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那就叫情生高下了。这个情是因为你家里有钱,我生了情,生了一个什么情呢?假慈悲情,这叫人情。人情有时候是会耽误事的。
从自性上说是法平等,这个法是指的心性,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圆满具足的,都是具有如来智慧的,都是圆满无碍的,都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我们给它起个假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能说现在我们在凡夫地,还有些区别,在果位果地上是平等不二的,没有高和低的。释迦佛和大日如来,谁也不高,因为他俩是一个人。我和释迦佛也是一个人。从名相上讲,他叫释迦佛,我叫法界。从自性上来说,我和释迦佛就是一个人,他是我,我是他。因为心心相应,即为佛祖,法法相通,即为圣人。所以说从自性上讲,我们都是圆满无碍,平等无有高下。
只有你的心真正的清净无为了,法相我相全没有的时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体现出来了。这是自性的东西,不是表面的东西。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们真的内心当中自性当中,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时候,那你修一切善法,都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的修一切善法,不是意识形态分别的善法,是没有四相法相后,自己的心性自然体现的都是善法,这个善不是爱憎分别的善,是清净的善,当自己的心清净了,所流露出来的都是善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从修行的次第上讲,这个一切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比如佛道儒传统文化、冥想、气功、奥修的理论、释迦佛和老子讲的经典等等都是善法。如果我们离开四相去修行所有善法的时候,都能证到清净的菩提心。只要你真正自性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的时候,一念清净的时候,你修人间的一切善法,最终都能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并不是说你真的成佛了,是你能证得清净的菩提心了,释迦佛并没有说修一切善法,就能得佛的果位,那还有一定的区别。释迦佛修了那么多善法,他没有得到佛的果位。大家看过释迦佛传的都能知道,他从小就开始学五明,然后出宫之后又跟人家学了六年的瑜珈,这都属于善法,但他没有证到佛的果位,
他在菩提树下入定观察之后证得了佛果。这一句话表明,修行善法不是你最终的目的,修这一切善法只能表明你离佛果近了,但肯定的一点,你修的这一切善法,都能让你得到智慧,都能让你得到清净的菩提心,释迦佛这一段说的是这个。
密意也就是说你的自性,不要去染著一切世间法,不要有法相,不要有非法相。如果你去染著去执著,心有住,那你还是世间的凡夫。你用无执著心去修一切善法的时候,你才可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佛讲的经,你一定要从几方面去理解去看,第一是从文字表面上先去理解,然后从密意上去理解,然后从自性上从自身上去理解,这个时候你就能知道释迦佛到底说的是什么。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这里佛又进一步的说明,真正行善的人,并没有行善的心态,没有行善的概念,都是原本自性的流露,所以说善法,是心,是无形无相的,是如来本性,是虚空,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给它一个假名叫善法而已。这里依然是指的心态,不要有任何污染的心态、住相的心态。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福智无比。福德和智慧无比。如果真正修到福慧具足的时候,是无法用凡间有为的东西来比喻的。不管你布施的七宝像须弥山,还是恒河里的沙子那么多,这样的福德非常大,但还是有为的。
真正把自性修的清净无为的时候,你的福智是无法用人间语言来打比喻了。因为自性福慧已经具足圆满,也就如同虚空。既然如同虚空了,人间的那些比喻就太渺小了,肯定是太渺小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果有三千大千世界当中,所有的诸须弥山王的七宝都聚集在一起。真正的还是比喻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自性贪嗔痴各占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须弥山王,须弥山王好比魔头支配你的后天思维,犯错误了冲动了,这都是我们的妄想烦恼。这个魔王就是相对于我们的清净心来说的,因为他是烦恼之王,也可以说须弥山王。
在佛教里,用须弥山来比喻事情非常大,或者是非常高的。每一个须弥山王的七宝多得就像三千大千世界那样,何况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须弥山王,他们把这七宝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去布施。
如果有一个人受持这部《金刚经》,不管是一句,还是四句偈,或者读诵、或者给人家演说,他和诸须弥山王的布施来比较,诸须弥山王的那个才能相当于人家百分之一还没到,就是说百分之零点几的功劳。须弥山王用所有的七宝来布施,还不如这个人明白这个偈,天天念诵这个经文的功德大。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那七宝只是相当于人家的百分之一还不到,百千万亿分都不能来比喻,它俩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
虽然人家读了这部经,没有用财宝去布施,但用经典给人家去解说,给人家去讲解宇宙真实的道理的时候,他们两个的智慧与福德是不能比的。
从自性上来讲,就是说你已经证得了清净心,也就是菩提心。你在给人家讲解的时候,你是用自己最清净的菩提心为人家说。自己受持、读诵、书写、都是在一种清净梵行下去做的。所以说你这个时候行善,都是不可以用七宝来比喻的。
大家要明白《金刚经》是做什么用的,说来说去都是说我们的自性一定要清净无为,一定要会区分有为和无为。自己修到福慧具足圆满的时候,才能福智无比。福智无比就是和宇宙一样,和虚空一样大,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
今天就讲到二十四品,《金刚经》前面能听明白的,后面就非常顺利了,因为后面就不怎么难了,十四品以前比较难,十四品以后基本上都不算难,因为难的东西我们已经领悟了,后面的东西就比较好吸收消化了。
好,我们一起来回向一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仅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嗡…啊…吽…
恭送十方诸佛如来!恭送一切诸佛如来!恭送一切天龙护法!
