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前行開示▪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水果或一小包餅幹;最後之樂供以一個小鈴代替,不一定要是法器那一種鈴,反正是漂亮而可以發出聲音的裝飾用小鈴就可以了。杯與杯間之距離是一顆米之粗度,水與米在杯內都要近滿,離杯緣也是一米之距,不多不少。四杯水要用能飲用之水,每天要換一次;花如用鮮的,凋謝時就要換,如用膠的則不需換,但要保持幹淨不封塵;香枝不需燃點,隔一段日子才換一次;明燈最好是長期點明的,用電的也可以;塗香如用水代替,就天天要換,如以香水瓶插米杯內則一年才換一次也可以;食物不需天天換,在未變壞前換上新的即可,天天換也可以,放一個水果或少許糖果在放滿了米的杯上即可以了;音樂供如果沒有小鈴,可以用小響螺或小钹放杯上,杯中放滿米粒,這也是不用換的,保持整潔即可以了。這是〈兜率百尊儀軌〉之不共的供品(見圖)。

  座位

  修法之座不一定要在佛壇前面,總之在安靜之地方即可以了,如果是閉關的話,關期中是不移動座位的,整個關期都在同一個蒲團及地點上修持。

  座墊一般是後高四指橫算之度量,前面是二指,所以後高前低,此爲共通之做法。各人可依自己身體構造而作適當之改良,以坐得舒服及能坐得長久爲宜。修密法及禅定的行者尤其要好好准備座位,否則坐得不舒服則禅修不易專注,身體不端正修氣脈密法則不能成功。一般之念誦則座位要求可以不那麼嚴格,以舒服及能久坐則可以了。座下之地上以粉筆畫上一個卍字及放上吉祥草與百節草,如無亦可。吉祥草即舊式掃帚上之幹草(掃帚有用不同之草類的,其中一種爲吉祥草,十分常見,在山邊也易采得);百節草就是草地上有時候能采到的野草,如果拔起草頭,可以一直拉整段一節一節的根莖出來的,不一定有一百節,總之越長越好。字要注意方向,不要反向。兩種草及字有很殊勝之意義:卍字代表修持之堅定,因爲這符號表義金剛交杵,即堅固不能摧壞之意,它同時也表義佛陀成道的金剛座;吉祥草表義清淨;百節草表義長壽;這兩種草更是佛陀當年在印度菩提樹下成道時所坐著的,所以這叁者一方面有吉祥之表義,同時也是效法佛陀地去修持之意思。如果能具備這叁者是最好的,但缺少了它們也可以修持。其實兩種草都不難找到,世界各地隨便哪裏都有。這些是座位上之共通開示,不論修甚麼法門都適用。

  修〈兜率百尊儀軌〉之不共座位要求是要面向北面,若不方便則上座時想著自己是面對北方的即可。這坐向是此法門之不共的要求,並不是說修其它法門也要向北。修顯乘的法門一般不講究方向,只是爲了吉祥之緣起才有這不十分嚴格之要求,如修西方極樂淨土的行者可坐向西方,修東方琉璃淨土的向東方等等,是爲了積聚生于某一淨土之因而做的。修密法的坐向要求則較嚴格,于修息災時有一個方向,修增益時又有另一個方向。修〈兜率百尊儀軌〉的行者心想向北也是可以的,不像密法般嚴格要求。

  坐姿

  在摩诃無上瑜伽密之圓滿次第氣脈修持中,坐姿是十分重要的,但在這兜率淨土法門中,則要求沒那麼嚴格。 “毗盧七支坐” 是諸佛之身代表 —— 大日如來 —— 之身相,也代表佛陀之圓滿身相。身體並無問題的人,最好是作“毗盧七支”或“八支坐”,即腳作雙盤跏趺,若不行則單盤或交叉腳坐也可以了,實在也不行才坐椅子;背要垂直令脊骨如一枝箭般;手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位令空氣流通,右掌放左掌上,兩掌放臍下少許之腳上,兩手的拇指指頭相觸,這個是定印,修法中有時是要合掌的,有時則要持念珠持咒,其它時間就可以作這個姿勢;眼要半開半閉,因爲眼睛全開不易專注,全閉則很易睡著,所以要半開;口部自然閉合,不需緊閉,輕松地閉著即可;舌要頂著上颚;頭自然地略爲向下一點點;以上合共是七支要求.然後檢查心念,如果心念柔和而處于中性或善念之中,就可以開始發心及修法了.若是處于嗔心、妒心等狀態中或者是過度激動時,應該先作調息.身體之七支要求爲“毗盧七支坐”,如果需要調息時,加上了調息就叫“八支坐”

  調息的方法叫做“九節調息”,方法十分簡易:先以右手食指輕按右鼻側,由左鼻孔呼氣,要細而長地慢慢自然地呼氣,然後以同一指之指背按左鼻側,由右鼻孔吸氣,也是要細長自然,如是地重複呼吸共做叁次,然後放下右手;以左手食指按左鼻側,以右鼻孔呼氣,再以同一指指背按右鼻側,以左鼻孔吸氣,也是重複呼吸叁次然後放下手;以兩個鼻孔慢慢呼氣,再慢慢吸氣,重複呼吸共叁次;這樣一共是九次之呼吸,爲一個單元之“九節調息”,反複做幾個單元至心能平伏下來時,馬上就可以作下一步之修持。

  以上之坐姿開示是共通之教法,適用于任何法門,並非兜率淨土法門的不共前行。在平時遇上心情激動之時,也可以作“九節調息”法數次,這種調息法對調伏心情有很佳的作用。

  發心

  在修法前,要心想:“爲了要成佛而利益衆生,我必須修持忏淨及積聚福慧,故我現在就馬上要在這個座位上去修行/,最好是可以更詳細地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叁士道的發心全部想一遍。

