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前行開示▪P5

  ..續本文上一頁致佛境,他們開示叫我們也可走這條路而達到他們之圓滿境界;僧伽是同道之善友。皈依叁寶不像其它外道之信仰,不是說盲信一個神就會得救。叁寶中最主要之皈依乃爲法寶,皈依法寶是指依法而奉行修持,所以才能成佛。佛不能以手加持衆生而令我們成佛,也不能以水淨化我們以令成佛,我們必須依止正法而修持才能斷苦及成佛。這就是我們說依止叁寶能令我們免叁惡道苦、斷輪回生死、甚至能令我們成佛的原理。我們要參思叁寶各別的功德,例如佛之身、語、意功德及法之八大殊勝等等,方能自然地生出依止之心。

  在觀出了皈依境及生起依止心後,觀自己之父坐于自己之右方,母于左方,冤敵于前方,親友坐于自己後方,六道一切衆生圍繞而坐,然後准備修誦皈依文。在念誦時,要觀想自己如領誦者般,帶領前、後、左、右及四周之全部衆生同時修誦。觀父親之時,不限指今生之父,而指過去生之父及父親之父等曆代祖先,觀母親時亦一樣道理。觀敵冤時,我們要生起悲心而不生起嗔心。敵冤中也包括了一些我們見不到的“非人”衆生,他們是我們在今生或過去生中曾與之結怨的“非人”,現在常常欲加害我們。我們生命中的確有些災苦是由 “非人”所加害的,但也不需過份迷信,以爲一切大小問題都是他們的加害。“非人”也是衆生的一種,可以加害我們,有時也會被我們在有意或無意中傷害。我們在今生或過去生中,或曾有意或在不知情之情況下傷害到他們,現在他們有一點能力,所以可能想加害複仇。“非人”只不過是衆生之一種,並無值得我們去畏懼的,反而應該以悲心去對待他們。如果我們在今生有“非人”加害,也肯定是我們自己早已種下了苦因他們才能得逞。我們修法時觀“非人”與其它六道衆生也在一起修誦、一同忏罪、一同祈請,這樣慢慢地會令他們的嗔心息滅,被我們之悲心降伏,不在想加害我們或者其它衆生.對治“非人”引致之障難有不同的方法,但悲心及對叁寶之依止心是最有效的方法.簡而言之:修誦時觀六道一切衆生圍繞自己同時念誦.我們之中有些人喜歡自诩爲大乘弟子,但修法時卻只爲自己之利益而修.在修法時,若我們歡想衆生圍繞同時修誦,也是一種利益衆生之方法,同時也訓練自己的悲心,這樣地去修才堪稱爲大乘行者的修持.

  上述的都觀想出來及生起了發心後,便念誦儀軌中的皈依文,要以堅定的依止心去念誦叁次或更多的次數。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佛陀正法以及聖僧衆

  因作布施等諸修持故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這是大乘皈依文之一種,前二句是皈依,後二句是發菩提心。若行者想同時加修皈依加行,可以在念誦儀軌中皈依文之後加入皈依加行之修持。若不加修,則順著儀軌誦文次序而念下一部份 —— 四無量心。

  〈兜率百尊儀軌〉與皈依加行合修之方法

  皈依加行是各種加行的其中一種,以十萬次爲一個單元。修持佛法的人,若能于一生中至少閉關修完十萬次皈依加行、十萬次禮拜、十萬次曼達供、十萬次金剛薩埵百字明及十萬次上師相應,這是最好的!行者不一定要在一次閉關內完成五項加行,可以分開幾次把它們逐一完成,先完成皈依加行閉關,下一次再閉關完成禮拜加行……等等。這五種加行是很重要的修持。有些人認爲這是初級的修行,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即使我們明天就將會成佛,今天仍須積累功德及忏淨罪障,所以就要作各種加行。加行其實有九種主要的類別,剛才所說的五種是較爲重要的,其它還有水供、造佛像、金剛空行火供及叁昧耶金剛法等四項,共爲九種加行。在修持大閉關(長達數年之閉關)前,行者一般會先作一個約半年之小閉關,在半年內完成全部九種加行。我們這裏在場的各位或許並無作大閉關的計劃,但也一樣可以找機會作這九種或五種加行之閉關,分開作也可以,一次做完也可以,若能一生中完成好幾次則更好了!有人認爲各種加行各作十萬就算是完成了,這是一種笑話!我們一天未成佛,一天都未能說已經完成了加行之修持!十萬只是一個計算用的單元,不是說做了十萬就已成就或不需再做加行。

