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第十二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情說的非常明了,這會兒又反過頭來給大家講四相要空、法相要空。因爲須菩提他們聽完前面那麼多話之後,已經明了了,但是又有糊塗的時候,釋迦佛就用棒子打,打後他們明白了,之後又把前面說過的話拿過來再問他們,看他們顛倒了沒有。

  同樣的話來問他們,看他們的境界是不是長了。這個時候須菩提真的明白了。因爲只有自性當中清淨無爲的時候,四相才不會生起來,煩惱才不會生起來。如果自性當中還有煩惱,四相就會出來。四相出來,就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了。這是從凡夫地講四見。

  從自性的角度講這四見,又是另一種解釋了:

  何爲我見?如來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或者說自性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是爲真我見。因爲我們要真的看到了所有的衆生都有佛性的時候,這是真我見,就是真正的我見到了他們真的是有佛性,真的都跟如來是原本無二的,這個叫我見。

  何爲人見?我們自性當中承認一切衆生都有無漏的種智,就是都有無漏的智慧,都能明白煩惱這個東西是假的。既然知道是假的,就會把它漏光,比如煩惱在桶裏,把桶底一抽掉,全都漏下去了,桶也就空了。空的時候,就表明我們的自性清淨無爲了。你承認一切衆生都有無漏智慧的時候,你的自性就圓滿具足。我們見到了一切衆生都有一顆圓滿具足的、無礙的無漏智慧,這叫人見。

  佛家講五眼六神通,第六通不好通,叫無漏通。外道法不承認無漏通,證到五通就完事了,說五通是最高的,這個最高能達到梵天,也就是叁十叁層天,中國所說的玉皇大帝的那個天,佛家講那是忉利天。

  何爲衆生見?一切衆生原本就是清淨無爲,無有煩惱,無有妄想,本來就像太陽似的挂在那兒光明閃閃,照耀一切世界,沒有障礙,沒有煩惱。如果你真的是明白了這一點,知道了這一點,是爲衆生見。

  何爲壽者見?一切衆生的自性光芒(性光、能量團),原本就像《心經》裏說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既然不生不滅,那肯定就沒有壽命限製了,叫壽者見。

  佛家講老無死盡。色身好比衣服一樣,舊了再換一件,靈魂是老無死盡的。說明我們的自性光芒那個能量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就爲壽者。所以說我們的壽命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爲無量壽。只不過我們現在的煩惱擋住了光明智慧,有生有滅了,有生有滅的是我們心外的那個衣服,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生老病死,轉世投胎再生老病死,不斷地輪回在叁界內,所以說有生有滅了。

  我們真正悟到了自己那個能量團是光明無量的,是不生不滅的,是不增不減的,我們的壽命就是老無死盡了,就是無量壽了。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啊,如果真的發無上心的人,應該對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比如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我們是如是知了,也是如是見了,也是如是信解了。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就是一切法當中的一個法。

  “如是”就是真實的去信、去知、去看,用本來的心去信去知去看。

  如是知,就是發菩提心去修行的修行人,應該看見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這叫如是知。

  如是見,應見到一切衆生都有無漏的種智,這叫如是見。見到一切都是原本具足,一切都是現成的。

  如是信,應該相信我們所有的衆生自性當中,本來就清淨的沒有煩惱的,這叫如是信。

  如是解,我們應該相信一切衆生自性光明智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是老無死盡的,是無量壽的,這叫如是解。

  須菩提啊,既然心達到了無上的正等正覺,那麼對一切的法都不會挂礙了。信法知法見法,又不住一切相,內外澄明。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啊,我所說的法相,都是不真實的,不應該去執著,更不應生起來法相。一旦生起來法相,說明你還有能所心,心行沒有處滅,還有分別妄想的念頭。

  雖然每個人本性具足一切智慧,不生不滅,但你現在執著外相的法相的時候,自己就有了障礙,本性而顯露不出來了,我們給它起個假名叫法相,但法相對本來是不存在的,只能說是名法相。如果你一念清淨,叁身四智顯現的時候,那不叫法相,因爲本來就是這樣的,還給它起個什麼名字啊,都是爲了表述的方便。名字是人爲了便于區分你我他、天和地,給它加上這麼一個名詞,叫法相、法身,也都是爲了表達的方便而建立的萬法,對于自性來講,一旦照破,這些都會被消融,都是過河的筏子,並不是心體。

  如果內心不清淨,就會執著于假立的名字,比如法身、報身、化身。想求得到法身,執著法身的樣子,別人看到了佛呀,爲什麼我就看不到哪,這就是執著于法相了。法相是虛幻的,當把它當成一個實有,就會成爲法相,成爲自己前進的障礙。

