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概說▪P3

  ..續本文上一頁信因果輪回,但不解因果 實相。中根行者是指聲聞與獨覺。其見地,依我無我,但執著識究竟是實有。認 知叁界唯苦,如火宅,生厭離心。受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其修 行依禅定等持,止觀雙運。

  止息修九住心,什麼是九住心?九住心將心安住于清淨無想境。九住心又名「九 次第定」,與叁界九次第定有別,九住心以欲界爲基礎,故也稱作預流禅,因在 欲界無禅定可言,故稱預流。所以九住心也可說是,欲界禅修止心于一處的九種 次第。九住心分別是,一內住、二續住、叁安住、四近住、五調伏住、六寂靜住、 七極寂靜住、八專注一靜住、九等持住。

  超越九住心後,小乘行者進入色界初禅天修四禅八定,觀修四聖谛苦、集、滅、 道,經由觀照覺知,我是苦因,故以無我爲道,證寂滅果,名羅漢。羅漢可分有 余羅漢、無余羅漢。其修止息證色界四禅十七處,修觀照證無色界天四處。

  大乘與小乘之行者在禅修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止觀」境界。大乘修止息依欲界九 住心修,令心止于一處其性不動如山,漸穩漸明心生法喜,即依諸法性空緣起真 谛,觀照外境究竟非恒有,內照自性。

  上根者:是大乘顯密的行者,其見地,證我無我、法無我。修行依止觀禅定,觀 修空性,發無上菩提心,以願衆生皆成佛,自覺覺他爲最上道,證無二果,名佛 陀─覺者。

  叁、什麼是欲界

  叁界中之欲界有六天:四大王衆天、叁十叁天、時分天、知足天、樂化天、他化 自在天。時分天以上依虛空,兩旁有日、月,時分天,以上也屬天道。欲界可分 兩部份,爲堅固色及虛空。

  虛空含攝叁千大千世界。每一個小世界結構皆同,中央是須彌山,矗立在大海中 央,須彌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輪之上。地輪之下爲金輪(岩層),再下去爲火輪(地心 熱岩漿),風輪包圍在外(大氣層),風輪之外便是虛空。

  須彌山似一四面形的山,底部有四個方形階梯,上面是方形的頂,越上則越寬廣。 山腰有日月,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忉利天華譯叁十叁天,是欲 界六天中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之頂。中央之主名釋提恒因,其有叁十二位 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此天一晝夜,地球日一百年。

  在忉利天之上有時分天、知足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再上爲色界十八天,無 色界四天。須彌山下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圍繞。每一重海,間一重山,至第 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鹹海的四方有四大洲,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賀神洲,北俱蘆洲,又名四 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爲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 六欲天、至無色界四天爲一小世界。集一千個小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 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其間有叁個千的倍數,故名叁千大千世界。

  以現代科學來說,一個小世界就是星系,娑婆世界指的是太陽系;每個星球皆有 七重金七重海構成,此即萬有地心引力之由來,重力將每個星系集中爲星系群, 這就是一中千世界,科學家指它爲銀河系。由此可以證明蒼芎的宇宙至少有不同 的叁個銀河系所含攝。

  堅固色(地球)以須彌山爲基礎,山頂有四階,住阿修羅,須彌山四周是四大部 洲,有海,海中住八大龍王。山頂上是欲界六天,有叁十叁處,非叁十叁層。

  由下依序遍及六道衆生。最上是天道,再下四階處是阿修羅,四大部洲住人類及 畜生。畜牲分水陸。在喜瑪拉雅山下方爲惡鬼道,印度多傑殿菩提迦耶金剛塔下 方是地獄谷。六道中以人道爲尊,是因爲可以修行。若出生爲人又不珍惜短暫的 生命,實在可悲。人之所以無法見到其余四道衆生,是因爲眼識作用受到限製, 不能感應的關系。若修行得五眼則可見叁界,如是六通之眼與民間所謂的陰陽眼 或第叁只眼不同。受生欲界,唯一是苦,不離生死。

  四、業力與業果的關系

  我們爲何受生于輪回中,究其原因,皆由業力作用及習染牽引所導致。佛說業力 不可思議,是凡夫所不能知,連十地菩薩亦不能盡知,唯佛全知。

  什麼是習染?簡單來說,習染就是叁毒:貪、嗔、疑。叁毒所造業即是惡業。業 力就是業的力量,業是衆生所言所思所行最後的結果。業有依緣及無緣兩種。依 緣的業分善業、惡業、無記業,亦可說是善業、無善業及不壞善業叁種。善業是 受生人道及欲界之主因。無善業是受生下道,畜生、餓鬼、地獄之主因。不壞善 業是受生色界、無色界之主因。不壞善業因修止息而得,證色界、無色界。成熟 即不變,故名不壞。

  善業也是輪回的因,同時善業是無常、非究竟。若人對善業起執著,面臨無常時 若生妄念,亦會受生下道。當今有畜生之福報不輸一般人家,即是最好證明。業 亦可分共業與不共業,共業是衆生不同業因所造之共同業果,譬如山川大地天災 等。不共業是個人所造業因,果熟還自受報。一切有情皆由業緣所生。維摩經方 便品曰:是身如影,從業緣生。另「無緣業」,是說行者已證羅漢之果但尚有色 身業報,此業即名無緣業,因已不再造業因,心境寂然又名有余涅槃。

