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的教導

  尊貴的第叁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開示 —— 叁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的教導

  時間/一九八七年

  地點/奧地利維也納

  譯者/念楚

  一、前言

  自從上次來維也納的噶瑪噶舉中心後,又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是十年前與Gmb來貴地訪問的,很高興看到佛教在此已正式受到政府承認,並慢慢發展起來;也很高興知道不同的佛教教派都在貴中心弘揚,這是件很殊勝的事。

  我們要了解無論何時、何地,研讀佛經、佛書或接受佛陀法教時,都需先有一個純淨的動機和發心。以容器爲例,我們要避免叁種缺失:第一,精神散漫,就如一個倒放的容器,無法裝進倒入的東西。第二,對所學不加研思,就如一個漏底的容器,任何東西倒進必然流失。第叁,受法時,腦子裝滿雜念妄想,就如一個盛著毒藥的容器,把任何倒進的東西都染汙了。我們要避免上述叁種缺失,並生起純淨的動機,爲一切衆生的利益尋求開悟解脫。

  在金剛乘(密宗)佛法裏,“上師·本尊·護法”可做爲一個教授的主題。佛陀曾依衆生不同的根器演教佛法,其中總歸叁類,即上根器、中根器與下根器者。由于佛陀因材施教,故有大小乘的産生。

  金剛乘的法教最適合上根器者。經典上說:“末法黑暗時期的衆生煩惱業障重,金剛乘是最猛利的對治之器。”它最適合心智卓越高超者,對于爲煩惱業障所困的人,也是極適當的對治法門。

  佛陀的法教總括在顯經與密續裏。顯教又稱“因乘”,密宗則稱“果乘”,這兩者有何分別呢?

  爲了達到覺悟遍知的果位,我們必須選擇一條路走,而什麼是佛法的道路呢?它是會帶領我們獲得一種完全無分別對待的自由的旅程。

  顯教常以下面的問答來檢視分別心的根源:什麼是産生分別對立想法的主要原因?對自己的執著,相信個人的實有存在。執著不過是無明罷了。也許可能跟著再問:自我的念頭從何而來?“我執”的本質是什麼?這種執著的特性是什麼?它是如何生起的?

  由以上問題可以審視我們起分別心的根本之因。此外,如有一個實我,應可證明才對。它應存于身之內或外。顯教說明了我們相信有對立的“我”與“他”之因,進而發現其實並無主、客體的存在。

  總之,顯教是專門探討我們的煩惱痛苦之因的一個學問。我們知道自己不斷在受苦,便會問:痛苦到底由何而來?我們發現它由個人的行爲業力而來。我們的種種業力由何而來?由妄想煩惱而來,它主導了我們的行爲。

  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煩惱妄想?是由于我們對立的觀念。什麼原因造成我們對立的觀念?是因爲“我執”,或認爲實有存在的無明——宇宙萬法之根源。

  我們了解所有生活體驗,不管他們過的是快樂或不斷痛苦,均源于一種對自我的執著。

  自我是什麼?只是一些概念的堆砌罷了。

  當一個行者接觸到以上的議題時,要如何在法道的旅程上行走?他要持守身與語的戒律;他必須了解自身的體驗以及外相的顯現都是因緣假合而生,看似實有,其實本性爲空。顯教行者以發展對衆生的同體悲心來增長菩提心。他先要探討一切內外諸法的根源,有了了解後,使用上面概述的方法修習。

  顯教可以證得果位嗎?是的,顯教行者可以達到斷惑證果的境界,但所需的時間很長。我們可以以聲緣乘與緣覺乘來做比較,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修行,例如探究萬法無我。一個顯教行者經由內在覺觀的發展與道次第的修證,需經叁大阿僧祗劫始能成佛。

  在密宗或金剛乘,把“果”直接使用在修行上,因此非常特別。金剛乘行者並不把每件事的“因”找出來,也不每分每秒都在審視內境外緣的一切細節。他們用已顯現的東西——他的體驗覺受。例如,煩惱生起時,他不必去細究原因或舍掉,反更鮮明的去感受它,進而轉化它。這也是我們說金剛乘利用“果”來修行,並且非常猛利之因。

  顯教和密宗的“果”是什麼?它們的“果”是相同且絲毫不差的。行者所追求的是斷惑、淨障與究竟的證悟。顯教與密宗唯一相異處是使用的修行方法不同。

  密宗適合上根者,需要較顯教不同的修行條件。在金剛乘,行者不需觀照每事之緣起,但就念頭生起當下直接作用其上,這也是它較適合上根者修行之因。此外,它也適合煩惱妄想業重者修行,因爲此種人對顯教(又稱“菩薩乘”)非常久遠的時間才能成佛無有耐心。沒有耐心的人較無法頭尾貫徹,因此,金剛乘對他們最有益。如果金剛乘的法修得很好,並能在煩惱生起時馬上對治,那便會是一種很快速的法門。但是當然沒有人可以不花力氣就可以在一、二天或幾天內達到開悟的。以上,我們可以了解爲何末法時期,金剛乘較適高根器以及煩惱業障重者的原因了。

  密乘教導我們如何將不淨的體驗覺受和一切外緣色法轉化爲清淨。我們要了解,這並不表示我們只要想其清淨,或相信它是清淨即可。清淨本身並非一種相信或想法而已。爲了將清淨真實化,我們需要叁種根本:

