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爲什麼馬爾巴讓密勒日巴的日子過得如此艱苦?那是因爲密勒日巴想要在此生證悟。如果密勒日巴的想法像我一樣,如果我此生得以改善百分之一,那麼一百世之後我將成佛,那麼馬爾巴就不需要讓密勒日巴經曆那些磨難了。因此,馬爾巴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接受密勒日巴爲弟子。並非馬爾巴故意如此,而是因爲密勒日巴想要在此生證悟的緣故。因此之故,密勒日巴必須在此生清淨無始以來的業;那是非常非常大的期望。終于馬爾巴接受密勒日巴爲弟子,然後要求密勒日巴做的第一件事是爲馬爾巴的兒子建造一個房子。不是爲馬爾巴自己,而是爲馬爾巴的兒子。如果馬爾巴說:「你蓋一個房子給我」,那對密勒日巴是比較容易的。但卻是爲馬爾巴的兒子蓋房子。馬爾巴把房子設計的非常奇怪,並將設計圖交給密勒日巴。馬爾巴告訴密勒日巴,他不可以雇用任何人,「不可尋求任何人的幫助,你必須自己成辦這件事。」因此密勒日巴依著奇怪的設計,獨自蓋著要給馬爾巴兒子的房子。有一天,馬爾巴到訪並環顧四周,四處走走之後,看著密勒日巴並說道:「你在做什麼?」密勒日巴答道:「我正在蓋要給你兒子的房子。」然後馬爾巴說:「你竟敢蓋這樣的房子要給我的兒子?」馬爾巴顯得很生氣。然後密勒日巴告訴馬爾巴說:「你告訴我要這麼蓋的。」然後馬爾巴非常地生氣,最後他說:「也許那天我是喝醉了。」「現在,你必須把房子全部拆掉,將所有的石頭與泥土歸回原處。」聽起來馬爾巴很像是一個環境保護者,很愛護環境,將所有東西歸回原處。密勒日巴完成馬爾巴的要求後,馬爾巴給密勒日巴另一個設計。同樣的事,馬爾巴做了叁次。第四次,是一個設計規矩方正的房子。一共有九層樓,目前仍然矗立,是密勒日巴爲馬爾巴的兒子獨力興建完成的房子。我們稱之爲羅劄誰卡古透。弗達,是馬爾巴居住地的名字。誰,意爲兒子。卡,意爲城堡。古透,意爲九層樓。那不是很大的九層樓,每層樓都有壇城。我記得我六、七歲的時候,我的保母喇嘛帶我去,並登上最高樓層,我記得。當時我有一些綠松石。那時風很大,鮮少有東西你可以扶,我的保母必須扶著鐵鏈往上走。我從九樓將綠松石擲下,後來我們找不到,我記得非常清楚。
就這樣,當密勒日巴藉由蓋房子,拆房子,蓋房子,拆房子,蓋房子,拆房子,最後建造一個九層樓的建築,這樣就已經做了很多事了。然後,一個非常富有喇嘛來見馬爾巴並請求灌頂,而馬爾巴的妻子對于密勒日巴的虔誠非常感動。因此她悄悄地幫助密勒日巴參與灌頂。馬爾巴立刻注意到,而她給密勒日巴一個非常珍貴的綠松石,綠松石,以作爲密勒日巴供養馬爾巴的供品。馬爾巴立即注意到了。馬爾巴有一根用紅檀香木作成的拐杖,非常的硬的木頭。此時,密勒日巴在房間裏,達美瑪透過門縫偷瞄著。馬爾巴看著拐杖,看著密勒日巴,看著在門縫偷瞄的達美瑪。再看著拐杖,看著密勒日巴……,然後密勒日巴與達美瑪便雙雙逃跑了。達美瑪只是跑到另一個房間或是廚房,但密勒日巴是真的逃跑了。所以密勒日巴失蹤了。然後,馬爾巴告訴達美瑪去找到密勒日巴。她追趕著尋找密勒日巴,大聲地喊叫著,終于她在懸崖邊找到了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哭著,並將要縱身跳下懸崖自盡。密勒日巴告訴達美瑪:「我一定是惡業深重,我的上師從不曾願意教導我,現在我最好是去死以求來生,或許他就會教導我了。」密勒日巴被帶回去之後,馬爾巴終于接受密勒日巴爲第子並給予灌頂。密勒日巴接受灌頂,那時馬爾巴于空中化現喜金剛的壇城並給予灌頂,並非在桌上。在此之後再經曆一些次第的修持,最終密勒日巴領受了馬爾巴所有的法教並在山洞中閉關實修了許多年。我想總計約有十六年的時間,我想。在這期間,他從未曾回家。
由此可之,我們對業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此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業是相對的真實,相對的真實。否則,一個人如何在一生之中清淨無始以來的業呢?所以業非究竟的真實。究竟上,業也是空性。所以有時我們會認爲業似乎究竟的真實,但它其實是相對的真實。只要我們稱自己爲我,稱我們以外的事物爲其它,那麼業就是究竟的真實。但只要我們克服了二元對立,屆時,業就是相對的真實。密勒日巴花了許多年的時間與投入許多精力來克服馬爾巴是上師,而密勒日巴是弟子這樣的二元。當然,在這個時代中,是很難想象那樣的虔敬心,如果我們的上師讓我們日子有點難過時,我們就會找我們的律師了。所以,我認爲這是許多因緣成熟的結果:弟子具備那樣的虔敬心也是業的結果。尋得那樣的上師也是業的結果,而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也是業的顯現。舉例來說,就我自己而言,我從來不曾想過那樣對待任何人。但有時,有人讀了很多密勒日巴與馬爾巴的事迹,有時當我顯得有點難相處時,他們會認爲我正在考驗他們。我並不會給予考驗,我不會給予任何人考驗,我是黑白分明的人,這就是我。想什麼就說什麼。有時,我會犯錯,如果必要的話,我會修正。如果非必要,那就算了。所以視情況而言,我會采取對每個人都是最好的方式。但上師如馬爾巴,弟子如密勒日巴,他們是兼容相配的。如果上師非如馬爾巴般,那麼將不會有弟子如密勒日巴;如果弟子非如密勒日巴一般,那麼也不會有上師如馬爾巴。僞裝是另一回事。在印度有許多的巡回劇團。劇團舞者扮演密勒日巴、馬爾巴、蓮花生大士等等。但那不是馬爾巴,只是戲劇,只是表演,一場一個半小時的表演。文化組織所舉行的文化表演。如上所述,你了解了業的重要與業的定義。