  加行之修持的遍數計算主要以閉關中所做的才算,但我們平常也可以視加行修持爲一種日修之功課。各種加行有自己的一套儀軌(有各種長、短不一之版本),但也可以與〈兜率百尊儀軌〉合修。在合修時,觀想上與單獨修加行有一點不同,但意義與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行者若以各種加行與〈兜率百尊儀軌〉合修,在現在這部份就插入皈依加行之修持。曼達供、禮拜及金剛薩埵百字明則加于儀軌中其它適當的地方,再加上這儀軌本身就是上師相應法門,這樣合起來就可以在一個儀軌中修全五種加行了。若是閉關中依這個儀軌而合修加行時,則在修至該項加行之部份時重複修若幹次,至下座前把儀軌其它部份修一次即可,譬如若閉關做皈依加行,則在上座後修至這部份時修誦皈依若幹遍,至下座前把整個儀軌未誦的部份也誦完一遍,這就是一座了,一天內分作若幹座,一般是四座,到有一天修滿了十萬遍便完成了一個單元的皈依加行。最好是修滿一單元之某項加行才修另一項,比如先修皈依加行十萬,才繼續或另擇日期作另一項加行閉關,這樣比較好。在皈依加行閉關中,其它加行略修一點也是可以的,但主要是集中在修皈依上面。若是日修中依這個儀軌而合修加行,可以在同一座內修各種加行,比如在一座中修一百次皈依加行、一百次禮拜、一百曼達供,一百次百字明及一百次宗喀巴大師贊,也可以在一座中只集中修其中一種加行,其它的加行略修一點或不修也可以(注:唯宗喀巴大師贊是原來儀軌的一部份,即使這一座中只擬專修皈依,在念至大師贊時,也必須隨力念誦若幹遍才算是完整的儀軌)。

  加修皈依加行的方法是這樣的:皈依境如前所說,在念儀軌中之皈依文後,加誦叁皈依或四皈依。叁皈依的內容爲: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四皈依則加誦“皈依上師”一句,成爲: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一般人在這二者中擇其一而誦即可,不需今天誦叁皈依,明天誦四皈依,反正選定一個版本念修就可以了。念誦時以漢文、英文、藏文或梵文念都可以。

  念誦叁皈依或四皈依時,分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一遍一遍地念叁皈依或四皈依,第二種是集中念一句,至若幹遍後才念下一句,這樣比較容易觀想。我們現在教授分開念之觀想方法,爲了方便大家明白,我們以一座中要念一千次四皈依爲例子而解說:

  先誦四皈依數遍,然後集中念“皈依上師!皈依上師!皈依上師……” ,同時觀想皈依境中之叁祖師心中放白色甘露由自己頂門流入身中,這些甘露淨化了我們無始以往的身、語、意罪障,特別是師徒關系上之罪障,譬如說冒犯師長、批評師長、不生敬師之心、令師長憂心、破叁昧耶戒、頂撞師長甚至傷害師長等身、語、意作之罪障;甘露同時也流入我們觀想的周圍圍繞之衆生身中,把我們與衆生之罪障沖出身外,由身體下部沖出化爲黑煙及汙水等流走。在如是觀想中,誦“皈依上師”五百遍。然後仍繼續念“皈依上師!皈依上師……” 又五百遍,但改爲觀想黃色之甘露由叁祖之心中流入我及衆生身中。黃甘露體性爲曆代祖師與上師之加持、智慧、慈悲及功德等等,盡入我與衆生身中,加持增長我們之壽元、功德、智慧及悲心等,充滿了我們的身體,令我們得到了諸師之加持。在如是觀想中,我們念五百遍“皈依上師”,念滿時想我們已得上師之加持,自己的身、語、意與上師之身、語、意完全成爲一味了。簡而言之,淨罪之白甘露觀想中念誦五百遍,然後配合加持之黃甘露觀想又念五百遍,加起來就共念了一千遍“皈依上師”。