  修誦前之細節准備

  所有的修持,都可分爲前行、正行與結行叁個部份來開示。現在先說這個法門之前行准備功夫:

  現在我們講解修這儀軌的方法:

  如何修誦皈依部份

  儀軌的開始部份就是念誦皈依。念誦皈依偈也有分爲觀面前皈依境與不作觀想的兩種方法,但一般的行者應該要觀起面前皈依境才會有大利益。

  剛才早已說過有關“毗盧七支”或“八支”之坐姿及發心,現在仍保持此坐姿及發心,再想自己並非身處于凡俗之屋子內,而是身處尤如淨土宮殿的環境之中,然後漸次觀出面前之皈依境。皈依境有多種不同之觀想方法,有廣繁的,也有簡略的,有共通的(如以本師釋迦牟尼居中央之觀想),有不共的(以正在修持之法門的主尊居中),我們現在只擇其中一種觀想而講其廣大及簡略的觀法:

   在自己眉心前面之虛空,不高不低也不遠不近之處,現起一棵極爲巨大之樹,樹頂部份有一朵盛開之花朵,花朵中央有一個廣大寶座,這寶座下由八頭白身綠毛之雪獅子所承托著,座上有蓮花,蓮心上爲月座(注:即月亮平鋪蓮心如一坐墊般),月座上爲宗喀巴大師。這宗喀巴大師雖現相爲大師,但體性實同時爲自己之根本上師。這中央大寶座之左右二方分別有一個坐墊,宗喀巴大師之右方坐墊(即行者面對面前中央大師時之左方)上坐著賈曹傑祖師,左方坐墊(即行者面對之右方者)上坐著克珠傑祖師。宗喀巴大師與賈曹傑及克珠傑兩位合稱 “宗喀巴父子叁尊”或“師徒叁尊”,宗喀巴大師是這二位祖師之師父,兩位祖師是宗喀巴大師之心子(注:即盡得其加持及傳承之弟子),故叁祖合稱“父子叁尊”或“師徒叁尊”。這“父子”二字乃以其師徒關系而說的,並非指他們有世俗上之父子血緣關系。叁祖師之身相方面,大家可以參考圖片或他們的聖像(見圖),等一會在講到儀軌主體時也會再講解,所以現在先不細述。“宗喀巴父子叁尊”必須觀想爲真正活生生之叁祖師,不是觀爲圖片或佛像那樣不動或沒生氣似的樣子。這樣的觀想就是簡略的觀法了。

  觀想能力略高的人,又或已能觀出簡略皈依境,又想訓練進一步加強觀想能力的行者,可以去觀廣繁皈依境。這觀法以前述之境爲基礎,再加觀叁祖師周圍有所有曆代傳承祖師、四密部所有本尊、叁世一切諸佛、菩薩、辟支弗、羅漢、聲聞、緣覺、空行父母及一切出世間護法等無一遺漏,皆重重各依其位而圍繞中央叁祖,各各之身前有經典代表其開示及持證之正法等,這是廣大的皈依境觀法。這皈依境之觀想必須盡力觀得廣大無邊,充滿整個虛空。

  不能觀想廣繁皈依境的行者,單觀簡略之皈依境而一心依止即可,心內必須生起:“除此皈依境外,我別無依止之對像!除此之外,別無能令我斷輪回乃至成佛的導引之堅定心念。要心想此面前叁祖實乃一切祖師及叁寶之統攝,其化相雖爲叁祖,其體性卻是所有祖師及上師、所有本尊、所有叁寶之總攝持。

  觀起皈依境後,我們必須生起皈依之心念。要生起皈依之心念,必須具備皈依之因。皈依之因是指推動我們生起依止之心的因由,正如一個犯了罪的人,會因懼怕受罰而依賴有權勢的人庇護一樣。我們從無始以往之輪回以來不斷以身、語、意作種種惡因,這些業因將令我們墮入叁惡道中,故我們依止叁寶,因叁寶是唯一令我們能免于此後果的依止。我們應如是地去作參想,生出此種依止之心。然後我們再想:即使我們暫不墮于叁惡道中,這六道輪回之本質乃苦,就算生于叁善道中,也一樣有種種痛苦,所以我們生起爲求斷輪回苦而依止叁寶的心念。再下來,我們去思維:每一位衆生皆于無始以往輪回以來曾爲我母親,哪我們如何能忍見諸母繼續于六道苦海中受苦而自己卻不理會呢?所以我們又再生起一種心念:爲令衆生離苦得樂,我必須成就佛境來利益他們,故此我必須依止叁寶!第一重之發心爲下士道之皈依發心,第二重者爲中士道之發心,最後一重爲上士道之發心。上士之發心必須先具備中士之發心方能生出,中士之心又建基于下士之發心。所以我們應透過參想叁惡道苦,培養出建基于懼叁惡道苦的下士皈依發心,再參思六道之苦,生出基于出離心的中士皈依發心,最後才參證悲心等而生起基于菩提心的上士皈依發心。這些是有關皈依之因的開示。沒有皈依之因,就沒有推動我們真正生起依止之心的力量,也就不可能如法地去修持皈依了。

  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叁寶之功德,否則也不會生起對他們的信心及敬意,也就不易生起依止之心了。諸佛爲開示修持之道的先鋒,他們對衆生之悲心是不斷及不分別的;法是修持之道,亦即佛陀所開示的路,諸佛已經經曆了同樣的路而達…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前行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