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清淨心就是無爲。不去執著法相、人我是非的時候,就叫無爲。
如果你爲了執著而去執著,那連有爲也不是了。所以說有爲和無爲區別就在心態上。心總是時時清淨、平穩,你去接人待物不落後有的時候,就叫無爲心,就叫無爲身,並不是說你真的是離開這個世界就叫無爲了,修宇宙的那個法就叫無爲法了,不對的!那個只能從理上無爲法和有爲法區別在哪兒。這兩天從頭到尾都給你們講了,就是心態。
你的心清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會有牽挂。有牽挂的心,就是有執著的心。有執著的心就會有煩惱、有妄想,有煩惱妄想就叫有爲。無妄想無煩惱,達到清淨無爲的心的時候,就叫無爲法。
無爲而無不爲,就是指這個心達到了清淨無爲的時候,你一切事情都可以做,但不要執著。執著就會有煩惱。
無爲和有爲就是在心態上,並不是說你真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人就叫無爲了,那都是錯誤的理解。很多人把錯誤的理解就搬上了桌臺,給人家說呀講呀,講到最後都是假的嘛,這個就叫非說,不是真正的說。
真正的說就是指的每個人的心,每個人的自性,達到清淨無爲的時候,雖然你還是在有爲的人道上,但你做的人道上的一切接人待物,都了無痕迹,就像水過無痕一樣,也就是說你不去牽挂他,不去執著他。
你執著這個事情那就糟糕了,那將來的果報就麻煩了,這個果就是惡的,因爲有妄想有煩惱。無妄想無煩惱,達到清淨無爲的時候,你的自性也就達到了無爲法。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這是個多麼自在的無爲啊。天當被地當床,一切任自性逍遙。這都是指的心態。心態真正的沒有束縛了,我說的這個沒有束縛,不是隨便讓你去殺人啊,放火啊,搶劫啊,不是叫你不遵守人間的法律。自性無爲就是不被任何一個東西捆住鎖住,自性中已經明了了,自然會活得比較舒服。
比如說你幫助一個人的時候,並不是想得到他的回報,只是真心想幫助這個人脫離困境,你有這種心態的時候,就開始種善念種福德。這種心態就比較輕松自在,做了,過而不留。所以說有爲和無爲就是在心態上。
4、怎樣才能做到禅淨雙修?
答:禅需要自悟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性達到了在一切處解脫的時候,也就得了禅。禅就是宇宙自然而然的東西,也是指禅宗自然而然的法。淨是淨土念阿彌陀佛的法門。它們的實質都是修菩提心,修清淨無爲的佛心,最後都要返歸于佛國,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的本來。外面西方的阿彌陀佛是誰?是名阿彌陀佛,就是大日如來。
禅淨雙修都是修的清淨心,自己那顆心真正能清淨下來了,也能明了一切了,什麼法都不需要了自然能往生,釋迦佛沒有說自己是什麼宗什麼派,他只是成立僧團而已。正因爲凡夫不明了,才需要什麼淨土法門、禅宗法門、密宗法門、天臺宗法門、律宗法門等等一切法門。
禅淨雙修,就是要觀察自己自性每天的變化,煩惱心上來了,要看到它是如何上來的,又看到它是如何消失的。如果你隨著煩惱心而去煩惱,那你就是凡夫。如果你的心隨著煩惱,而能觀察煩惱是怎麼來的,然後找一種方法讓它消失,你就不是迷人了。
禅淨雙修、禅密雙修、淨密雙修都沒有差別,都是觀察自己那顆心。
6、以戒爲師的問題?
答:剛開始的時候,釋迦佛只定了一條不殺生。因爲釋迦佛的法力大,很多外道、強盜也來向佛學習,但他們的習性非常大,犯了很多錯誤,所以說後來才定了一些戒律。
釋迦佛定的戒律,主要是保護修行人的一種方法。能守住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四百九十八戒,都是爲了守住自己的清淨心。比如說喝酒,如果釋迦佛沒定這個戒律,你隨便去喝酒,喝到自己胡話連篇的時候,就不清淨了,給自己帶來了煩惱,也給朋友帶來了煩惱。
釋迦佛看到一些現象,然後製定了相應的戒律。戒律就跟人間的法律一樣,你不去殺人放火搶劫,公安局就不會來找你,心中自然感到清淨踏實。如果天天來找你,就會感到煩惱懼怕呀。
能守住戒律,自然就會清淨,身體清淨,心裏也清淨。戒就是一個花藥欄,你跳出這個框框,身心就會不清淨。很多人守不住戒律,還是因爲自性是迷的。如果是一個上根人,是不需要戒律的,因爲他自性就知道如何做,是不戒而戒,是自然而然做到的。
7、《天堂遊記》《地獄遊記》可以作爲修行的指南嗎?
答:寬淨寫的遊記,是他自己的後天思維加先天思維寫的,也就是從他第七識裏整合出來的一些東西,不說它全真,也不說它全假,就是真假參半的東西,因爲他本身就是學佛的人,裏面說了一些佛理,但從中就能看出有後天思維參與了。
《天堂遊記》《地獄遊記》是因他的境界來顯現出來的,只適合寬淨自己,不一定適合別人。如果你照著這個東西去練去修,那你就是相應寬淨了,寬淨說的是人的東西。
你要按照釋迦佛的話來修,你是相應宇宙,因爲釋迦佛說的都是宇宙的東西。沒有釋迦佛自己的東西。釋迦佛講的都是宇宙法,沒有釋迦佛自己的東西。你喜歡老子的書,你也是相應宇宙的東西,並沒有相應老子自己的東西。
《金剛經講解 第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