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瑜伽系統傳講▪P7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需要依靠一位堪能作爲皈依處的導師。諸導師中最殊勝者,乃是金剛阿阇黎──具足聖者所有征相的真正具德上師。一旦我們已經找到這樣的上師,我們需要如護自己的眼目一般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和上師之間的誓言。

  

  爲此,我們需要以智慧進行叁種抉擇。首先,我們應該通過了解學習其生平事迹和教法開示,以智慧觀察其是否具有功德,並確保所找到的是真正的具德上師。其次,當已經找到具德上師時,我們應該以智慧圓滿依止上師,一字不差地遵從上師言教。最後,我們應以智慧修習上師的意行,證悟上師所傳竅訣。如果我們在這叁方面具有智慧,那我們可以毫不費勁無有錯謬地在正道上前進。

  

  有叁種承侍令上師歡喜、讓上師滿願。上等承侍是通過修持獲證殊勝悉地(成就)──通過修、行證悟正見。中等是以身、語、意侍奉上師爲其服務。下等則爲上師的弘法利生、講經傳法供養財物。

  

  我們在皈依和發菩提心之後即進入了大乘法門。其後,爲了淨除阻礙正道之惡業和罪障,我們修習金剛薩埵忏罪法,爲了積累資糧成就順緣,我們作供曼紮。最後我們修持上師瑜伽法──喚醒和生起智慧最精髓的修法。

  

  任何一個修法背後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禅修而做出一些行爲舉動,或是爲了念誦很多遍祈禱文。每個修法都是種種不同的方便,都是爲了成功地達成我們的主要目標──修習和轉變自己的心相續。如雲:“轉變自己的心,汝即會得圓滿;諸樂來源于自淨其意。”

  

  因此要下定決心:“從現在起直至死亡,我要無時不刻都精進修持。”如果我們堪能如此而行,那我們也會成爲至尊彌拉日巴那樣,以成就圓滿正覺作爲最令上師歡喜的承侍。因爲上師應化世間的理由正是要給我們開顯妙道,所以圓滿上師所願的最佳方式是證悟他傳授的法門。但如晉美林巴所指出:“(停留在紙上的)理論猶如補丁,總有一天它會磨損而盡。”我們需要把教言融入自己的實踐,並使它們成爲自己內在本具的一部分,否則它們的作用真的很有限。

  

  最後,對于最上根器的行者,則有生起次第(瑪哈瑜伽)、圓滿次第(阿努瑜伽)和諸道中最勝之大圓滿(阿底瑜伽)等深道法門。

  

  

  瑪哈瑜伽

  

  遇到了大寶上師、爲師所攝受、並從其求得甚深竅訣已,我們當把這些竅訣加以實修。實修時我們需要將外顯諸法之不淨相轉變爲無量清淨觀。

  

  爲了修習內密續部,我們必須了知一切諸法本來清淨。相應地,外在的五大不應觀爲平庸,而應觀爲五方佛母;身內的五蘊也不應觀爲平庸,而應觀爲五方佛。同樣地,八識及其對境八塵應觀爲八大菩薩父母。通過這種淨觀,我們不僅能見到諸法清淨,而且我們會觀“輪涅大平等”。我們不會再把輪回視作應當舍棄,把涅槃視作應當證得;它們應被視作並理解爲“大清淨大平等之雙運”。然而如是觀法並非是造作出什麼新事物;它從最開始就是如此(本來清淨)。

  

  生起次第或瑪哈瑜伽的精髓是認識到諸顯即本尊、諸聲即咒音以及諸念即法身。通過如此最深道,我們可以證得佛陀的身、語、意所有功德。我們說“證得”,是因爲這些都只是諸法本初自性的顯現,而現在則被開顯了而已。

  

  阿努瑜伽

  

  圓滿次第或阿努瑜伽的實修,主要是基于六瑜伽:拙火──道之根本;幻身──道之基礎;夢修──道上進步的度量;明光──道之精髓;中有──道之延續;和頗哇(遷識)──讓我們堪能完成余道。

  

  

  阿底瑜伽

  

  修持大圓滿或阿底瑜伽是爲了證悟如來藏或佛性──從最開始即本自具足的我們的真如自性。在這裏,專注于包含了分別尋伺的有造作的修法是不夠的。爲了體認我們的真如自性,此修法應徹底超越造作。修大圓滿的目的是爲了證悟空性與光明,也就是超越所有分別念的智慧的自然顯現。它是真實證悟法爾如是的勝義自性──究竟佛果。

  

  此刻,我們的本覺(藏文“瑞巴”,也譯作明智)與我們的心糾纏在一起,完全爲心識活動所遮蓋障覆。通過修習立斷所有執著的『徹卻』和頓超『脫噶』,我們可以揭去覆蓋在本覺上的面具讓其光明顯現照耀。

  

  爲此,我們需要修持“四種自然安住法”並由此獲得『徹卻』修法的完全穩固。其後是“『脫噶』四相”,即光線、光環、本尊和佛刹的自然生起。如是諸相會自然而然從心輪至雙目之間中脈裏面生起,其過程是有次第的,猶如農曆初一至十五的月亮逐漸增上圓滿,如是諸相也是逐步從簡單的光點(明點)增上至報身佛刹的大界莊嚴。至此,界與智的顯現已至究竟。

  

  這些覺受與從前經曆的識或(分別)念沒有關系,它們是智慧的真實顯現或光明。此後,猶如農曆十五至叁十的月亮逐漸減少隱沒,所有這些覺受與諸相會逐步滅盡或消融于法性中。此時,分別能所的迷惑心會消失,超越分別思維的根本智會增上。最終將證得具有六種殊勝解脫功德[5]的原始普賢王如來之圓滿正覺。

