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前行开示▪P4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水果或一小包饼干;最后之乐供以一个小铃代替,不一定要是法器那一种铃,反正是漂亮而可以发出声音的装饰用小铃就可以了。杯与杯间之距离是一颗米之粗度,水与米在杯内都要近满,离杯缘也是一米之距,不多不少。四杯水要用能饮用之水,每天要换一次;花如用鲜的,凋谢时就要换,如用胶的则不需换,但要保持干净不封尘;香枝不需燃点,隔一段日子才换一次;明灯最好是长期点明的,用电的也可以;涂香如用水代替,就天天要换,如以香水瓶插米杯内则一年才换一次也可以;食物不需天天换,在未变坏前换上新的即可,天天换也可以,放一个水果或少许糖果在放满了米的杯上即可以了;音乐供如果没有小铃,可以用小响螺或小钹放杯上,杯中放满米粒,这也是不用换的,保持整洁即可以了。这是〈兜率百尊仪轨〉之不共的供品(见图)。

  座位

  修法之座不一定要在佛坛前面,总之在安静之地方即可以了,如果是闭关的话,关期中是不移动座位的,整个关期都在同一个蒲团及地点上修持。

  座垫一般是后高四指横算之度量,前面是二指,所以后高前低,此为共通之做法。各人可依自己身体构造而作适当之改良,以坐得舒服及能坐得长久为宜。修密法及禅定的行者尤其要好好准备座位,否则坐得不舒服则禅修不易专注,身体不端正修气脉密法则不能成功。一般之念诵则座位要求可以不那么严格,以舒服及能久坐则可以了。座下之地上以粉笔画上一个卍字及放上吉祥草与百节草,如无亦可。吉祥草即旧式扫帚上之干草(扫帚有用不同之草类的,其中一种为吉祥草,十分常见,在山边也易采得);百节草就是草地上有时候能采到的野草,如果拔起草头,可以一直拉整段一节一节的根茎出来的,不一定有一百节,总之越长越好。字要注意方向,不要反向。两种草及字有很殊胜之意义:卍字代表修持之坚定,因为这符号表义金刚交杵,即坚固不能摧坏之意,它同时也表义佛陀成道的金刚座;吉祥草表义清净;百节草表义长寿;这两种草更是佛陀当年在印度菩提树下成道时所坐着的,所以这三者一方面有吉祥之表义,同时也是效法佛陀地去修持之意思。如果能具备这三者是最好的,但缺少了它们也可以修持。其实两种草都不难找到,世界各地随便哪里都有。这些是座位上之共通开示,不论修甚么法门都适用。

  修〈兜率百尊仪轨〉之不共座位要求是要面向北面,若不方便则上座时想着自己是面对北方的即可。这坐向是此法门之不共的要求,并不是说修其它法门也要向北。修显乘的法门一般不讲究方向,只是为了吉祥之缘起才有这不十分严格之要求,如修西方极乐净土的行者可坐向西方,修东方琉璃净土的向东方等等,是为了积聚生于某一净土之因而做的。修密法的坐向要求则较严格,于修息灾时有一个方向,修增益时又有另一个方向。修〈兜率百尊仪轨〉的行者心想向北也是可以的,不像密法般严格要求。

  坐姿

  在摩诃无上瑜伽密之圆满次第气脉修持中,坐姿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这兜率净土法门中,则要求没那么严格。 “毗卢七支坐” 是诸佛之身代表 —— 大日如来 —— 之身相,也代表佛陀之圆满身相。身体并无问题的人,最好是作“毗卢七支”或“八支坐”,即脚作双盘跏趺,若不行则单盘或交叉脚坐也可以了,实在也不行才坐椅子;背要垂直令脊骨如一枝箭般;手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位令空气流通,右掌放左掌上,两掌放脐下少许之脚上,两手的拇指指头相触,这个是定印,修法中有时是要合掌的,有时则要持念珠持咒,其它时间就可以作这个姿势;眼要半开半闭,因为眼睛全开不易专注,全闭则很易睡着,所以要半开;口部自然闭合,不需紧闭,轻松地闭着即可;舌要顶着上颚;头自然地略为向下一点点;以上合共是七支要求.然后检查心念,如果心念柔和而处于中性或善念之中,就可以开始发心及修法了.若是处于嗔心、妒心等状态中或者是过度激动时,应该先作调息.身体之七支要求为“毗卢七支坐”,如果需要调息时,加上了调息就叫“八支坐”

  调息的方法叫做“九节调息”,方法十分简易:先以右手食指轻按右鼻侧,由左鼻孔呼气,要细而长地慢慢自然地呼气,然后以同一指之指背按左鼻侧,由右鼻孔吸气,也是要细长自然,如是地重复呼吸共做三次,然后放下右手;以左手食指按左鼻侧,以右鼻孔呼气,再以同一指指背按右鼻侧,以左鼻孔吸气,也是重复呼吸三次然后放下手;以两个鼻孔慢慢呼气,再慢慢吸气,重复呼吸共三次;这样一共是九次之呼吸,为一个单元之“九节调息”,反复做几个单元至心能平伏下来时,马上就可以作下一步之修持。