***********************************************************************************
附提问:
1、冥想有什么好处?
答:冥想可以让自己暂时的进入那种轻松愉快的境界当中,但这个境界是我们六根产生出来的一种境界,还是气功的一种初级状态,处于修行的初级层次,是对心理的一种调节,但达不到自性调节。
2、初学需要有人来引导吗?
答:刚开始修行的人需要有一个简单的船筏,但那只是一个桥梁,只是一个船筏。过了桥过了河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方法舍掉。因为你每过一道河的时候,都要舍掉一个船筏,这样你才可以进步。不放,就是包袱。比如冥想、催眠、瑜珈功法都是个简单船筏。用这简单的船筏过小河小沟可以的。如果过大江大河,这船筏根本就不好使了。所以说我们到每过一条江河的时候,都要坐相应的船,也就是说我们要运用相应的法来让自己进步。
刚开始不懂佛法不懂修行,用冥想这种简单的东西是比较好的。因为气功里最早就是用这种冥想来开发自己的天目。
我在每个地方讲经的时候,没用什么催眠,也没用什么音乐,也没有用诱导的声音,只是在讲解经典,比如说我给你们讲《金刚经》的时候,在场的很多人就会睡着鼾声如雷,他们自然就能看到佛,自然就能看到光明的东西。一讲完经,他马上睁开眼睛,但是讲的每个字都听的很清楚,只是眼皮困没有办法,就是睡着了。
宇宙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你会运用宇宙能量的时候,大家同样都能得到宇宙的加持。你不会运用宇宙的能量,你用凡夫的声音去调解别人的六根的时候,那只是最低层次的东西,就是气功。
我七八岁就开始学武功,十三四岁练气功,十五六岁时练道家的混元一气、少林的易筋经,练到二十岁的时候觉得气功就这么高了,心中就有一个东西告诉我,高不上去了,怎么也上不去了,自性当中就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转向去学别的。
后来开始学中国的道家的东西,道家的法术练了几年之后,觉得也不是最究竟的,因为还是有为法,后来才进入佛门,觉得佛说得这些道理是非常好的。
如果大家能把道法和佛法结合起来去修行,你进步会非常快的。
3、人道中如何求得无为?
答:人道中如何求得无为?比如说你每天吃饭睡觉,没有人去逼,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去做了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名无为。因为不用后天的思维执著自己,非得去吃饭,非得去睡觉。
从修法上,世间的东西一切都是有为的东西,你想离开了有为来修无为,也是不成的。大隐隐于市,是什么个道理呢?真正心愿大心量大就是在人道中去度化众生,并不是在深山里度化。深山里修行的人相对于凡夫,他能把心静下来,也是非常好的。
如果真的在人道上热闹的人生当中,能达到心静无为,那才叫无为。也就是说你在人道上吃穿住行、接人待物,都是一个平常心、不执著的心、无为的心、清净的心。这个时候你也就慢慢的向无为靠拢了。并不是说你真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就是无为了,那只是字面上理解的。
济公,他每天使用的都是无为法,因为他是清净…
《金刚经讲解 第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