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主體開示
菩提道次第分爲四支,前叁支爲說入正題前的准備部份,現在都已說完了,所以馬上要開講教法之主體。
菩提道次第的主體,分爲修行前的教法及依止上師後修持之次第這兩支。
修行前的教法
第一支——修行前的教法,又分爲依止善知識之必要性及道次第的修持方法二支。依止善知識之必要性,內容講述尋找上師及師徒關系。道次第的修持方法,則教授如何禅修菩提道次第開示。現在先講依止善知識之必要性此支。
依止善知識之必要性
在現今五濁惡世,尊師重道的精神已經漸漸湮沒了,但在傳統上,不單是佛法,即使是世俗上的醫道、雕刻工藝等,也都是依師而學的,而且極重視師徒關系。既然連世俗的這些小學問尚需明師指點,何況生死大事呢!此等大事,絕不可無師自通,我們也不應冒這個大險。要成佛的人,在未步上修行之路前,首先必須尋得一位足以信任、不會帶錯我們及自己清楚全條修行之道該如何走的人,把這個人奉爲上師。在曆史上,從沒有任何曾經靠自己看書而成佛的先例,一個也沒有!有些人會問:“釋迦牟尼不就是無師而成佛的嗎?”當然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有師父,他的老師是迦葉佛。佛法上的成就,不單只說學問,同時也有傳承的加持因素在內。我們學習的人好比家中的水龍頭,諸佛就似是水庫;佛陀的確有很大的力量及圓滿的悲心,我們也或許的確有求成就之心,但即使有了 “水龍頭”及“水庫”,亦尚需一段一段的水管把它們連接起來,我們方能享受在家中有食水供應的好處,而曆代師父正是這些“水管”。如果沒有水管,盡管你天天在水龍頭旁幹等也沒用!故此當知,不論是出離心、菩提心或六度的成就,皆賴師父而得。即使至小的細微進步,也因師恩而得。故此,真正發心成佛的人,必須依止至少一位具格上師,向他學習,恭敬地侍候上師,這是成佛的必需。在《廣論》中,前頭部份便開示了師徒之道,也正因爲這是一切修行之初的緣故。
講授這一支,要分六點來講,一爲師長應具備的資格,二爲徒弟應具備的資格,叁爲依止師長的正確方法。四爲依止師長的利益,第五是不依止師長的損失,最後爲師徒關系之結論開示。
師長應具備的資格
尋找一位好師長極爲重要,因爲這正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衲在年青時,是一個十分狂野的小孩,幸好碰上了一位極爲嚴苛的老師,把衲打得貼貼服服的。現在衲的性格十分古板、傳統,這正是從老師那裏感染來的。如果沒有這好師長,衲相信自己後來必定一塌糊塗。所以,師長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壓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麼樣,壓出來的也就是同樣的。錯誤地依止了沒具資格的老師,是最可怕的。現今的末法時代,像這類的“老師”多的是,大家必須小心抉擇。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資格的老師外,依止了不勝任的老師也不太好。什麼是“不勝任的老師”呢?譬如說,你的師長通曉小乘部教法,但不通達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這樣的話,你或許能成爲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師,但這仍然可說是有一點兒可惜了。又或者說,師長具備傳承條件,但他說法不善巧,也會令學法有障礙。故此,我們應該致力于尋得一位通曉、熟悉整條成佛之道而又具備其它資格的明師,由他帶領我們步上並走完整條成佛大道。這樣的明師到底是怎樣的呢?小乘的老師要具備一定資格,大乘的師長又應有另一套資格,密乘的金剛上師又另有一套判斷准則。所以,能教小乘的大師不一定也具備教授大乘的資格,顯宗的明師亦未必同時能教密乘。如果以大乘顯部最上等明師的資格來說,可分爲十點:
1. 持戒清淨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也尚未能調伏好,如何能教導別人呢?所以一個好師長必須有好的戒德。這一點,主要是說“戒”的方面。
2. 有禅定功夫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最上等的明師,必須具備“定”。
3. 具足慧學
這是指上等的明師不單要有戒及定,還要具備徹底消除我執的“慧”。
4. 德行起碼比弟子爲高
選擇師長而依止,當然要找德行超于我們自己的,否則爲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們必須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師。
5. 修持精進
這裏所說的“精進”,當然是指對修行善業方面的積極不懈,而非指對不良惡業的沈迷。一位好的師長,必定要自己精進勇猛、毫不懶散,否則弟子便不易學好。
6. 學問豐富
一位明師,必須具備由本師釋迦牟尼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經、律及論叁藏傳承,而非單只有一兩個法門的傳承。這種傳承,必須包括教法及證法傳承二者。在現今末法,有不少騙子胡說八道,明明沒有傳承,卻說佛陀夢中傳法等等,欲尋師者必須小心觀察抉擇。
7. 通達真實
這是指通達中觀應成見。現在大家未知道什麼是中觀應成見,所以不易明白這點。在說至上士道時,大家便會明白。
8. 說法善巧及表達清晰
有些老師雖然自己通達教證,但卻表達不清,又或不善于觀察弟子而應機對症下藥,以致授受過程不能達到最順暢的程度。一位好師長,必須是說法善巧的。