  如果執著法相,以前所修的成果都會化爲烏有了。我從十五六歲就開始修行,在叁十一歲之後才開始真正用心精進修行。在叁十一歲以前,完全就像《金剛經》裏所說的執著于相、執著于法。剛修行的時候,比如說師父傳了一個咒語,沒去執著。爲什麼沒去執著?因爲師父沒告訴這個法幹什麼用呀,只是說讓自己去修,也不要問,自己也沒有求什麼的心。

  那時候心是清淨的,無所求,只管修,修的非常快,幾個月之後修好了。師父一檢查行,把這個法的用途告訴我了。我心中就開始琢磨了,小算盤就開始算上了,過兩天一試法力沒有了,因爲執著心把清淨的法心給障道了。就去問師父法力怎麼沒有了?師父說:你這兩天幹什麼了?我說什麼也沒幹,就天天想這個法能幹點什麼用。他說:原來你是這麼想的,怪不得,怪不得。

  師父也沒有講爲什麼?在雞足山修行的時候明白了,原來執著于法的時候,後天的思維像一朵烏雲一樣把自己原本清淨的法心給障住了包住了。法心的力量發不出光來,放射不出來智慧,力量就會弱。

  大家修法,千萬不能執著法要幹什麼用。你一旦執著法幹什麼用的時候,這個法就沒有威力了。你不執著它的時候,是一種無爲心去修,無爲心去使用,這個法就有威力。

  如果大家執著法能賺錢,OK,它賺不來錢,可能還會給你帶來災難。因爲宇宙規律就是這樣,你執著它的時候,帶不來運氣,只能帶來背運,反而不相信佛法了。所以說我今天把這個講給你們聽,這是真實不虛的過程。

  很多修行人都會執著法修完之後有沒有用處,一旦你執著法有沒有用處的時候,這個法就沒有威力了。帶來的是小妖小鬼來折磨你。最後你就不相信佛法了,或者不相信真正的大法,說那都是騙人的,都是假的。爲什麼有些人一用就好使哪,你不考慮自己的心態,只考慮自己使用的沒有效果,這就是大多數修行人的心態。

  今天我把這個心態講給你們聽,你們一定要記牢,一旦執著這個法的時候,你這個法沒有威力了。因爲我曾經實驗過的,所以說我知道這個情況。

  大家修行一定不要去執著法好不好使,只管清淨無爲的去修,將來是清淨無爲的用,這個就叫得法。

  你心清淨無爲的時候,就沒有法相的概念了,不會執著于法成與不成。你不是清淨心的時候,只能說給它起個名字法相、法身。真正的法身是無邊無際的,是無形無相的,大象無形,哪來的法相?用語言是無法說的。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應化非真。所有的報身和化身都不是真正的身,所以叫應化非真,或者說妄心妄念幻化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事情,叫應化非真。

  講到這兒的時候,釋迦佛把前言後語全都聯系起來了,他怕聽法的徒弟們,還有後來的衆生們,聽了前面忘了後面,聽了後面忘了前面,所以說到最後叁十二品的時候,他前後都貫穿起來了。經文都具有貫穿義。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這句話又拿無量劫的世界七寶來布施作比喻,也是進一步來勘驗弟子的心性。

  如果有人用這麼多的七寶去布施,和一個發菩提心的人能持誦此經乃至四句偈等,並爲人家去演說,這兩者之間的福德哪個大呀?還是持經功德修行並爲人演說的功德大。

  你發無上心去修行,如法去受持讀誦,再給人家去講說宇宙真理的時候,這個福德是用七寶布施的功德不可比擬的。因爲一旦自性打開了的時候,你的寶藏是無窮盡的。七寶的寶藏是有生滅的,有限量有盡頭的。悟經悟道修道守道成道的功德,七寶永遠是比不上。

  釋迦佛最後提醒他們,你們要記住,用再多的七寶去布施,都不如去發清淨無爲的菩提心去修行、去給人講演的功德大。

  從這一點大家就應該明白,你得了一本經書,自己看過之後去轉送給別人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得到功德。這個功德是陰德。雖然是轉送給別人這麼一個小小的行動,但是陰德卻非常大。也許接你經書的人因此而開悟,他能度很多人啊。何況自己還受持,受持就是每天如法的去讀誦這部經。爲人演說的福德更不能比喻了。比如你說一句半句,有可能這個人一下子聽明白自性打開了,你度了這個人,而這個人又能度多少人哪,也許是千千萬萬。

  由此而知,我們發菩提心,悟道的心,修道的心,能給別人講演的心,福德是最大的,是無量的。阿僧祗劫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布施的福德,都是有生有滅的。

  【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

《金剛經講解 第十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