  上師——一切加持根本

  本尊——一切成就根本

  護法——一切事業根本

  二、上師

  首要根本就是上師的加持,而成就與事業則是附屬的,此因它們也是上師的化身。本尊、護法與上師本是一體無分別的,這也是在金剛乘的修行裏,上師的意義十分重大之因。

  “上師”爲何重要?在顯教裏,佛子依賴師父或法道上的朋友指點修行,脫離迷惑痛苦。他依師父的指導——法道修法。在金剛乘裏,上師的重要性不只是指點我們迷津而已,毋甯我們應視他爲佛。尊上師爲佛,他的加持力將直接融入我們的心,啓開覺醒之門。要得上師加持必須具備兩種條件:自己的修行以及一種視上師爲佛的完全敞然開啓的心。

  在顯教裏,我們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要非常謹慎小心,以期不做錯事,但並不是每次都能如願,因爲無明迷惑一直伴隨我們,而妄想習氣更使得我們去造惡。這也是爲何顯教需費較長時間才能成佛;行者總在希望做好,卻又爲妄想習氣所引的沖突中掙紮。

  我們說金剛乘很深奧卻很快速,爲什麼?一個最主要的因素是直接與上師有關的。我們要知道,心的本性是清淨的,只是我們覺知心的方式錯了。如果,我們對上師敞開我們的心,便可得到他的加持與啓發——他的加持將凝聚融入我們的心,帶領我們至圓熟解脫的境界。換句話說,經由上師的啓發,我們可以了悟自心本性;也唯有其有上師的加持,始能讓我們了悟自性。因此,在金剛乘裏,依止上師是件最頂重要的事,原因是,這個車乘(指“金剛乘”)太快了。以上,我們可以了解爲何上師是首要根本,也是加持根本的原因了。

  要如實得到上師的加持,有幾個基本條件:學子要對其上師有全然的信心和虔誠。這不是說,他對任何遇到的上師都要有完全的信心;在接觸許多位上師後,我們會對其中一位上師産生特別的信心和虔誠,並確信就是他。上師也要觀察學子,他要看是否能將加持力傳及于這位學子。當行者確認可以依止某位上師時,便要毫不遲疑的生出堅定不搖的信心,對他敞開自己的心。不變的信心就如同金剛,永不被催破,凡夫之妄念也無法影響或阻礙。堅定不移、永不摧毀的信賴和虔誠的心,也即是密宗被稱爲“金剛乘”——堅固之道的原因。

  很多人認爲上師都是一樣的,其間並沒什麼差別,這是不正確的看法。一個精神朋友可以用純淨的方式指導引領我們法道,告訴我們何者可取,何者該舍等諸如此類的事;但一位金剛乘的上師不僅要以他的法教或任何可取的方法來啓發他的學子,同時也使用各種不同方法——他的身教、言教和他的加持力,以帶領學子的心識達究竟圓滿解脫之境。如果一位大師有此種能力,便可稱爲金剛乘的上師。依此,我們了解各種老師之間的差異——我們或許會有很多精神上的老師和朋友,但卻只有一位或少數幾位金剛上師。

  總而言之,在金剛乘裏,上師是一位可以帶領他的弟子至圓滿解脫的人,而弟子則要對其上師有堅固不移的虔誠和信賴之心。

  在“上師相應法”裏,我們會念到:“虔信爲禅定之首”。在金剛乘裏,虔信之心是最基本的,它不是虛假造作,也不僅是心裏想的,它是由內心全然的發露。當真實的虔誠之心生起,繼經上師的加持後,世俗的妄心便會自然止息。弟子不必非得要很聰敏伶俐,因爲上師的加持力自會帶來一種禅定的穩靜力量。上師的身口意加持會融入我們的心,並與我們的思想行爲合一。

  許多以前的噶舉派上師認爲沒有比“四加行”的基礎修行更爲深入有效的了。這種說法並非僅指前叁加行——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與獻曼達,其中也包括上師相應法的修行,藉此我們可以領受到上師的加持。

  說到其他種種法門——大手印、所有本尊觀想的生起與圓滿次第、那洛巴六法等等,一個人的心智是否圓熟是最重要的,而其唯有藉由上師相應法的修行得到加持,始能達到。此時,一切不淨轉爲清淨,而行者也便能正確的准備好由他的精神導師處接受更深的教法。

  對一位真正具德上師的虔誠之心,並非有如一位老師偶然對我們微笑、和氣的與我們說話時,我們對他所生出的親和之心。這種心是依附外緣而生的;深切真實的虔誠是一種全然無條件的內心體驗。當然,開始時是有條件的,例如,決定如何去認識一位具德上師等等,但最後自己內心的體驗則必須完全不依附外境或任何隨興所起的事了。

  我們要知道,只有恒常不渝的虔誠和奉獻之心生起時,上師所給予的加持才能停止我們的妄心。有很多記載說到上師的加持如何觸及我們的心,並讓我們感動,例如潸然淚下、毛發聳立等等。我們必然前世就已與自己的上師結緣;上師弟子的關系不可能在一世建立的。

  得到上師的加持和啓發後,才能獲得真正的結果,達到最高成就。如果我們的虔誠和依止之心是造作出來的,則所得的加持和結果也必然非真實的了。

  上師也是一個擁有色身的人,事實上,他們也有運氣好和不好的日…

《叁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的教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