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如今我們沒有善根得以親見蓮師尊顔或親聞蓮師音聲,但我們有他的咒語──蓮師曾以他的智、悲、力加持此咒與他自己相等。此咒語並非由普通的音節組成,而具有堪能遣除一切障礙並賜予所有智慧功德的力量。
經典中說,沒有哪個咒語比金剛上師咒更具利益。此咒中十二個字即是怙主佛陀宣說的叁藏十二部佛經[1]的精髓。思維一下遍讀整個叁藏不可思議的功德,如果這十二字蓮師咒即是其精髓,那我們會開始感激它完全徹底的加持力。接著思維我們在無邊無際的輪回中漂泊流轉的因即是十二緣起[2],從無明開始直至反複不斷地受生。通過持誦此十二字蓮師咒,這十二緣起可以被淨化,讓我們最終得以從輪回中解脫。此金剛上師咒可以有很多種解釋,特別是可以用與九乘佛法相關的九個層次來解釋。這些闡釋可見于噶瑪林巴開啓的伏藏法、多珠欽·晉美丹貝尼瑪的著作以及其它經續論典。
嗡阿吽
此咒的前叁個字代表叁身,亦即所有諸佛的金剛身、語、意。『嗡』表示法身阿彌陀佛之自性;『啊』表示報身大悲怙主觀世音;『吽』表示化身蓮花生大士貝瑪桑巴哇。
班則
『班則』[3],藏文稱爲“多傑”,是指所有寶石中最堅硬最珍貴的金剛石。金剛石可以刻劃任何其它物質,而自身不爲彼等所刻劃。這象征了諸佛不變無二之智慧,它不受無明的影響或損害,但卻能切斷所有的妄想和障礙。它還表征著諸佛身、語、意的功德和事業堪能利益一切有情,而不爲各種魔力所礙。與金剛石一樣,班則(金剛)遠離了所有的垢染瑕疵。其堅不可摧的力量來自于證悟法身阿彌陀佛之自性。
咕噜
如前所述,『咕噜』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舉足輕重”或者“有份量”。猶如金子在諸金屬中最重最貴,咕噜(上師)在所有衆生中最舉足輕重最珍貴,因爲他具足了不可思議圓滿無垢的諸多功德。這裏的咕噜對應于具有和合七支[4]的報身觀世音。
貝瑪
『貝瑪』,在梵文中是“蓮花”的意思,是指來自五方佛裏面的蓮花部。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和事業部等五部分別以毗盧遮那佛、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和不空成就佛等爲代表。蓮花生大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而阿彌陀佛屬于蓮花部並總集諸佛之語。佛經中開示說僅僅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行者即可往生極樂世界(梵文“蘇喀哇底”),並永不會再墮叁惡道。同樣地,持誦蓮花生大士的名號將給我們帶來各種成就。
在許多經典中也有描述無與倫比的六字大明咒(瑪尼咒)能夠讓我們證悟菩薩地[5]。觀世音菩薩的瑪尼咒即是金剛上師咒的報身形式,還對應于大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的身量等同整個宇宙,雙手持平等印托著缽盂。據知,他的缽盂中有一朵二十五層重樓式的蓮花,這些層次對應于諸佛身、語、意、功德、事業等各種不同方面。例如,僅僅身就具有五個支分:身之身、身之語、身之意、身之功德與身之事業。如今釋迦牟尼佛所在的化身刹土位于毗盧遮那佛的心輪處,相應于意之意支分,此即是爲什麼于此刹土極爲珍貴的秘密真言金剛乘佛法會得以廣泛宣說和流傳。
斯德(悉地)
『斯德(悉地)』意爲“真實成就”。通過憶念祈請蓮花生大士的身、語、意、功德、事業,共同和殊勝悉地(成就)都將爲我們所有。共同悉地包括無有疾病、具足財勢等,殊勝悉地是指獲得蓮師本人那樣的圓滿正覺。
吽
持誦『吽』字是祈請上師蓮師降臨加持,賜予我們所有共同與殊勝悉地(成就)。
吾等上師蓮花生大士與其咒語無二無別。因此當我們持蓮師咒時即是在念誦蓮師名號,亦即猶如反複呼喚蓮師這位永遠不會舍棄我們的士夫。上師也不得不以大悲心觀照我們;因此當我們如是一心一意地祈禱時,蓮師會立刻降臨賜予加持,這是毫無疑問的。天降雨水會均勻地遍灑大地,但只有完好的種子才會發芽,而腐敗的種子則不會。同樣地,蓮師對一切衆生都大悲相向,無有偏袒,然而對于那些具有信心和虔誠者他的加持來的更疾速。
只有通過佛陀的加持我們才能得到成就。因此在念誦著蓮師名號直接作祈請時,一定要從心底深處發自肺腑地祈禱。這樣我們的信心會逐漸變得自然任運、源源不斷。記住若沒有信心則絕不會得到成就。例如在釋迦佛時代,有些人有緣親眼目睹佛陀的金顔、親耳聆聽佛陀的教言,但仍生不起信心[6]。有些外道導師甚至企圖用毒藥害死佛陀。類似地,當蓮花生大士到西藏時,邪惡的大臣們處心積慮地想殺死他。對于如此之輩,精神成就是絕無可能的。
這顯示了具有真實純粹的信心是多麼重要。並且作爲所依,我們觀想自己的處所是桑東巴瑞(銅色吉祥山),自己周圍的有情是諸勇士與空行,自己是益西措嘉,頭頂上方是衆眷屬圍繞的蓮花生大士。隨後我們念誦七支供和本修法中其它祈請文,虔誠地作祈禱,並生起定解:如此具足信心地祈請,必定會得到悉地(成就)!
