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那就叫情生高下了。這個情是因爲你家裏有錢,我生了情,生了一個什麼情呢?假慈悲情,這叫人情。人情有時候是會耽誤事的。
從自性上說是法平等,這個法是指的心性,每一個人的心都是圓滿具足的,都是具有如來智慧的,都是圓滿無礙的,都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我們給它起個假名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只能說現在我們在凡夫地,還有些區別,在果位果地上是平等不二的,沒有高和低的。釋迦佛和大日如來,誰也不高,因爲他倆是一個人。我和釋迦佛也是一個人。從名相上講,他叫釋迦佛,我叫法界。從自性上來說,我和釋迦佛就是一個人,他是我,我是他。因爲心心相應,即爲佛祖,法法相通,即爲聖人。所以說從自性上講,我們都是圓滿無礙,平等無有高下。
只有你的心真正的清淨無爲了,法相我相全沒有的時候,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體現出來了。這是自性的東西,不是表面的東西。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我們真的內心當中自性當中,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的時候,那你修一切善法,都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裏的修一切善法,不是意識形態分別的善法,是沒有四相法相後,自己的心性自然體現的都是善法,這個善不是愛憎分別的善,是清淨的善,當自己的心清淨了,所流露出來的都是善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從修行的次第上講,這個一切善法包括有爲法和無爲法,比如佛道儒傳統文化、冥想、氣功、奧修的理論、釋迦佛和老子講的經典等等都是善法。如果我們離開四相去修行所有善法的時候,都能證到清淨的菩提心。只要你真正自性達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無法相的時候,一念清淨的時候,你修人間的一切善法,最終都能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並不是說你真的成佛了,是你能證得清淨的菩提心了,釋迦佛並沒有說修一切善法,就能得佛的果位,那還有一定的區別。釋迦佛修了那麼多善法,他沒有得到佛的果位。大家看過釋迦佛傳的都能知道,他從小就開始學五明,然後出宮之後又跟人家學了六年的瑜珈,這都屬于善法,但他沒有證到佛的果位,
他在菩提樹下入定觀察之後證得了佛果。這一句話表明,修行善法不是你最終的目的,修這一切善法只能表明你離佛果近了,但肯定的一點,你修的這一切善法,都能讓你得到智慧,都能讓你得到清淨的菩提心,釋迦佛這一段說的是這個。
密意也就是說你的自性,不要去染著一切世間法,不要有法相,不要有非法相。如果你去染著去執著,心有住,那你還是世間的凡夫。你用無執著心去修一切善法的時候,你才可以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迦佛講的經,你一定要從幾方面去理解去看,第一是從文字表面上先去理解,然後從密意上去理解,然後從自性上從自身上去理解,這個時候你就能知道釋迦佛到底說的是什麼。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這裏佛又進一步的說明,真正行善的人,並沒有行善的心態,沒有行善的概念,都是原本自性的流露,所以說善法,是心,是無形無相的,是如來本性,是虛空,只是爲了表述的方便給它一個假名叫善法而已。這裏依然是指的心態,不要有任何汙染的心態、住相的心態。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福智無比。福德和智慧無比。如果真正修到福慧具足的時候,是無法用凡間有爲的東西來比喻的。不管你布施的七寶像須彌山,還是恒河裏的沙子那麼多,這樣的福德非常大,但還是有爲的。
真正把自性修的清淨無爲的時候,你的福智是無法用人間語言來打比喻了。因爲自性福慧已經具足圓滿,也就如同虛空。既然如同虛空了,人間的那些比喻就太渺小了,肯定是太渺小了。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果有叁千大千世界當中,所有的諸須彌山王的七寶都聚集在一起。真正的還是比喻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貪嗔癡各占一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裏面有須彌山王,須彌山王好比魔頭支配你的後天思維,犯錯誤了沖動了,這都是我們的妄想煩惱。這個魔王就是相對于我們的清淨心來說的,因爲他是煩惱之王,也可以說須彌山王。
在佛教裏,用須彌山來比喻事情非常大,或者是非常高的。每一個須彌山王的七寶多得就像叁千大千世界那樣,何況有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須彌山王,他們把這七寶聚合在一起的時候去布施。
如果有一個人受持這部《金剛經》,不管是一句,還是四句偈,或者讀誦、或者給人家演說,他和諸須彌山王的布施來比較,諸須彌山王的那個才能相當于人家百分之一還沒到,就是說百分之零點幾的功勞。須彌山王用所有的七寶來布施,還不如這個人明白這個偈,天天念誦這個經文的功德大。
受持讀誦爲人演說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那七寶只是相當于人家的百分之一還不到,百千萬億分都不能來比喻,它倆是不可能相提並論的。
雖然人家讀了這部經,沒有用財寶去布施,但用經典給人家去解說,給人家去講解宇宙真實的道理的時候,他們兩個的智慧與福德是不能比的。
從自性上來講,就是說你已經證得了清淨心,也就是菩提心。你在給人家講解的時候,你是用自己最清淨的菩提心爲人家說。自己受持、讀誦、書寫、都是在一種清淨梵行下去做的。所以說你這個時候行善,都是不可以用七寶來比喻的。
大家要明白《金剛經》是做什麼用的,說來說去都是說我們的自性一定要清淨無爲,一定要會區分有爲和無爲。自己修到福慧具足圓滿的時候,才能福智無比。福智無比就是和宇宙一樣,和虛空一樣大,用語言是無法形容的。
今天就講到二十四品,《金剛經》前面能聽明白的,後面就非常順利了,因爲後面就不怎麼難了,十四品以前比較難,十四品以後基本上都不算難,因爲難的東西我們已經領悟了,後面的東西就比較好吸收消化了。
好,我們一起來回向一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僅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嗡…啊…吽…
恭送十方諸佛如來!恭送一切諸佛如來!恭送一切天龍護法!
