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从今天开始一连数晚,衲将会应求而依〈道之三主要〉作释义开示。一般来说,说法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证量与德量,在戒学、定学及慧学方面都应有一定的资格。衲完全并无以上所述的资量,所以完全没有说法的资格,但衲的恩师及历代传承祖却是如佛陀一般的,他们的开示是清净无误的甘露,所以衲就尽力把恩师及传承祖师的开示为大家重复说一遍。衲虽然才疏学浅,但先师的法语却是完全正确的,衲的开示纯为复述先师的教诲,并不是个人有甚么学识值得去登座演说。
在正式说法前,说者及听者应分别在心中发起清净的说法或听法动机。说法者必须是为令听者得益的心态去讲说,而不是为了名气或弟子的供养;闻法者必须想着看是为求成佛而来学习成佛之道,不应是为了趁热闹或好奇心而来闻法;如果上述双方都能有正确的发心,这几座开示才有意义,双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道之三主要〉在传统上,是极为珍贵的教法及论著,因为它是十五世纪的一代宗师--宗喀巴祖师--所亲着的。这部短短几页的论著,已经涵摄了整个成佛之道的心要在内,亦即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
这部短论分为七个部份;在序分内包括了礼赞、著者之发愿及策励听闻三部份;在正宗分内分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这三个章题;结束分是策励闻者在学后精进修持。此外,在全论结尾有一段跋文。
序分开示
在传统上,佛法论著都是以礼赞句作为起首的,〈道之三主要〉亦当然不例外。在礼赞句随后的二偈,分别是著者之发愿及策励听闻,这八句加上起首的礼赞句,属于本论之序分部份。
礼赞
〈道之三主要〉全文之首句为礼赞句,即:敬礼诸至尊上师在造论之首先作礼赞,目的是为了去除着论之障碍及为求能圆满着成。宗喀巴大师在着造这部论时,以”诸至尊上师”为他礼赞的对像,这里所说的”诸至尊上师”,泛指广行派及深观派之历代传承祖师,但亦暗隐地特别指文殊师利大士,因为文殊乃宗喀巴大师能真实亲见的本尊,双方就如世间师徒一般的关系。
”至尊上师”之藏文为Jetsun Lama。Lama 这个字梵文Guru的藏译,La的意思是”上”,Ma的意思是”没有”;故此,Lama 就是”无上”之意。甚么人才堪称为”无上”、堪称为Lama 呢?只要完全舍弃自利之心,真正发起誓为其它众生福乐的人才堪称”无上”,所以只有真正证悟了菩提心的人才堪称为Lama。在现今,很多人把西藏的僧人全称为Lama,此已非此字之原意了。在定义上,只有已证菩提心者方能堪称Lama。
整个名词Jetsun Lama也可以以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来释义:Je是指对世间俗乐没有执恋的人,亦即修持下士道的人;Tsun是指不再执恋轮回福报而追求解脱的人,这是与中士道呼应的;Lama是证悟了菩提心的人,呼应上士道的修持;整个名词表明了堪称”至尊上师”者必须具足三士道的证悟。故此,这里表明了一位合格师长应具备之资格。
”敬礼诸至尊上师”这一句,以礼赞的形式出现在论者,意义是表明本论源自历代祖师及佛陀,亦表明了论中所开示之三个主题--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之证悟必须依靠如法地依止明师方能获得。〈道之三主要〉中的礼赞句,其实是呼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关依止师长的全部教法,例如如何寻找明师、明师应具之师资、如何依止师长及依止师长之益处等等。
在世俗学问上,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成佛大业呢?在历史上,单单靠自己看书而成佛者从未有过,在未来也绝对不会有。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在示现成佛前之过往世中,亦曾遍礼明师,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开示。在现在,一切为求成就佛境的菩萨亦如法地依师而学。在未来,我们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脱,甚至只是要得到较低的成就,也一样要依止明师而学。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头顶上有座小小的佛塔,这塔表义释迦牟尼,菩萨顶佩比塔正是表义他的师承源自释迦牟尼及表义敬师之道。因为一切成就乃依师而生出,如果没有师长,我们连佛的名字也许也不能听到,所以修持者必须寻找合格的师长而依止。
最理想的合格师长,是具备经续所述之所有资格的师长。为甚么我们要依止具有所有师资的明师呢?衲以一个例子解说:如果你要往某个地方,最理想的响导莫过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响导若只熟知整条途径的某一段,当然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知全程的响导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过于依止一位能够教授大、小二乘及显、密全道的明师了。依戒律方面说,戒学的师长必须具十五种德性。〈现观庄严论〉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须具”明师十德”。依续部教法来说,授灌顶及密法者必须具有另外十种金刚上师之师资。故此,一位能够如法教授整个显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师长,就必须完全具备以上共三十五种资格。在现今末法时期,要寻得这样的明师,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如果我们归纳佛陀所开示的法,不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这三种学处。所以,如果并未能寻得具足完美师资的师长,我们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对上述三学处有多少证量的师长。正如在学习世俗学问上,我们要小心决择老师,在成佛之大事上,我们更加需要审慎地观察一位长辈,必须在完全肯定他具备了我们所要求及经续上所述的师资后,我们才去依止。