  然後略誦整個四皈依叁數遍,跟著就開始念誦 “皈依佛!皈依佛!皈依佛……”,也是分兩階段各念五百遍。觀淨化罪障之白甘露由叁祖心中化出,從我與衆生之頂入身時,淨化了無始以來之罪障,尤其是淨化了身、語、意對佛寶所作之罪障,譬如出佛身血、販賣或典當佛像、把佛像放在地下或在其上跨過、破壞佛像等等。佛像雖不是佛,但代表了叁寶中的佛寶,所以在不敬佛像之時,就是積了不敬佛寶之因。白甘露把這些罪障沖出身外,化黑煙與汙水流走,我們就被淨化了。如是觀想中,我們修誦五百遍“皈依佛”。然後觀想加持之黃色甘露由叁祖心中化出,入我與衆生之身.這黃甘露要想爲是佛寶之加持,能增長壽元、功德、智慧、慈心與悲心等等.這樣觀想時,我們還是誦同樣數目之“皈依佛”,那就完成了一千遍“皈依佛”了。

  接著下來,先誦叁數次整個四皈依,然後誦“皈依法!皈依法!皈依法……” 一千遍,也是分兩個階段之觀想,各念五百遍,合共一千。觀白甘露淨化罪障時,著重觀想甘露正在淨化我們在過往世及今生對法寶之過失,譬如販賣佛法經書營利、把佛經放于地上、胡亂丟棄佛經等等。佛經雖並不是真正的法寶,但代表了法寶,所以必須尊敬它們。白甘露淨化上述的罪障,罪障化汙水黑煙等流走了。這觀想與前述的大致一樣,只是著重淨化的罪障類別不同而已。在觀想加持甘露入身時,觀想與前述一致,但著重想這黃甘露是法寶之加持,能生起法之證悟及增長了壽元、智能、功德、慈心與悲心等等。

  完成了一千遍“皈依法”後,又誦整個四皈依數遍,最後就作“皈依僧”之念修一千遍,也是作二階段之觀想。觀淨罪白甘露入身時,要著重觀想著甘露正在淨化有關對僧寶之過失及罪障,譬如說破和合僧及妄取僧物等等。真正的僧寶是指已證“空性”的聖者,但我們因業力之限製,無從分辨誰是聖僧寶,誰不是聖僧寶,所以必須視一切出家人爲僧寶之代表,凡是四個出家人在一起就成爲一個僧伽了。大家不要以爲在家人才會對僧寶生出過失,其實出家人更容易犯這方面之錯誤!譬如說一個比丘在未經大衆同意下,把僧團共同擁有的東西作私人用途,就是妄取僧物的過失!這些是十分易犯的過失,大家要很小心謹慎。在家人最好不要去看僧人之過失,把他們一律視爲僧寶,那樣對自己才會有好處。如果實在爲了有這需要、出于善心,又別無更妥善圓滑的方法而必須指出某僧人之過失時,要小心你的說話,必須指明某某人犯了甚麼過錯,千萬不要籠統地說:“那些僧人行爲不好等等的話。如果你並不指出所要撿舉指責的對像,一律以 “那些僧人”或“那些和尚”去叫他們,就等于是在說所有的僧寶都有過失,毀謗了天下所有的僧寶,其中包括了真正之聖僧寶,譬如觀音、文殊大士等等!我們不要以爲自己不殺生、不邪淫等就一定十分清淨,單單隨便不經意的一個念頭或一句話,就可以積集很大的罪障了,大家不可不小心!現在這甘露就在淨化這方面之身、語、意罪障。最後作加持之黃甘露觀想,以得到僧寶之加持,增長壽元、功德、智慧、慈心與悲心等等。