業、因、果,佛陀爲所有學佛弟子所宣說的基礎開示爲十善業與十不善業。應力行的十善業與應舍棄的十不善業,可歸結爲善業與惡業。叁種與身有關,四種與語有關,及叁種與意有關。佛陀告訴我們,不要殺、盜、淫。接著四種與語相關者,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及不绮語。許多人每天花五個小時閑談。接著叁種與意相關者。首先是貪所生的羨慕,由貪所生的羨慕。非羨慕他人行善並願成佛,不是這類的羨慕。而是指由貪所生的羨慕。有人有好東西而你也想要,Nab-Seim,我們稱之爲那森恩。英文的羨慕可以用于正面及負面的羨慕。這是第一個那森恩~貪。第二的是想傷害他人。像有人喜歡攻擊別人、傷害別人、或喜歡報複等等,希望別人痛苦、找別人麻煩等等。這是與意有關的惡業。第叁個是邪見,錯誤的見地,錯誤的認知。這指的是,例如說:「沒有業,沒有善、沒有惡;沒有業,沒有佛性等等」,這是完全錯誤的,這就是邪見。以上叁者就是叁種意的惡業。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行善業;要舍棄惡業,舍惡道而行善業,不要殺生,要保護生命等等。以上這就是業的總結。因此一一透徹理解十善業與十不善業。清晰透徹地了解業、因、果。因此法本中以非常淺顯的結論闡述了所有的事。如果我們能全然控製我們死後將發生的事,那麼什麼事都好辦;但如果不是,那我們就必須行善以累積善業。同時我們必須舍棄惡行,避免累積惡業,並試圖清淨惡業。這就是總結。這聽起來似乎非常簡單:「喔!也許我能選擇我的來生」。但暫且不論那個,你能真正決定你此生想要的嗎?直至今日,你能真正做到此刻的你就是心所想的自己嗎?直至今日,你已經完全達到自己想達成的了嗎?我沒有聽到任何的回答,但我知道答案,因爲你們和我並沒有不同,我也與你們沒有不同。我想要成佛但不想做任何實修。每天實修四小時,早晨兩小時,傍晚兩小時,我就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是不會發生的。因此,顯而易見的,我們無法控製我們自己來生將往何處投生。即使小事,你能夢見你今晚想入的夢境嗎?非常困難;因此控製來生將投生于何處,將比此難上百萬倍。因此,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依循佛陀對業的法教。這就是業、因、果。
第四共加行思惟~輪回苦痛
教學章第六章、第七章與實修章第六章、第七章
輪回苦痛或輪回過失是第四個思惟。在進入教學之前,我們要知道輪回的定義。
什麼是輪回?
什麼是輪回?我們身處輪回之中,因此對我們而言要看清輪回有點困難,因爲我們身處其中。就好像一只水母對另一只水母解釋大海是什麼一樣。如果水母能看到海洋以外的東西,那就不是水母了。當然,我不是水母,你們也不是。但總之,輪回的意思是指我們所知道的,所做的,所聽到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輪回。輪回是梵語,翻譯成藏語是擴瓦。擴瓦,意思是繞圈圈,如果我用一個英文短句來解釋輪回,意思就是:不停地在繞輪回無止盡的圈圈,暸解嗎?我們的如母衆生在輪回之中悲傷打轉。爲了解脫並幫助他們得到究竟的喜樂,我們必須完全徹底地運用我們的身、語、意。話雖如此,輪回是說,從最高界到最低界的衆生,每一位都像我們一樣,盡其所能去避免痛苦,獲得快樂。我們這麼做是因爲我們要快樂,不要痛苦。我也要家人及朋友快樂,不要他們痛苦。每一位衆生都在做同樣的事,從最高的天界到最低的地獄。這樣的話,我們永遠不會得到永恒的快樂或喜樂。這樣的話,我們永遠不能從輪回中解脫。我們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與快樂,我們可以暫時逃避痛苦,但究竟上無法成就。到今天爲止,沒有人成就。所以,也沒有理由相信將來會有人成就。但每個人都在嘗試,在我們稱之爲家的這個美麗星球,超過五十億人每天努力,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天天努力地想成就。我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東西來獲得快樂;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東西來獲得快樂;…
《了義海大手印前行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