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概說▪P2

  ..續本文上一頁否出生長大成人,從生 至死稱爲人的一生亦名一期。當前生業盡,意識迫離身軀,意識即入中陰,名中 陰身。受業風牽引,來世父母交歡現其在前,愛欲念頭一生,頃刻即再入胎,此 名受生,生死相續不斷名爲輪回。

  二、輪回與十二因緣的關系

  輪回主要依十二因緣,分爲緣起之所知與緣起之能知,我們當明白十二緣起皆因 無明故。何謂無明?愚疑之別名,非指如畜生之愚疑,而是說執著于世間相對的 一切(諸法)爲實有,不了解諸法「實相」之愚昧稱爲無明。

  人最大的無明來自「貪」,貪愛無始累積而成習氣,自我以爲極爲應當,放縱情 欲,如狗啃骨自食其血,終必血枯身亡。世人以苦爲樂,此乃人之最大執著,死 而複生無有盡期,這全部都是因不了解十八界究竟真實體性,對內執取妄念爲真 實,對外執取諸法爲實有之故。

  對無明衆生來說生、住、滅之存在是一時有的真實,所以佛爲不解實相之衆生說 四聖谛。但對大乘佛教徒來說,生住滅叁相究竟是無,然而這並不是否認世俗的 存在。而是告訴相信因果者,應該進一步了解諸法實相而說空。對于不解空性者, 往往誤以爲「無」就是空。其實「無」是建立在有之上,一旦「有」不成立後, 「無」亦應消失才對。否則對「無」之認知,容易變成有的無而非了義的無。龍 樹七十空性論首偈: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叁、「我」的認知

  「我」的認知,是在入胎受生後,五蘊和合漸熟時名爲成,出胎後漸壯名爲住, 次漸衰老病名爲滅。故知五蘊一旦和合即有我之概念産生,便生我執。五蘊是指 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身心外相而非究竟實相。五蘊不能含攝情器諸法, 因五蘊是因緣一時和合。然而情器可分因緣法與無緣法,故五蘊不能含攝情器, 因爲無緣法不是五蘊所能涵蓋。五蘊主要是指有情衆生一時假合之心身。因緣法 可說與五蘊同義。五蘊與因緣法皆非究竟真實。

  四、叁界與諸法的關系

  諸法與十二處、十八界同義,諸法泛指叁界之一切,皆含攝在十八界之中。欲界 系縛十八界。色界系縛十四種,除香味二塵與舌鼻二識。能受生色界者唯離食欲 方生彼處。受生無色界者須離色欲方得生彼處,受生無色界只系縛叁種,意根意 識與法。簡言之,受生無色界四處乃是意識作用,故四禅八定尚未超越叁界。

  何謂一切法?依阿毗達摩俱舍論世親雲:法有五品,一色。二心。叁心所。四心 不相應行。五無爲。無爲法也稱爲無緣法。前四品皆爲因緣法。何謂色?色有二, 顯色與形色,顯色有四種,青黃赤白,余色皆由此出,不可數色。形色略有八種, 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各各相互依存而有。若心與心所二者俱生時,諸種行爲皆 依心而行,便稱有爲法。何謂與心不相應,譬如寂滅等有十四種不相應行。十八 界的分判是依其名字及作用來分別,因緣法與無緣法是依其體性作分判。何謂因 緣法?情器之中的五蘊皆稱之。何謂無緣法?情器之中的空、擇滅、非擇滅,都 是無緣法。

  情器的空,非因緣造作,故稱無緣,是本空,如宇宙之虛空。情器之空,正確來 說應當是含攝情器世界的虛空。情器世界分爲有情世界與如器世界,器世界並非 一定有「有情衆生」或「無情衆生」存在。對于情器世界,愛因斯坦以牛頓力學 爲基礎,主張時間無論在任何場合永遠以一定的速度流動,空間則是均勻地無限 擴展,認爲宇宙情器世界沒有創生及演化。但在1929年時,宇宙是永恒的知見被 推翻了,美國的哈伯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之中。如此的話,往回倒淵,宇宙則是 愈來愈小。這種發現證明了宇宙的生住壞空的真理。科學家提出宇宙的開始是個 物質受到壓縮,中子及質子的氣體擠成一團時,産生了各種元素。這裏所謂的宇 宙中的物質指的是氫氦之類的輕元素。這意味著宇宙的開端是從「空」開始,本 空之中本來即具有生的力,虛空中的質子和中子自由自在四處飛竄,代表風的作 用。

  根據量子論,「無」是不均勻的。從無中,誕生了具有極高真空能量的10^{-34} 公分超微小宇宙。「真空能量」亦即本空中本具生的力量。當真空能量發生急速 膨脹也就是暴漲之後,而形成火球,這就是大霹雳論,符合火大之生成原理。在 膨脹之後,冷卻的過程中産生了水,而有地大之宇宙構造生成。這些科學家的發 現證明了佛陀所說,情器世界不離成住壞空的循環,一切物質皆由五大所和合。 生之五大是空風火水地,滅之五大是地水火風空。以上是對宇宙情器,引用科學 家理論加以說明。

  什麼是擇滅法?覺知性空名擇滅,覺知雖然依心,但覺知之空非造作,故是無緣 法。覺知「性空」依禅定,有學者說,禅定只是冥想死亡,這是不解禅定的。以 人而言,死亡的是軀體而非「精神」或「意識」。但亦別誤會以爲意識不死,「 心」的定義,無人可定義,