[1]十二部:一切佛經分爲十二種類之名,即(1)修多羅(契經)、(2)祇夜(應頌、重頌)、(3)伽陀(諷頌、孤起頌)、(4)尼陀那(因緣)、(5)伊帝目多(本事)、(6)阇多伽(本生)、(7)阿浮達摩(未曾有)、(8)阿波陀那(譬喻)、(9)優婆提舍(論義)、(10)優陀那(無問自說)、(11)毗佛略(方廣)、(12)和伽羅(授記)。詳參佛學辭典。
[2]十二緣起:(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處、(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詳參佛學辭典。
[3]班則是已經藏化的梵文,梵文原文爲“伐迦 ”;“金剛”之意。
[4]根據頂果欽哲仁波切的開示,報身佛所具的和合七支如下:(1)寂靜和忿怒尊所化的蘊、界、處都並非粗大。他們是具有最勝功德的空性之身。因此,他們被稱爲具“無自性支”。(2)諸佛的心相續中完全充滿了不變無二樂空雙運之智。因此他們被稱爲具“和合支”。(3)他們的身、語、意恒時住于大樂一味。因此,他們被稱爲具“大樂支”。(4)在其界、處,無論主、從,男、女天尊,都沒有痛苦之名。他們具足輪涅所有善妙功德。因此,他們被稱爲具“受用圓滿支”。(5)他們大樂之智無有入定出定之別,不增不減,不變不斷。因此,他們被稱爲具“永住無滅支”。(6)自利分,他們成就如是功德,但由大悲他們恒時觀照愛護迷惑衆生。因此,他們被稱爲具“大悲遍滿支”。(7)他們調服衆生的佛行事業豎窮叁世,橫遍十方,無時不刻,沒有間斷。因此,他們被稱爲具“利生無間支”。
[5]
菩薩地:指大乘佛法中的五道十地中的“十地”,諸經論中十地的名稱和描述不止一種。詳參佛學辭典。
[6]
請參閱《普賢上師言教》中的善星比丘公案。
傳承祈請文
大圓滿法有叁種傳承方式[1]:密意傳、表示傳和耳傳。
第一種密意傳承無需象征或言詞,因爲上師及其眷屬自性本來即是一體。從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至金剛薩埵,再從金剛薩埵至嘎饒多傑(極喜金剛)的傳承[2]即是此種方式。
從嘎饒多傑(極喜金剛)而下,此傳承經過了蔣華西甯(妙吉祥友)、熙日森哈(吉祥獅子)、嘉納蘇紮(智經)和毗瑪拉米紮(無垢友)等祖師。雖然這些大師們示現爲人身,但他們在授予或接受傳承時並無需假借言詞,因爲他們都是圓滿證悟的聖者。傳承僅是用一些“表示”──手印或者象征性的音聲來傳遞。當上師以此種方式授予傳承時,弟子立刻了悟其義並圓滿證悟大圓滿心部、界部和竅訣部叁部法門。
耳傳是從蓮花生大士開始,由一位補特迦羅[3]傳給另一位補特迦羅。蓮師的傳承弟子包括:王臣二十五尊、耶爾巴八十成就者、協紮五十五證士,等等。蓮師的叁位上首弟子是法王赤松德贊、貝若紮那和佛母益西措嘉。此傳承然後傳至遍智龍欽饒绛(即無垢光尊者),龍欽饒绛再傳給大持明晉美林巴(即智悲光尊者),晉美林巴把此甚深法寶藏傳給了諸位弟子。晉美林巴的四位上首弟子被成爲“四晉美(四無畏)”,這四位中最主要的兩位是多珠欽·晉美欽列沃瑟和觀音化身晉美嘉威紐固;另兩位是晉美果察和晉美俄嚓。晉美欽列沃瑟把此傳承授予多欽哲·益西多傑,而晉美嘉威紐固把此傳承授予蔣揚欽哲旺波;多欽哲和蔣揚欽哲旺波兩人都是晉美林巴的真實化身。這兩支傳承然後融彙于偉大的上師嘉瑟·賢彭他耶、華智仁波切和堪布貝瑪多傑;他們再依次傳給文波丹嘎、諾西隆多、阿宗竹巴、第叁世多珠欽·晉美丹貝尼瑪等諸多上師。這些傳承又複彙聚于蔣揚欽哲旺波的轉世化身蔣揚欽哲·秋吉羅珠[4]。
這就是本傳承未有中斷地從一位補特迦羅傳給另一位補特迦羅直至今日的法脈延續情況。雖然我們說是“補特迦羅”,其實這些傳承祖師都是登地菩薩以上的聖者。現在,爲了我們能夠從這些傳承上師得到加持,我們需要一心一意滿懷信心地向他們祈請。
大圓滿修法
對于不同根器的修行者,相應有諸多不同的實修法門。
下士以獲得此生暫時的安樂爲目標,僅致力于分別取舍那些應做、哪些應斷。
中士認識到此叁界輪回的自性即苦,並通過思維,他們會意識到作爲成佛所依的暇滿人身是多麼珍貴。他們會觀修無常,時刻不忘死亡隨時會來臨,以此策勵自己精進。其後他們會了知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痛苦或安樂之因這個道理。見到整個輪回中衆苦充滿,油然生起強烈的厭離心,並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希求自己從輪回中解脫。
然而僅有自己從這個苦海解脫的願望尚有不足;衆所周知,…
《上師瑜伽系統傳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