一旦在决定依止后,便要视师为佛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说:”应见师德行,非挑师过失;见师德行者,能得诸成就;挑师过失者,悉地不能成。”此乃佛所亲说。
在寻得明师后,我们必须如法地依止,同时亦应思惟依师之益处及不依之过患等。有关这些教法,大家可以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掌中解脱论〉等巨着,衲在此就不多说了(注:读者亦可参阅祈竹仁宝哲著作〈心生欢喜〉、〈悉地本源〉及〈甘露法洋〉等)。
在大部份情况下,着论者一般都以本尊等作为礼赞的对像。但在〈道之三主要〉中,宗喀巴大师以上师为礼赞对像,这是欲明显地提醒读者,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乃至一切佛法成就必须依赖如法地伭止明师才能生起。把对上师之礼赞放在论首,是表明依止明师乃入修持成佛之道的第一步。
著者之发愿
文中的第一偈(四句)为宗喀巴大师造论之誓愿: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亦即论中的主题及成佛之道上的三个主要章目。本师释迦如来有八万四千法门。他是贤劫的弟四佛,在释迦示现以前已曾有三位佛陀在人间世界开示佛法,他们亦各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佛陀所开示的法门虽然如此之多,但其心要不外乎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所以此三者之开示正是诸佛一切开示之精华心髓,尤如从如洋之多的牛奶中所提炼出的酥油一般。
因为三士道心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乃诸佛所教之精华心要,而且是以无误及正确次第地排列出来的,令欲成佛的人可以轻易地通达佛授法要,故此这种教法乃”诸菩萨所赞道”。
修持的人,必须谨慎地决择所走的修行道路。如果在一开始走入歧途,最终绝不可能成就佛境或解脱境界,只徒然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在世俗上,我们若欲到访某村,尚须先行确定面前之路是否方向正确,否则只会白走一趟。在修持上,若走错了路,则后果更加堪虞!我们不可以为所有修持都能引至佛境。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称为”修持”的信仰及宗教,有些人甚至认为杀生祭神是成就的方法,这些正是欲证佛境的人要避免的歧途。这些方法,只会导引我们到达三恶道,断不可能带我们至佛境。即使被称为”佛法”的众多法门中,有一些也不见得见完全清净的无误之道。总之,凡是并不引至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者,就不会成佛之道。上述三者,是诸佛之心要教授,故此是”欲求解脱”者及欲求成佛者的”大路”。
最后一句”我今随力而宣说”有两种传承释义。”我”是着论者宗喀巴大师之自称。”随力而宣说”是指:”我当尽自己有限的所能地讲解”或”我尽管尝试讲解一下”之意,此乃宗喀巴大师自谦之词。另一种传承释义是:”随力而宣说”乃指大师尽力以最简略的篇幅,把整个成佛之道教授圆满的意思。
如果把全偈视为一体地释义,这四句是说:”诸佛所教的法门之心要精华,是所有菩萨所称赞及欲求能解脱者的唯一道路,让我尝试来讲说一下吧!”。此及着论者立誓发愿着造此论的誓句。
如果把以上四句分开地释义,则其中亦分别表义了道之三要:究竟出离心乃一切佛法之最基本心要,所以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义”是指出离心;菩提心为成佛之基及大乘佛子所必须生起的中心证悟,所以”是诸菩萨所赞道”;因为成佛或解脱都必须证空,所以空性正见乃”郄求解脱之大路”。
策励听闻
于三有乐不贪着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缘者净意听
以上这四句为宗喀巴大师鼓励读者学习的语句。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对轮回中的凡俗福乐并不执恋,愿意善用这个充满十八种有暇及圆满的身命而精进地走上令佛陀欢喜的道路,你便是有法缘的人,请你好好地听着我的解说!”
”具法缘音”泛指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在狭义上却指雅弘竹巴祖师,因为此论本来正是宗喀巴应他的请求而为他着造的。雅弘竹巴祖师是川北嘉绒地区的人,后赴拉萨等地区依随宗喀巴大师学法,成为了大师之”早期四弟子”之一。在后来,雅弘竹巴回到了他的家乡,发愿于川北广弘宗喀巴大师之教法,并建立…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序分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