  Gmb說,心無始性空能顯一切。心與心所二者一時不可分,心若謂光明體性, 心所即所顯之念。一般人取念爲真,以爲是心,而不取心的明空。明空不二是心 的自性。故覺知本來心是空,就是觀心之「念」的生滅,不加取舍,令心住本寂, 才是覺知性空的本意。觀照諸法無有自性,因無自性故不生,不生故不滅。如是, 逐漸對空性有初步體認。而非執取一切是空,入斷見之縛。何謂非擇滅法?凡自 行消滅者名非擇滅法。與小乘叁無爲的解釋不同。如時間。此皆非心所能造作, 故稱無緣法。

  因緣法涵蓋五蘊,五蘊依四大地水火風假合。何謂五塵?五塵之色有二相,形相 與色相。形有八,色有四色,青紅白黃。五塵之聲有二音,有情音與無情音(大 地之音)。五塵之香有二香,香氣與臭氣。五塵之味有六味,甘、酸、鹹、辛、 苦、澀。五塵之觸有十一種,堅、濕、暖、動、滑、澀、重、輕、冷、饑、渴。

  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意義。色蘊,含攝聲、香、味、觸等。受蘊,依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而有作用。其體性有叁,喜、苦、不苦不樂。想蘊, 依境而有想,可分正確與不正確兩種。如杯弓蛇影,即是不正確。行蘊,分兩種。 一、心所,二、十四不相應行。心所也就是心相,心的所知,執著心的心所所生 之相。十四不相應行就是非色(六塵)非心之行。如,得、無得、衆同分、無想 事等十四種。心所與十四不相應行六塵,皆屬有爲法,故是行蘊。識蘊,小乘分 六識,大乘唯識稱八識。佛于證契大乘經上雲:衆生者是有性想和合故。所謂地、 水、火、風、空、識和合,名爲色界,而入緣起及因果業。衆生身死,識遷隨業 風牽引,再受業報受身,或胎生或卵生、濕生、化生。經上楞迦主問佛說:識的 量如何?作何形色?佛言:是無限量無色無形不可顯現。無礙無似無住無表。若 有人以爲識無量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取爲「空」,此見即是斷見,不解空意。若 清淨識之無明爲清淨,即無生死了別之相;但凡夫執取客塵,以爲實有故有染汙, 而有所謂無明愛染習氣等。

  小乘以識爲實有,唯識亦主張有八識,第八識名爲藏識亦實有。唯中觀主張究竟 「性空」,「性」即所謂「有性想和合」,「空」非無而是指識無形色不可言說 故說空。性空一詞並非知見定律,若執性空爲見則難窺諸法自性空。因空本不可 見。讓窘多傑雲:見無所見即是空。

  情器相對世界依其體性可分爲物質與意識及不相應行叁種。一、物質屬色,亦可 分可見與不可見二種。可見者有形色可加分判。山川大地諸物皆是。不可見者指 戒律威儀遍滿全身不可分。專指修行人之戒德。爲何戒是色,因戒依色而修。戒 分別說叁種:善、惡、非善非惡。善戒有叁,別解脫戒、等持戒、無緣戒。別解 脫戒有八種: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正學女、比丘、比丘尼、八關齋 戒。等持戒:修空性之戒。無緣戒:唯見道以上者所持。另兩種戒,惡戒與非善 非惡戒有爭議,在此不討論。二、意識:小乘說六識,大乘說五十一心所。叁、 不相應行:專指不屬于物質及意識的。以上所雲是情器世界、輪回的簡義。

  第二節

  一、爲何墮輪回

  輪回是依十二因緣和合的關系,故說十二因緣是輪回的基礎。以現在、過去、未 來叁世,看待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受孕成 形未具六根)、六入(六根成熟)、觸(出胎)、受(與外境産生苦樂覺受)、愛(習染 産生愛欲)、取(取舍分別造作)、有(執著産生未來業果)、生(來世受生)、老死。 無明可以說就是貪、嗔、疑叁毒,也就是愚疑。凡對二谛實相不了解者皆稱無明。 無明與行可視爲過去二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歸類于現世五果。愛、取、 有,則是現在叁因。生、老死,未來之果。此乃依現在當世觀點方便說明十二因 緣。事實上,叁世之中皆含攝十二緣起,未來世,雖未發生,但建立在當下。流 轉于生死間的就是緣起。

  佛說: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情器不離因、緣、 果,一切當舍、唯自性金剛種性不可舍。諸法體性本來恒寂,若離有無二邊,一 時成就果位,染汙即可清淨。叁乘之方便道,皆爲清淨一時之染汙,爲證本初佛 性故。證悟時則有別于本初清淨,名重新開悟。佛性之見地、噶居、甯瑪、薩迦 各有見解,但格魯學者不同意佛性本具說。道上充滿迷惑與無明,佛法就是爲了 清淨道上的迷惑而顯現。衆生皆因迷惑而墮入輪回,生生死死無有盡期。爲超越 輪回而修行名爲行道。

  二、如何行道舍輪回

  行者可分下根、中根與上根器。什麼是行道?行就是實踐,道者修行之途徑。下 根器行者:以堅信佛陀法教爲最上,建立知見。相信因果輪回,修依居士戒,行 十善法舍十惡,以四無量心爲來生而修。下根行者雖相…

《藏傳佛教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手印的前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