9. 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個人具備前述八種功德,但沒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師長,必須具足悲心,出于真心希願弟子能學好,而不是爲了個人名利而攝受徒衆。
10. 對徒教學不生疲厭心
上等的明師已斷了自利的心,所以他們完全不怕勞累,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教育弟子的事業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會以十分歡喜的心去教導。這樣的師長才是一位好師長。
以上所說十點,乃完美大乘明師之特征。衲每當在法座上說到這部份時,都感到極爲尴尬難堪,但這部份的教法太重要了,實在不能躲開不說。所以,我們不單在求法前必須以此十點來審查欲依止的師長,在座中若以後當爲人師表者,亦應以這些准則策勵自己。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項明德的大師不能說沒有,但到底是難求了,以我們的這少許功德恐怕並不易遇上。所以,我們若能尋得次一等的好師長,亦堪作依止。什麼是“次一等的好師長”呢?首先他必須具有曆代輾轉傳下的清淨不斷傳承;即使他並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衆生而沒有自己,他起碼要是關心衆生比關心自己爲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態,但起碼要視修行比世俗瑣事爲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顧現世福樂,但他起碼要是一個把未來生之福樂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這樣的師長,暫時來說也已算足夠了。
現今的人,常常讀到宣傳資料便一窩蜂跑去名師處依止,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們雖應熱衷于學法,但觀察師長絕不能草率貪快。觀察審察師長資格必須在師徒關系成立以前進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現在的人常常把這次序倒反了,是爲佛教的不幸。我們應當在未成立師徒關系之前,花一段時間,好好觀察這位師長的德行等,在觀察幾年後認定其爲具格師長,方決定依止。平時我們參加聽法等活動,只要心中沒有生起 “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系便未成立,可以繼續慢慢觀察,暫時只把說法者視爲一位佛法上的長輩或朋友。師徒關系之成立,不一定經過像漢地的拜師儀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之決定,即使對方並不知道,關系也便已確立,又或你向該師父求法或受其傳法,師徒關系亦成立了,觀察過程亦告結束,從此便必須視師爲佛。沒有人逼我們去依止一位老師,這完全出于自己的決定。如果自己疏于審查便草草依止了,錯的是自己,並不能怪別人。總之,一旦師徒關系成立了,便必須視師爲佛,雖可另拜其它老師學法,但絕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視爲佛,乃至批評、毀謗等。一旦成立了師徒關系,如果後來發現師長所說、所作與佛法的確完全背道而馳,亦只許默然另拜其它師父,心裏仍必須視這位爲其中一位老師。其它無關系的人或許尚可批評此人的過失,但作爲徒弟的你,絕對不宜參與批評。
徒弟應具備之資格
在西藏有一種形容說,傳說中的雪獅之奶汁,如用普通器皿去裝,器皿會自動裂開,無法盛裝雪獅之奶,必須以寶皿才能裝著獅奶。同道理,如果要有完美的師徒授受過程,不但師長要具備應有的資曆,弟子亦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如果弟子並非具備資格的人,是無法受持曆代上師傳下來的法要及加持的。
完美的弟子,主要應具備叁種資格,另外有兩種附加的資格,所以一共有五種特征。
1. 有公正心而無門戶之見
如果有執愛或排斥的成見,學習過程會很難見到進展。所以,弟子必須有正直的心,摒棄門戶之見。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分宗派,而是說不應執愛自派或因爲私心而排斥他派。若我們以公正的心,說某見解比別的優勝,如果這並不基于門戶執愛心,就並非門戶之見。
2. 具備一定的分辨能力
佛陀的教法,分爲了義、不了義、權說、實說等等。在教小乘部教法時,佛說一切現象實有,在教大乘法時卻說一切本無自性,這是因爲佛陀乃依不同程度的人而說他們能接受、得益的相應解釋。作爲弟子,單單有上述公正心是不夠的,弟子尚需具備一定的慧力,足以明白什麼是權宜的說法、什麼是究竟的法義,才能通曉佛法相互之間並不矛盾。
3. 有興趣及決心學法
單具以上兩點,如果毫無學法的心,也仍然不是一個完美的弟子。所以,學法的興趣及決心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項資格。
4. 對師長尊敬
學法的弟子,尚應對師長及佛法有尊敬的心,方利于學習。有關這一點,前面已略說過了。
…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依止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