***********************************************************************************
附提問:
1、冥想有什麼好處?
答:冥想可以讓自己暫時的進入那種輕松愉快的境界當中,但這個境界是我們六根産生出來的一種境界,還是氣功的一種初級狀態,處于修行的初級層次,是對心理的一種調節,但達不到自性調節。
2、初學需要有人來引導嗎?
答:剛開始修行的人需要有一個簡單的船筏,但那只是一個橋梁,只是一個船筏。過了橋過了河的時候,一定要把那個方法舍掉。因爲你每過一道河的時候,都要舍掉一個船筏,這樣你才可以進步。不放,就是包袱。比如冥想、催眠、瑜珈功法都是個簡單船筏。用這簡單的船筏過小河小溝可以的。如果過大江大河,這船筏根本就不好使了。所以說我們到每過一條江河的時候,都要坐相應的船,也就是說我們要運用相應的法來讓自己進步。
剛開始不懂佛法不懂修行,用冥想這種簡單的東西是比較好的。因爲氣功裏最早就是用這種冥想來開發自己的天目。
我在每個地方講經的時候,沒用什麼催眠,也沒用什麼音樂,也沒有用誘導的聲音,只是在講解經典,比如說我給你們講《金剛經》的時候,在場的很多人就會睡著鼾聲如雷,他們自然就能看到佛,自然就能看到光明的東西。一講完經,他馬上睜開眼睛,但是講的每個字都聽的很清楚,只是眼皮困沒有辦法,就是睡著了。
宇宙的能量是不可思議的。你會運用宇宙能量的時候,大家同樣都能得到宇宙的加持。你不會運用宇宙的能量,你用凡夫的聲音去調解別人的六根的時候,那只是最低層次的東西,就是氣功。
我七八歲就開始學武功,十叁四歲練氣功,十五六歲時練道家的混元一氣、少林的易筋經,練到二十歲的時候覺得氣功就這麼高了,心中就有一個東西告訴我,高不上去了,怎麼也上不去了,自性當中就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轉向去學別的。
後來開始學中國的道家的東西,道家的法術練了幾年之後,覺得也不是最究竟的,因爲還是有爲法,後來才進入佛門,覺得佛說得這些道理是非常好的。
如果大家能把道法和佛法結合起來去修行,你進步會非常快的。
3、人道中如何求得無爲?
答:人道中如何求得無爲?比如說你每天吃飯睡覺,沒有人去逼,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去做了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是名無爲。因爲不用後天的思維執著自己,非得去吃飯,非得去睡覺。
從修法上,世間的東西一切都是有爲的東西,你想離開了有爲來修無爲,也是不成的。大隱隱于市,是什麼個道理呢?真正心願大心量大就是在人道中去度化衆生,並不是在深山裏度化。深山裏修行的人相對于凡夫,他能把心靜下來,也是非常好的。
如果真的在人道上熱鬧的人生當中,能達到心靜無爲,那才叫無爲。也就是說你在人道上吃穿住行、接人待物,都是一個平常心、不執著的心、無爲的心、清淨的心。這個時候你也就慢慢的向無爲靠攏了。並不是說你真的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那就是無爲了,那只是字面上理解的。
濟公,他每天使用的都是無爲法,因爲他是清淨…
《金剛經講解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