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瑜伽系統傳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業,因爲其果報可能是極大的;也絕不應放縱自己哪怕去造一丁點的惡業並認爲這是微不足道的。

  

  依止真正的上師並接受其教言,意識到惡業乃是吾等在無邊無際的輪回中漂泊的因,我們必須很小心謹慎地辨別取舍自己的行爲。

  

  因此,我們需要確保自己的行爲被叁殊勝所攝持。首先是前行發菩提心──發願爲了一切衆生而修持成就此等法門;這讓我們的修行爲最勝方便所攝。其次是正行無緣專心一意地住于等持;這使我們的修持不爲違緣障礙所壞。最後結行把所有功德回向利益一切衆生;這使得我們修行的善根在直至成佛之前持續增長。回向功德和善業的最佳方式是爲所有衆生成佛而作回向。

  

  以此叁殊勝爲導,我們應經常不斷地努力行持善法。我們可能具足各種世間的福德善根,這些會給我們帶來諸如長壽和富裕等暫時的果報;然而一旦這些福報享盡,我們仍會再次墮入叁惡道。盡管根本乘(小乘)的聲聞和緣覺行者可以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但他們成佛所用時間極其漫長,要經曆許許多多劫。經由菩薩所行瑪哈衍那大乘勝道,爲了饒益一切有情,我們可以迅速地成就佛果。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從此輪回大海中得到解脫,那沒有什麼比找到真實無欺、廣大究竟的皈依處更至爲重要了。但首先我們需要了知輪回之自性,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輪回徹底是衆苦充滿,我們的心相續中才會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否則)我們只會不斷地想著輪回是舒適惬意的,而連欲求逃離輪回之念都不會生起。由此可見,深入思維輪回過患並了知自己就猶如犯人身陷牢獄一般被囚禁于輪回中,是多麼重要。囚犯若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脫離牢籠是不可能的,而唯有向身居高位具有權勢者求助方可得救。出于完全相同的道理,我們需要那些自己已經超越輪回的聖者的救助。

  

  我們也許會琢磨:“輪回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除了遍知的佛陀以外沒有人能夠(就這樣)指著說:“這就是輪回的開始。”我們在無數生中一直被輪回苦海的幻相欺騙著,如果不采取對治辦法這種情形還將接著持續下去,經年累劫。佛陀在《正法念處經》中雲:“如果把我們在過去世中曾經轉生爲昆蟲的肢體堆集一處,將比須彌山王還高。”

  

  我等凡夫所不能認識到的是,輪回唯一即是痛苦。就如患了黃膽的病人看到白海螺都呈黃顔色;無論他們多麼努力去看,他們也絕不會看到它呈現白色。

  

  遍布輪回有叁種苦,所謂苦苦、變苦和行苦。苦苦是指舊苦未盡又遭新苦;一個例子是地獄道和其它惡道衆生連續不斷地遭受著的痛苦。變苦是指恒時不斷地經受樂、苦的交替更疊。有時我們會享有安樂、財富和名聞,但它們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譬如,一個令人愉悅的夏日,我們與諸朋友去野餐;此刻我們安坐于草坪上,輕松愉快、無憂無慮、心滿意足,但突然我們卻被毒蛇咬了。此即爲變苦。行苦是指遍布輪回各個角落並永遠潛藏其中的苦。甚至諸如無色界天等高層天界的天人,可以住于很深的叁摩地,但仍無法離苦。當他們住于禅定的引業[3]窮盡後,他們還會再次墮入叁惡道,因爲他們並沒有根除自己的內叁毒。

  

  爲從此叁有的苦海中解脫,我們應該尋求依止怎樣的皈依處呢?諸如山神、星曜、風神、水神或其他大力鬼神等,自己尚未從輪回中解脫,不能給我們永久廣大的庇護,它們只會讓我們失望,因此這些凡庸的對境不堪爲我們的皈依處。唯一最勝無欺皈依處,即是遠離了貪嗔、冤親平等、對一切衆生都具足大悲的佛、法、僧叁寶。

  

  佛陀顯化爲叁身與五智,圓滿具足一切斷、證功德;法即是佛陀所宣演的法門,開顯我等滅苦之正道;僧即是具足教、證功德的修行團體。

  

  最密的層面上,上師總集叁寶于一體:上師的身爲僧衆,語爲妙法,意爲佛陀。上師就象如意寶,總集了一切皈依處,他的究竟自性超越了庸凡之意。憶念上師即是憶念一切諸佛。因此,全身心地依止上師,這本身就具足了皈依的全部意義和要旨。

  

  隨後,邁向正覺之主要道即是發菩提心。到現在爲止,我們尚分別敵友,憎惡怨敵珍愛親友;但如今我們應觀想所有衆生都平等無別地是我們此生對自己具大恩德的父母。若我們靜下心來思維我們的父母對自己有多麼恩重如山──他們是怎樣哺育撫養我們長大,把他們所有的心血都奉獻于我們的利益和安樂──那我們自然而然的唯一反應和願望將會是想方設法報答他們。

  

  所有衆生都希求安樂並不欲受苦,但由于他們並不知道正確的方法途徑,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給自己造下更多更大的苦因。所想和所作完全背道而馳。爲了讓一切如母有情從痛苦中解脫並引導他們趨向正覺,我們不僅應在心中對他們生起強烈的大悲心,更應付諸行動,努力行持六波羅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並以般若波羅密證悟“無我”。

  

  [1]八閑暇:沒有生于八種無暇處,即地獄、餓鬼、傍生、邊地、長壽天、邪見、佛不出世以及喑啞。

  

