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手捧持曼達並念誦接下來的祈請文。然後接著是薩息悲曲;薩息悲曲我們稱之爲七堆。然後接著是(儀軌)。你雙手捧持曼達。在叁十七堆曼達之上接著進行七堆曼達,然後你捧持著念誦(儀軌)。然後你拿一些些曼達供養物,如谷物或類似之類的東西,將它們灑上壇城。取一些些曼達供養物灑向壇城。
在此之後;一般在閉關時,我們會這樣進行叁次或七次的長曼達供養。然後修持幾串念珠的薩息悲曲,七堆曼達供養,然後再作長曼達。但以你的情況而言,因爲你們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在最開始的時候,你作一次或叁次的長曼達,依你的時間而定。然後一般我們從這裏念誦到這裏,然後計數。這實際上可做可不做。你可以在這裏結束然後就從這裏開始計數薩息悲曲。不過,不會因爲這幾行而有差別的,你知道的。當這些念誦完畢時,接著,你開始計數薩息悲曲。當你完成整個之後,你只須慢慢地推,像這樣,放到你的布上。不要這麼作。曼達要以最爲虔誠與最恰當的方式構築,並保持清淨。然後,我們手握一把曼達供養物,這就是你要念誦的。這就是七堆曼達,很簡單的。仔細看好,就是這樣。在中央、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西南,然後這樣。須彌山在中央、東勝身洲、南瞻部洲也就是地球、然後西牛貨洲、北俱盧洲,然後太陽、月亮,之後結束。這就是你重複作的部分。
你就像這樣捧持曼達,你可以像這樣持念珠,然後計數,這是最簡單容易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是你把念珠放在這裏,就像這樣;就像這樣重複,像這樣。這是另一種方式,但放在這裏是最容易的。手持念珠,就像這樣,這是最容易的。這是一種方式,而這是另一種方式,但有一點困難。這是一種;或是將念珠放在這裏放好,然後就像這樣,像這樣。這是最容易的方式,不是這麼大。你必須具備這些東西,這個跟這個,不然你不知道如何計數。這代表一百,當完成時代表一千。那代表一千。因此我這個計數一千,你知道嗎?然後一千,像這樣,當這全部數完時,就是一萬,對嗎?所以這樣計數是很簡單的。當一萬時就計入這裏,當一百萬時,計入這裏,所以當這裏全部完成時,我就完成了一億次了。這一、二、叁、四,能計數到一億。很多的尾數八,不要計入。每一次的尾數八均不要計入。念珠有一百零八顆,但尾數八我們不計數。所以念珠,所有的念珠,我們都計數爲一百,不是一百零八,不是精確的計數。你要計數七堆曼達十一萬次。祈請文念誦與獻曼達一起,就像皈依大禮拜一樣,那將會是完美的。就像這樣,這將會非常精確,非常簡短,念誦。
最後,我們再獻叁次長曼達,然後結束一座的實修。我這麼說是因爲你們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采取這種方式。否則的話,每完成一串念珠的七堆曼達後,我們應該要獻一次或叁次的長曼達,然後再進行短曼達。因此在閉關的時候,我們在每串念珠計數之間要獻一次或叁次的長曼達。如果你正在進行閉關,你必須這麼作;至少一次、叁次,一次或叁次,不是兩次,然後你再獻短曼達。但因爲你只有兩個小時,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獻叁次長曼達,在終了之前獻叁次長曼達,這中間則全部是獻短曼達。獻曼達在所有的加行實修中是非常快速可以完成的,獻曼達是最快的。這樣就完成一次了。我想有件事我昨天忘了提,因爲我昨天提了很多事。其中特別有一項是有關曼達的觀想。
觀想補充說明
當你完成所有宮殿及所有皈依對境,五個皈依對境,我指叁寶及叁根本的所有觀想之後。你完成所有的觀想之後,接著觀想所有的皈依主體每個均有嗡、啊、吽叁個字,知道了嗎?從他們嗡、啊、吽叁字放光至十方,將叁寶叁根本各自真實之形象融入光中,並收攝回他們。經由他們的嗡、啊、吽,他們已經開光完成;你的觀想已經開光,我想這是我昨天遺漏說明的部分。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困難,但因爲你先前已經完成了皈依大禮拜,那時你已經完成所有的觀想,一個接著一個的。現在你對叁寶叁根本的觀想已經非常熟悉。試圖一一觀想叁寶叁根本每一個都有嗡、啊、吽叁字,兩個小時單單只是用來觀想這些就不夠了。所以你觀想主尊上師金剛總持有嗡、啊、吽叁個字,然後同時,你觀想所有叁寶叁根本都有嗡、啊、吽叁個字。但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師金剛總持,就很簡單。一次觀想完成,可以嗎?我想這是我昨天漏掉的部分,我有嗎?對吧。很重要的部分但遺漏了,這就是你觀想的開光。
結行與回向