  以上之坐姿开示是共通之教法,适用于任何法门,并非兜率净土法门的不共前行。在平时遇上心情激动之时,也可以作“九节调息”法数次,这种调息法对调伏心情有很佳的作用。

  发心

  在修法前,要心想:“为了要成佛而利益众生,我必须修持忏净及积聚福慧,故我现在就马上要在这个座位上去修行/,最好是可以更详细地把〈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三士道的发心全部想一遍。

  修诵前之细节准备

  所有的修持,都可分为前行、正行与结行三个部份来开示。现在先说这个法门之前行准备功夫:

  现在我们讲解修这仪轨的方法:

  如何修诵皈依部份

  仪轨的开始部份就是念诵皈依。念诵皈依偈也有分为观面前皈依境与不作观想的两种方法,但一般的行者应该要观起面前皈依境才会有大利益。

  刚才早已说过有关“毗卢七支”或“八支”之坐姿及发心,现在仍保持此坐姿及发心,再想自己并非身处于凡俗之屋子内,而是身处尤如净土宫殿的环境之中,然后渐次观出面前之皈依境。皈依境有多种不同之观想方法,有广繁的,也有简略的,有共通的(如以本师释迦牟尼居中央之观想),有不共的(以正在修持之法门的主尊居中),我们现在只择其中一种观想而讲其广大及简略的观法:

   在自己眉心前面之虚空,不高不低也不远不近之处,现起一棵极为巨大之树,树顶部份有一朵盛开之花朵,花朵中央有一个广大宝座,这宝座下由八头白身绿毛之雪狮子所承托着,座上有莲花,莲心上为月座(注:即月亮平铺莲心如一坐垫般),月座上为宗喀巴大师。这宗喀巴大师虽现相为大师,但体性实同时为自己之根本上师。这中央大宝座之左右二方分别有一个坐垫,宗喀巴大师之右方坐垫(即行者面对面前中央大师时之左方)上坐着贾曹杰祖师,左方坐垫(即行者面对之右方者)上坐着克珠杰祖师。宗喀巴大师与贾曹杰及克珠杰两位合称 “宗喀巴父子三尊”或“师徒三尊”,宗喀巴大师是这二位祖师之师父,两位祖师是宗喀巴大师之心子(注:即尽得其加持及传承之弟子),故三祖合称“父子三尊”或“师徒三尊”。这“父子”二字乃以其师徒关系而说的,并非指他们有世俗上之父子血缘关系。三祖师之身相方面,大家可以参考图片或他们的圣像(见图),等一会在讲到仪轨主体时也会再讲解,所以现在先不细述。“宗喀巴父子三尊”必须观想为真正活生生之三祖师,不是观为图片或佛像那样不动或没生气似的样子。这样的观想就是简略的观法了。

  观想能力略高的人,又或已能观出简略皈依境,又想训练进一步加强观想能力的行者,可以去观广繁皈依境。这观法以前述之境为基础,再加观三祖师周围有所有历代传承祖师、四密部所有本尊、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辟支弗、罗汉、声闻、缘觉、空行父母及一切出世间护法等无一遗漏,皆重重各依其位而围绕中央三祖,各各之身前有经典代表其开示及持证之正法等,这是广大的皈依境观法。这皈依境之观想必须尽力观得广大无边,充满整个虚空。

  不能观想广繁皈依境的行者,单观简略之皈依境而一心依止即可,心内必须生起:“除此皈依境外,我别无依止之对像!除此之外,别无能令我断轮回乃至成佛的导引之坚定心念。要心想此面前三祖实乃一切祖师及三宝之统摄,其化相虽为三祖,其体性却是所有祖师及上师、所有本尊、所有三宝之总摄持。

  观起皈依境后,我们必须生起皈依之心念。要生起皈依之心念,必须具备皈依之因。皈依之因是指推动我们生起依止之心的因由,正如一个犯了罪的人,会因惧怕受罚而依赖有权势的人庇护一样。我们从无始以往之轮回以来不断以身、语、意作种种恶因,这些业因将令我们堕入三恶道中,故我们依止三宝,因三宝是唯一令我们能免于此后果的依止。我们应如是地去作参想,生出此种依止之心。然后我们再想:即使我们暂不堕于三恶道中,这六道轮回之本质乃苦,就算生于三善道中,也一样有种种痛苦,所以我们生起为求断轮回苦而依止三宝的心念。再下来,我们去思维:每一位众生皆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曾为我母亲,哪我们如何能忍见诸母继续于六道苦海中受苦而自己却不理会呢?所以我们又再生起一种心念:为令众生离苦得乐,我必须成就佛境来利益他们,故此我必须依止三宝!第一重之发心为下士道之皈依发心,第二重者为中士道之发心,最后一重为上士道之发心。上士之发心必须先具备中士之发心方能生出,中士之心又建基于下士之发心。所以我们应透过参想三恶道苦,培养出建基于惧三恶道苦的下士皈依发心,再参思六道之苦,生出基于出离心的中士皈依发心,最后才参证悲心等而生起基于菩提心的上士皈依发心。这些是有关皈依之因的开示。没有皈依之因,就没有推动我们真正生起依止之心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如法地去修持皈依了。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三宝之功德,否则也不会生起对他们的信心及敬意,也就不易生起依止之心了。诸佛为开示修持之道的先锋,他们对众生之悲心是不断及不分别的;法是修持之道,亦即佛陀所开示的路,诸佛已经经历了同样的路而达…

《《心生欢喜》兜率净土上师相应法门导修 前行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