  [2]十圓滿:包括五種自圓滿,即所依圓滿、環境圓滿、根德圓滿、意樂圓滿、信心圓滿;以及五種他圓滿,即如來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自入聖教、師已攝受。

  

  [3]引業:引發總報,能令生于某處某趣之業。

  

  上師瑜伽

  

  在所有的修法中,最堪能疾速加持圓滿我等目標和祈願者,厥爲上師瑜伽[1]。上師瑜伽其意思是與上師的自性相應,它是所有前行、正行的精髓和基礎;它是最究竟的法門,但任何人,不論其是上等、中等還是下等根器,都可以修持此法並獲得成就。在遣除障礙、修持得到長進和獲得加持方面,沒有比上師瑜伽更殊勝的修法了。正是籍由從修持上師瑜伽得到的加持,我們才能在正行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乃至大圓滿的修習上有所進展。

  

  上師瑜伽是佛陀所傳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諸佛都(將)是通過依止真正的上師才證得佛果的。依止具德上師是真正的佛子行。根據密咒乘,上師瑜伽是修法中的心髓,各宗各派都視其爲所有修法的核心而珍愛之。例如在噶舉傳承,一個正行修法被稱作“在道上保任對上師的信心”,其竅訣中最強調的是強烈的信心。薩迦傳承和甯瑪傳承亦複如是。

  

  成就上師的叁身有很多種修法,不同的修法分別側重上師外、內、密與極密層面[2]。可以這麼說,上師瑜伽是(其中)最易于修持但卻是最爲甚深的。這裏我們將依照大圓滿龍欽甯提能顯遍智妙道前行來作闡述。此前行共分六部分:厭離輪回的轉心四法、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忏悔業障、供曼紮以及最後的上師瑜伽。記住所有的法門,無論前行還是正行,都必須用上師瑜伽──與上師的自性相應的定解來修習,這非常重要。

  

  在上師瑜伽中,我們從內心深處生起極大的信心和感情,來向自己的上師呼喚和祈請。這裏,上師顯現爲蓮花生大士(咕噜仁波切)的身相;蓮師曾發下神聖的誓願,于此五濁惡世,若對他生起虔誠和信心,那他的加持會比其他佛陀來得更疾速。用蓮師自己的話來說:“何人成就我,即成就一切諸佛;何人見到我,即見到一切諸佛。”

  

  這就是蓮師的宏願──永遠真實無欺的誓言。因爲雖然蓮花生大士的大悲對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但對此末法時代的衆生而言,他的大悲加持卻尤其迅速有力。思維我們自己的根本上師,我們會看到他的功德與諸佛齊等,而他的恩德則甚至超過了諸佛,因爲他在我們需要他的此時降臨于世。舉例來說,有一群人,大家都同樣富裕;但其中最慈悲的是用自己的財富來幫助那些最急需幫助的貧苦大衆的那個人。上師的慈悲亦複如是。

  

  修習上師瑜伽時,我們觀自己的根本上師與蓮師無二無別,這樣我們得到的加持會具力並且迅速。當具證上師的智慧慈悲與弟子的信心精進因緣會聚時,就如同太陽光突然透過凸透鏡聚焦于幹草上,讓它立刻就燃燒成熊熊大火。同樣地,我們得到的加持與我們的信心強弱直接相關聯。

  

  上師瑜伽實修法分叁大部分:首先是明觀皈依境,其次是向上師熱切地作祈請,最後是領受四灌頂。

  

  

  [1]上師瑜伽:梵文爲“咕噜約嘎(瑜伽)”,藏文爲“喇美納覺”。

  

  [2]例如在《龍欽甯提》自宗,外修法即是此《上師瑜伽》,內修法是《持明總集》,密修法是蓮師顯現觀音相的《苦自解脫》,極密修法是《上師明點印》,它專注于心輪住著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的龍欽巴尊者。

  

  明觀皈依境

  

  在佛經裏我們會拜讀到,在他們證悟圓滿正覺的前夕,諸如阿彌陀佛等菩薩們向一切諸佛作甚深的祈請和廣大的供養。他們祈禱他們可以化現自己的佛刹並于此佛刹中化身(無量無邊),以此來盡最大可能地饒益一切有情。

  

  然而金剛乘對佛刹的理解和觀點則更深入。金剛乘的根本在于“清淨見”,即觀一切諸法徹底清淨無染。爲了達到這個清淨見,我們不把自己現在的處所視作平庸之地;我們應觀其爲清淨佛刹。當我們念誦儀軌中明觀福田的文句時,我們把當下的處所觀爲蓮花生大士的淨土桑東巴瑞(意爲銅色吉祥山),其中萬物皆十分圓滿。黃金爲地,如意寶樹成行,天降甘露妙雨。一切有情都是勇士和空行;(化現)諸鳥亦出雅音演暢妙法;自然界的風聲、水聲、火聲等皆和諧成金剛上師(蓮師)咒;諸念皆是智慧和大樂之顯現。所以此處的清淨觀比經部所述更爲廣大周遍。

  

  于此自顯佛刹之圓滿處所,我們把自己觀想爲與蓮師佛母益西措嘉無二無別的諸佛之母(諸佛之源)──金剛瑜伽母。其身紅色放光,一面二臂叁眼。右手持彎刀舉向虛空,左手托巴(顱蓋)盛滿鮮血[1]。左臂彎曲懷著卡張嘎(叁尖天杖),天杖頂端是金剛杵。以舞姿站立于蓮花座日輪上,左足下踏著一具…

《上師瑜伽系統傳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決心出離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