  我們把四句的皈依分開念,如上述這樣地觀想,最後再念整個四皈依數次,就完成了一千次之四皈依了。念各句之皈依的數目是一樣的,譬如要修一百次皈依,則“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及“皈依僧” 各要念一百次。一般來說,經乘之修法是觀光束的,密乘修法則觀甘露。若從未受過內密灌頂的人最好觀想白與黃光代替甘露,但若要觀甘露亦可以隨許觀想。

  這是分開念四皈依之方法,若念叁皈依也是一樣的方法。如果要一遍一遍地念誦完整之四皈依或叁皈依也可以,但觀想則較不容易了,所以還是分開念較有利。

  在合修時,我們修皈依加行是以〈兜率百尊儀軌〉中之皈依境而觀的。剛才所教的是以簡略皈依境而說的開示,所以境中依止之對像只有叁祖師,以叁祖師之形相統攝叁寶在內,這是較易觀的方法。觀時要有依止心,還要著重觀想叁祖師實爲曆代一切祖師及現世自己所有師長之統一化相;其身同時爲僧寶,其語與證悟爲法寶,其意爲佛寶;所以這叁祖師之形相並非就只是代表了宗喀巴大師與弟子,而包含了所有祖師、上師與叁寶在內。我們在修這整個上師相應儀軌時的意念也是一樣,不是只與宗喀巴大師相應。宗喀巴大師與弟子之形相,代表了曆代祖師及自己所有師長在內,與大師相應就是與所有傳承祖師及自己所有依止的恩師相應。如果是修廣大皈依境觀,也可以觀上師之白及黃甘露由中央叁祖及曆代祖師所出,佛寶之甘露由本尊及諸佛所出,法寶之甘露由每一尊面前之經函所出,僧寶之甘露由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緣覺、空行父母及護法等所出,這也是完全正確的。

  有關皈依的開示就說到這裏爲止。皈依之開示其實是無窮無盡的,現在只可略爲摘要地去說,大家可以研修〈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著作,裏面有完整之皈依開示。

  如果要在同一座中合修〈兜率百尊儀軌〉與皈依加行,就先念儀軌中之皈依文叁數遍,然後念心目中要誦的次數之叁皈依或四皈依;如果並不合修,只是修〈兜率百尊儀軌〉的話,則只念儀軌中之皈依文即可,並不需修叁皈依與四皈依及有關觀想。修完皈依部份後,就到了儀軌中之發四無量心部份:

  如何修誦四無量心部份

  修四無量心的念誦內容爲:

  願一切有情衆生能具足福樂與其因

  願一切有情衆生能由苦及其因中解脫

  願一切有情衆生與無憂樂境無所分離

  願一切有情衆生住于平等心中無有愛嗔偏執

  修四無量心必須在心內生起文中之意念及願心,不是單只在口頭上念一念。念修時有兩種傳承,一種是依上列次序順著念,同時發這樣的心願;另一種是先修第四之舍心(平等心),然後才念第一、二及叁句。爲甚麼要這樣念修呢?因爲我們先生起衆生平等之念,才利于生起無有高下之平等對待一切衆生之慈心及悲心等念。這兩種傳承我們擇其一而修即可。

  修誦皈依及四無量心並不限于在〈兜率百尊儀軌〉中才修,我們在作任何修行以前,都應該先這樣去修這兩部份作爲前行。

  念了四無量心後,我們要生起不共之發心:“爲了要利益衆生,我必須以最快的方法成就佛境,所以我馬上就要去修這上師相應之法門/,然後觀想收攝皈依境。

  收攝皈依境時,如果是觀想廣大之皈依境,應觀樹變爲光融入花,花化光融入上面之最外圍聖衆,聖衆又融入較內的一圍,如此一圈一圈地向內融攝,剩下坐于座上之叁祖師,二心子連座等又融入宗喀巴大師,大師之寶座及蓮花等化光融入祖師身中,祖師變小至最後成爲一點光亮,來到我們之頭頂而融入身內,我之身、語、意遂與祖師之身、語、意合一,如水入水,再無分別。如果是觀簡化之皈依境,則觀樹、花等融入叁祖,二心子融入宗喀巴大師,大師變孝化光而融入我身。

  在修完皈依和四無量心後,儀軌之前行部份可說是已完成了,接著是正行的部份。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前行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