接著,當你要結束獻曼達的修座時,你獻叁次長曼達,然後念誦之後儀軌文。你念誦(儀軌)。這就是七支祈請文,祈請加持及七支祈請。當然,我假設你們都記得,在你獻完長曼達之後,你要向壇城灑一些榖物。就如我先前教的,同樣的時間點。在結束之前,你念誦祈請文與七支祈請文後,接著是入融。當你念誦這些(儀軌),當你念誦這些時,你觀想因爲曼達的供養,你及所有有情衆生累積了功德與智慧。然後在宮殿中的叁寶叁根本,包含宮殿融入,融入光中,光融入于你,就像那樣,不是一個接著一個的,不是嗡啊吽這樣。只要融入光,然後融入你,你與叁寶叁根本合而爲一。你盡可能保持在接受加持的狀態中,合一的狀態,沒有二元對立的狀態中。當你保持在無二元對立的加持覺受中,當你有一般的想法升起時,當想法出現時,我們就將所有的功德回向給所有的有情衆生,念誦短的回向文,然後你可以增加一般的回向文,或你也可以在終了的時候念誦大手印祈請文。不論你是否念誦這個長的祈請文,這都依你的時間決定。
我並不認爲我應該談太多,但我還是要提醒你,在每座修座的開始與每座修座結束時,你坐好並保持平靜片刻,這是很重要的。這就像所有的事,在生活中所有的事都將比較有效率,如果你保持冷靜與次序的話。所以,在進行修座的時候,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保持幾秒鍾的安靜,在回向之後起身做事之前,用幾秒鍾的時間讓自己安靜下來是很好的。如果你能維持實修的效果,技術上的,技術上的效果,我不是在談功德而是談技術上的效果。實修的實際成效維持的久一些,即使是非常表面地說,非常表面地說,慢慢起身是比快速起身較爲理想的。但就實修而言,我認爲就禅修實修的修座,慢慢地是非常好的,可以保持覺知。當然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兩小時實修的技術效果會慢慢褪去,但是,當然地功德不會消褪。但心境平靜與和諧的技術效果會視所處的環境而消褪。我想,獻曼達的講授已經完成。
我要再次提醒你們,瑜伽士累積資糧的實修是在上師相應法之後才進行。我並不是說你提前作會有任何的錯誤,但在四不共加行實修結束後開始會比較好。
第四不共加行~上師瑜伽
尊貴的第十二世廣定大司徒巴開示,2004年于印度八蚌智慧林
口譯 (英翻中):貝瑪秋頓;文字整理及翻譯校對:張晴與蔣秋薩諄
教學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與實修章第十叁章、第十四章
在四加行裏,上師瑜伽是最後的一個不共加行;完成了前叁個加行,再來修持最後一個上師相應法,則會更形殊勝且更爲完整。假如我們完成了前叁個加行,則會更形殊勝且更精確。誠如一開始我告訴大家的,一切的佛法修持都是在淨化和累積資糧。淨化無數生以來所有面向的業力,包含了潛意識裏的覺知。累積相對上的條件以臻究竟上的了悟,這相對條件我們稱爲功德的累積;而相對條件的更深入層面是智能的累積。當然在究竟面上最終的結果則是了悟俱生智。
上師瑜伽是一種灌頂,它是灌頂。上師瑜伽是更加著重虔敬心的修持。慈悲心的升起比虔敬心容易,因爲慈悲心對自我而言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虔敬心則完全是自我的對治,自我越大,虔敬心就越小。因此,上師瑜伽的修持即爲虔敬心的修持,是最後一個不共前行法。當然,慈悲心也是自我的對治,但是它比較容易,因爲你可以自處于他人之上,然後對他們産生慈悲心。他們比我窮困,所以我對他們懷有慈悲心;他們比較不幸,因此我對他們産生慈悲心;他們正在受苦,因而我對他們産生慈悲心。你絕不會說,他們比我好,所以我對他們有慈悲心;他們比我快樂,因此我對他們産生慈悲心;他們比我喜樂,因此我對他們産生慈悲心。正常情況不會這樣。我們對正在受苦的那些衆生,那些低于你的衆生,産生慈悲心;你對他們有慈悲心,是因爲你喜歡處于高處往下看而産生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做基礎,是很難産生虔敬心的。沒有慈悲心做根基,虔敬心不會真正有有清楚的目標;它變得好像單單只是情緒性的感情而已。因此,當你懷有慈悲心時,虔敬心就變成是真實、健全的虔敬心。我可以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不具慈悲心的虔敬心,猶如一只狗對主人的虔敬。因爲你的狗會因爲你去咬每個人;你的狗因爲你對每個人吠叫;你的狗會到處跟著你;而且當你回家時,狗會變得瘋狂;可是假如你離開了,你的狗會叁四天不進食;所以,這是有虔敬心卻不具慈悲心,而僅是情緒上的忠誠。在古時候,軍事首領擁有極爲忠誠的戰士爲他們打仗,爲他們陣亡。這樣的虔敬就是沒有慈悲心。可是,當你的慈悲心開展,並基于此開展虔敬心,那麼它就不像那樣的情形了。就像是阿難對佛陀的虔敬心。每次佛陀微笑,他總是擡起頭發問:你爲什麼微笑?這是非常有趣的,因爲在許多經典裏有記載,…
《了義海大手印前行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