  果之業:通常雲現世報、來世報、未來世報叁種。亦可以定業、不定業來說。或 以隨喜業果與成就業果,或白業、黑業、黑白業等加以區分說明。黑業中以五無 間罪爲重,中國大乘以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僧,名五逆 罪。西藏佛教則是以,殺菩薩、行者(閉關中)、成就五道者、偷盜僧財、毀壞 佛像、佛塔、經典。白業中以叁善業爲最上:布施關中行者、持戒清淨者、修等 持清淨者。持戒清淨與修等持清淨兩項皆含自他,自己修與幫助他人修。

  第叁章

  第一節 修行的次第

  一、五道

  善業之積聚是重要的,因善業是修行五道中的資糧道,一時雖不能解脫,但仍是 解脫的基礎。積聚善業的方法有無量,任何以慈心、悲心或菩提心所行所憶皆是 善。其中以七種最適合行者。(一)抄經,(二)供養叁寶,(叁)布施下道衆 生,(四)聽聞佛法,(五)讀誦經典,(六)說法開示,(七)修等持。以上 是積聚資糧道的方法。

  在修行道上有五種次第,故說解脫有五道:一、資糧道,二、加行道,叁、見道, 四、修道,五、無修道,五道是行道的次第。叁乘佛教對五道見地各有不同。

  依釋迦牟尼佛所證五道爲例。小乘佛教認爲,釋迦牟尼佛在未降生淨飯王子前身, 曾曆叁大阿僧只劫,在古釋迦牟尼佛如來前發菩提心,入資糧道,其間經曆叁無 數劫,至寶髻如來示現人間時,圓滿初無量劫;至燃燈如來時圓滿第二無數劫, 至毗婆屍如來時圓滿第叁無量劫,直至降生爲王子剃發苦修六年,到菩提樹下金 剛寶座,初夜降魔爲止,仍屬資糧道,其後中夜入定,始證加行道、見道、修道; 後夜時,明月繁星出現,始于金剛寶座證無修道,成就正等正覺。

  但大乘則認爲,釋迦牟尼佛在初無量劫時,圓滿資糧道與加行道,初地至七地菩 薩時圓滿第二無量劫;八地至十地圓滿第叁無量劫;故釋迦恒古以前已非凡夫。 依最後身前,釋迦于摩醯首羅厚嚴天中(奧明天),受十方一切諸佛大光明灌頂, 刹那證十地圓滿之智,成就十地菩薩,同時圓滿證得法身與報身,名正等正覺無 上之佛陀。此時報身安住于此,化身依十二相成道示現人間。

  雲何十二相成道?即是:在天道兜率天圓滿事業。入母胎示現六牙白象足行。十 月住胎表示證十地。降生藍毗尼花園。年少英勇習武人間稱獅王。受用嫔妃方便 圓滿世俗道,善理國事舍離苦果惡業及王妃。遠離家鄉騎馬天邊行,于清淨佛塔 聖處自剃發。尼連禅河畔苦修六年,勇猛不懈圓滿精進道,成就無上禅定。爲令 圓滿無始之梵修,前往金剛寶座菩提樹下,成就金剛不動正覺。憐憫衆生于鹿野 苑初轉*輪,開演叁乘方便菩提道。于舍衛國中展神通。拘屍那羅示現涅槃。此 說釋迦佛于最後身前已是十地菩薩,經灌頂後證佛果位,再以化身示現人間,圓 滿十二相成就道。如是示現是佛的慈悲展現,與小乘說法截然不同。

  另依密續說,釋迦牟尼先依顯宗契經圓滿叁大阿僧只劫,證十地菩薩,在奧明天 與金剛亥母雙運作第叁智慧灌頂,證得勝義光明,複受一切諸佛第四名詞灌頂或 說第四無上灌頂,得「無修雙運金剛持果位」,是爲成佛。成佛後以化身示現人 間,爲淨飯王子,至尼連禅河邊入定時,至天道說法六年。此與小乘及顯宗之說 有明顯差異。

  二、諸道差別

  五道之間各有品位:

  一、資糧道有叁品。

  二、加行道有四位,暖、頂、忍、世第一。

  叁、見道有二定,正定、後得定,見道後即是初地菩薩。

  四、修道有十地。

  五、無修道是佛。

  小乘的見道:證四谛苦集滅道、十六行相,主要依苦谛四行相,無常、苦、空、 無我爲修行所依。

  何謂無常:見一切諸法極致細微皆無是常。

  何謂苦:見一切有爲皆苦。

  何謂空:見情器無創世主。

  何謂無我:見內無有具生實有相,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無我,但識性如微塵則是實 有。

  故小乘以了達無我作爲見道。用以對治我執。大乘則是以通達空性名見道。小乘 修道證八地:千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作護地、已辦地。 第八地是聲聞羅漢果。

  小乘修道有二,世間道、出世間道。

  (一)修世間道:證預流果,色界四禅,無色界四處。四禅八定加上預流果,名 九住心。修世間道,可解脫欲界煩惱,證色界第一谛,依次證悟至無色界之果。 外道亦可證。小乘修無我最高也只是證得無色界之果。世間道可謂外道法門。

  (二)出世間道:于證得見道後,依次第增長,小乘證羅漢果,名出塵。小乘在 叁界之中所證四果名爲預流、一來、不來、羅漢。

  欲界證預流果,屬于見道(須陀洹)。色界證一來果,…

《藏傳佛教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手印的前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