  

  此是堪能即生成佛的上根者所修之道。對于中根者,則有如何于“中有”證得解脫的竅訣。我們所說的“巴多(“中有”的藏文)”,其實有四種“有”:從懷孕受生直至死亡的“生有”、命終的“死有”、法性中有與受生中有[6]。

  

  從受生到死亡之間的“生有”即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爲了摧毀此“生有”中所有迷惑不淨觀或者迷惑分別念,最究竟的修法即是大圓滿阿底瑜伽,而其中有如前所述『徹卻』和『脫噶』兩種正行之道。此修法究竟的果位是有粗大的五蘊所組成的凡庸色身消融于“大遷轉虹身”或“金剛身”,亦即肉身徹底消融無余。

  

  但即便我們無法于一生中獲得此究竟成就,在命終時仍有可能獲證正覺。如果臨命終時,我們的上師或親近的金剛兄弟姐妹就在身邊,他(或她)可以提醒我們直指心性的竅訣。如果我們能夠憶念起我們修行時的覺受並安住于此心性中,我們會獲得證悟。如此我們則可能不曆中有而直接往生淨土。若此時沒能證悟,則法性中有會現前。此刻,法身的基光明會顯現。如果我們能夠把基光明(或稱“母光明”)與我們在生前修行中體認出的“子光明”相融合,則我們會于法界中解脫。

  

  如果我們于此刻尚未得解脫,則無量無數的化身形相,伴隨著聲響、光團與光線,將會現前。因爲這些化身與境相,我們會經曆遭受巨大的恐懼驚駭,但如果我們是很好的修行者,我們會了知恐懼驚駭毫無意義。我們會知道無論現前什麼寂靜或忿怒本尊,他們都不外乎我們自心的投射顯現。于此契入則能確保于報身佛刹中解脫。

  

  但如果尚未得到成就,則受生中有會隨之而來。此時若我們依正確之道而修,我們能夠往生化身佛刹而解脫。

  

  本體上,普賢王如來的本初自性猶如證悟之基或證悟之“母”。由上師給我們直指的自性就猶如證悟之“子”。當“母子”相會時,我們會獲得圓滿證悟並攻占正覺之堡壘。

  

  乃至無法于此生或于中有解脫的下根衆生,可以在化身佛刹得到成就。

  

  總之,通過實修『徹卻』和『脫噶』道,我們可以于此生即獲得原始法身普賢王如來的究竟證悟。此爲最佳的情形。否則,我們可以在“死有”、“法性中有”與“受生中有”等其它叁種“有(巴多)”中解脫。即便這些都沒有達成,我們仍可通過大圓滿法門的功德或加持免于諸苦。任何與大圓滿法結緣者可以:見到法要或上師則得見解脫;聽聞上師或法要則得聞解脫;佩戴珍貴的咒語或大圓滿經函則爲觸解脫;或者嘗解脫,如此等等。其結果是我們可以往生毗盧遮那佛、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或不空成就佛等五位化身佛的刹土,並最終往生中央佛刹“火焰山屍林”[7]。

  

  

  

  [1]

  叁種傳承: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和補特迦羅耳傳。

  

  [2]

  諸叁傳承上師的傳記請參閱珠古東珠著《大圓滿龍欽甯提傳承祖師傳》。

  

  [3]

  補特迦羅:梵文,數取趣之義,也譯作人、有情。詳參佛學辭典。

  

  [4]

  怙主金剛持蔣揚欽哲·秋吉羅珠(1893-1959)是蔣揚欽哲旺波的事業化身,以及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的根本上師。

  

  [5]普賢王如來的解脫具六種殊勝功德:(1)此解脫是自己本覺(明智)自身的顯現,沒有執著此顯現爲外相之迷惑不淨觀。(2)此解脫超越了“原始基”與“原始基所顯”;否則可能會落入“諸相乃生起于原始基”這類迷惑。(3)若我們契入遠離一切障礙的俱生智,于彼當下自然住于智界的所有功德皆任運顯現。我們證悟道積累于阿賴耶識上與諸業力習氣相關的障礙從最開始即本自清淨。猶如耀日從雲翳中升起,我們徹底超越了輪回之基。(4)于彼當下,(般若)智慧成熟爲究竟自性身;我們攻克了本來清淨之堡壘,並不變永恒地安住其中。(5)並非依靠本覺自身以外的外緣,而是無緣證悟我們自己的本覺。是本覺通過自己的力量體認自己的本性而證得佛果。(6)解脫之基住于原始自性的相續中,而不爲無明迷惑之因所染。

  

  [6]

  請參閱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書》。

  

  

  [7]中央佛刹“火焰山屍林”是忿怒本尊壇城中的中央佛刹。根據甯瑪傳承的內密續部,往生此佛刹對應于究竟成佛。

  

  領受四灌頂

  

  

  以金剛乘之方便,行者以觀想光芒的方式接受上師的加持,此即是灌頂[1]。稱其爲灌頂是因爲當接受了某種灌頂後,我們就獲得授權修習此特定法門,直至證得其相應成就。我們中大多數人以及從具德上師得到過灌頂(根灌頂),但爲了讓灌頂的加持力持續不斷並延續其力量,我們需要通過修持上師瑜伽法由我們自己不斷反複地領受四灌頂(道灌頂)。事實上這是上師瑜伽修法中最精髓…

《上師瑜伽系統傳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決心出離輪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