开示吧!”。

  以上已为序分的三小部份作释义,跟着下来是正宗分的开示。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序分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