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屬于色界第一地至第五次 第(斯陀含)。色界證不來果,屬于(阿那含)第五次第至第九次第。
無色界證羅漢果,阿羅漢果位亦分九次第,故每一果皆有九次第。
小乘修道依叁十七道品(智慧品中詳述)與止觀,威儀修十二頭陀行,對治貪欲。
何謂十二頭陀行: 1.持糞掃衣 2.但持叁衣 3.但持毳衣(鳥獸細毛) 4.但一座食 5.次第乞食 6.不作余食 7.處阿蘭若 8.常住樹下 9.常露地坐 10.常住冢間 11.常期端坐 12.隨處坐
另有常隨四沙門法: 1.他罵不還罵 2.他怒不還怒 3.他打不還打 4.尋過不尋報
以上小乘見道、修道簡述。
叁、大乘見修二道
大乘見道知見有四:(一)、諸法無我;(二)、生二谛菩提心;(叁)、生勝菩提心 智慧資糧;(四)、觀修叁輪體空。(第叁、第四皆是智慧之異名。)
大乘見道依諸法無我性空之見地,觀照諸法體性無實有,發菩提心,菩提心分俗 義與勝義,亦即世間菩提與究竟菩提。菩提者,覺性也。
俗谛菩提心有二,願菩提(願衆生成佛)與行菩提(行菩薩道)。
一、願菩提:修四無量心,以慈悲喜舍長養慧命。雲何慈悲。慈悲有叁:1.慈悲 衆生苦,名爲衆生緣悲。2.慈悲羅漢未成佛,名爲法緣悲。3.慈悲菩薩未成佛, 名爲無緣悲。雲何喜舍:隨喜衆生一切善,隨喜羅漢一切善,隨喜菩薩一切善。 舍怨親有情住大平等,心離一切因緣非因緣,悲空雙運。
二、行菩提:修十度。何謂十度,又名十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 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是唯識宗所立,稱名十勝行。六度波羅蜜有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及般若,加上方便、願、力、智爲十度。一、布施有叁: 財施、法施、無畏施。何謂無畏施?令衆生不畏懼名無畏施。布施有四法:能壞 對立面法、如悭吝,能證法無我、無分別慧,滿衆生願,成熟叁乘種性。二、持 戒有叁:(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積聚功德如十度)(叁)饒益有情戒(萬行諸 法)。亦有叁戒名:(一)救難戒(二)善願戒(叁)出離戒。此叁戒出自阿難典故。
[成軍按:此阿難通常稱作阿難陀,非佛之從者,記誦佛經之阿難。]
阿難未出家時,結婚恩愛,愛不能舍,夫離時,妻以津沾衣襟,乾前歸。一日佛 至阿難家,叩門久不應,內裏嗯愛聲,久候,佛自離去。阿難後追,佛雲阿難: 「如是易生障礙。汝妻美否?」遂以神通帶阿難至天上,見天人雙運享樂,問阿 難天女如何?難想個個皆勝人間,至一處見四天女無人伴,趨前問天女如何無人? 天女雲:「等阿難。」阿難大喜,反問天女:「阿難如何至?」天女雲:「因阿 難向佛祈戒故,功德無量。」返人間,阿難即向佛求戒出家,名救難戒。然難心 憶天女想。一日,佛攜阿難至地獄,見一切恐怖油鍋死難相,唯見一鍋無人,問 卒何故?卒曰:「等阿難,因阿難住天上福報享盡當墮地獄受苦。」阿難聞已返 回人間爲避苦難,遂再度與佛求戒爲免惡業苦,名善願戒。日久察覺輪回無苦之 谛,祈佛攝受出離叁界,佛授戒名出離。
叁、忍辱有叁:(一)安受苦忍:忍一切痛苦,入行論雲,無痛苦不能行道,苦是 道之基。(二)耐怨害苦:對傷害我者不生怨恨,並且恭敬能受。因爲若無他人傷 害,不能修恭敬慈悲。(叁)谛察法忍:對空性見地不生畏懼,用以對治外道之神 論,及人間榮華富貴。
四、精進有五:披甲精進、加行精進、無怯精進、不退精進、不滿精進。
五、禅定有二:一、小乘世間禅。二、大乘出世間禅。小乘世間禅,修九住心, 觀四谛,證四禅八定,解脫一時。外道亦可證無色界四處。大乘出世間禅,修九 住心止息,觀空性,如虛空定名金剛定,名勇士定。正定,後得定,雲何後得定? 禅修出定後于四時行住坐臥,皆不忘失佛法行儀安穩內心清明。
六、智慧有二:俗智與真智。俗智:包含兩種五明,大五明與小五明。何謂大五 明:工巧明、醫明、聲明(造字)、因明(邏輯)及內明(叁藏)何謂小五明: 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象學。內明叁藏分爲二:(一)九分教屬于 小乘: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方廣、希法、論議。(二)十二分 教屬于大乘: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 希法、論議,依文字、含義之經教歸納經、律、論叁藏。
真智亦分有二:了達諸法體性及了達諸法空相。了達諸法顯現之空相是俗谛,了 達諸法體性真如才是勝谛。但其了達諸法顯現是空相,雖名俗谛但已近似真如, 故明白通達俗義勝義二谛皆可名智慧。
將內明歸納爲俗智,意指對叁藏文字般若之了解而非了達,了解文字,不代表通 達徹悟真理。但內明是解脫之基礎,若不經由內明之學習絕難真正解脫。因爲勝 義谛是依俗義谛而證悟,不能了達俗谛即不能證勝谛,若不通達勝谛則無法透視 俗谛。雲何勝義谛?勝谛有二:1.同義,名隨究竟。譬喻諸法空相。2.實義,名 真實究竟。譬喻諸法體性。
寂護雲:修觀照無我時,終不可得,是心所造見地,非究竟真實。因真實離戲, 修而舍之,方可證。故修觀空性,得終不可得,名近似究竟智。與究竟智同義, 故名隨究竟。
雲何真實究竟?真實究竟有十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 有爲空、無爲空、無際空、畢竟空、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 空、無法自性空。另有十八空,加上無法空、有法空。名真實究竟。因證諸法內 外真實體性故。雲何大空,十六空之一,諸法自性空,遍于有情世間與器世間。 雲何空空,十六空之一,空性本無實性。
另有四空說,又名四性空,有性空、無性空、自性空、他性空。四空:空、極空、 大空、一切空,四空與明、增、得、光四喜對應。四空中之大空,對應受離喜妙 樂。空是離戲,唯心證知,簡單的分判爲自空、他空。雲何自空:心的能知,對 應內觀一切是空。雲何他空:心的所知,對應外顯一切我無我,法無我。若通達 空性可證十地菩薩。以上六度般若蜜竟。
四、如何行大乘五道
行大乘五種清淨道:資糧道、聞法;加行道、思惟;見道、證空性、登初地;修 道、圓滿九地;無修道、圓滿十一地成佛。
行菩薩道當依七支供養,七支供養爲:一、頂禮:恭敬服侍上師,繞行佛像、佛 塔,上師走近、起立致敬,施藥病者。二、供養:財施、觀想施、以身施。叁、 忏悔:依四對治力忏,所依對治力,厭患對治力,返回對治力,現行對治力。雲 何四對治力:1.頂禮誦百字明忏悔。2.觀想本尊或皈依境。3.獻曼達、作擦擦、 供養食子、造佛像、印、抄經。4.誦經持咒、避免生惡業。四、隨喜:世俗善業、 外道善業、阿羅漢功德、佛菩薩功德。五、請佛住世。六、請轉*輪。七、回向。
修七支供養,可得兩種結果。
一、俗義的結果有二:
1.上生具足七功德:長壽、無病、相好、福報、家庭美滿、富足、聰明。
2.得人身,具足十八種功德,八有暇、十圓滿。八有暇:遠離地獄、饑餓、旁生、 邊鄙人、長壽天、執邪見、佛不出世、喑啞等八種無暇。十圓滿:得人身、生中 土、諸根具全、未犯無間罪、敬信佛教、值佛出世、值佛說法、佛法住世、入佛 法、有善師、前五自圓滿,後五他圓滿。
二、勝義的結果有叁:證羅漢、辟支佛、佛(菩薩)。羅漢不解空性,獨覺證世性 微塵是空,但心是實有。獨覺于佛與羅漢皆滅後,獨居屍陀林,積聚一百劫功德 成就,自身不說法,以身教。又名緣覺,依因緣而覺。聲聞是佛親傳弟子,親聞 佛說法,佛雖以涅槃,但口耳未斷故名聲聞。獨覺則無傳承、轉世、化身。菩薩 有受戒菩薩,及登地大菩薩。佛陀,名正等正覺,大菩提,大涅槃,全知,善逝, 出有壞,大聖,無余羅漢,醫王,能仁,等名號。
佛之叁大功德:善因、善果、善業。雲何善因:佛有叁大阿僧只劫功德,于第一 大阿僧只劫修資糧道及加行道,第二大阿僧只劫修見道及修道之七地,第叁大阿 僧只劫修修道之七地至十地。雲何善果:證叁身或雲證智慧身及功德,自利之法 身,利他之報身化身。
佛之化身有叁:
(一)、技藝應化作事業,如教化樂神乾達婆,佛自化樂師,演奏乾達婆琴。
(二)、凡夫。
(叁)、悉達多,圓滿化身。
佛之善業功德有二:離系功德與成熟功德。
一、離系功德有十六種與染汙分離: 1.十力:名如來十力:知處非處智力,知業報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界智 力,知根勝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隨念智 力,知死生智力,知漏盡智力。 2.四無畏: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障法無畏,出離道無畏。 3.四無礙解:菩薩正確通達諸法相之四種智。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 辯才無礙解。 4.叁念住:于恭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爲喜之心念住。于不敬聽受所說法者,不 以爲怒之心念住。于聽及不聽二者,不以爲喜怒之心念住。 5.叁不護:佛身語意叁業清淨,微細過失亦不沾染,故不畏他知,不須防護。即 身不護,語不護,和意不護。 6.十八不共法:惟佛所有,行所攝六,證所攝六,事業所攝叁,時所攝叁。 7.四無余清淨:身、所知、心、全知圓滿。 8.清淨智:習染清淨後得智。 9.大慈悲。 10.當下全知。 11.無垢染。 12.知叁世、當下之過去、現在、未來。 13.知未來、未來之過去、現在、未來。 14.知過去,過去之過去,現在,未來。 15.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智眼。 16.具六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
二…
《藏傳佛教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