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概说▪P3

  ..续本文上一页信因果轮回,但不解因果 实相。中根行者是指声闻与独觉。其见地,依我无我,但执著识究竟是实有。认 知三界唯苦,如火宅,生厌离心。受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其修 行依禅定等持,止观双运。

  止息修九住心,什么是九住心?九住心将心安住于清净无想境。九住心又名「九 次第定」,与三界九次第定有别,九住心以欲界为基础,故也称作预流禅,因在 欲界无禅定可言,故称预流。所以九住心也可说是,欲界禅修止心于一处的九种 次第。九住心分别是,一内住、二续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调伏住、六寂静住、 七极寂静住、八专注一静住、九等持住。

  超越九住心后,小乘行者进入色界初禅天修四禅八定,观修四圣谛苦、集、灭、 道,经由观照觉知,我是苦因,故以无我为道,证寂灭果,名罗汉。罗汉可分有 余罗汉、无余罗汉。其修止息证色界四禅十七处,修观照证无色界天四处。

  大乘与小乘之行者在禅修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止观」境界。大乘修止息依欲界九 住心修,令心止于一处其性不动如山,渐稳渐明心生法喜,即依诸法性空缘起真 谛,观照外境究竟非恒有,内照自性。

  上根者:是大乘显密的行者,其见地,证我无我、法无我。修行依止观禅定,观 修空性,发无上菩提心,以愿众生皆成佛,自觉觉他为最上道,证无二果,名佛 陀─觉者。

  三、什么是欲界

  三界中之欲界有六天: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时分天、知足天、乐化天、他化 自在天。时分天以上依虚空,两旁有日、月,时分天,以上也属天道。欲界可分 两部份,为坚固色及虚空。

  虚空含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小世界结构皆同,中央是须弥山,矗立在大海中 央,须弥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轮之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岩层),再下去为火轮(地心 热岩浆),风轮包围在外(大气层),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似一四面形的山,底部有四个方形阶梯,上面是方形的顶,越上则越宽广。 山腰有日月,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忉利天华译三十三天,是欲 界六天中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之顶。中央之主名释提恒因,其有三十二位 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此天一昼夜,地球日一百年。

  在忉利天之上有时分天、知足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再上为色界十八天,无 色界四天。须弥山下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围绕。每一重海,间一重山,至第 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的四方有四大洲,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贺神洲,北俱芦洲,又名四 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 六欲天、至无色界四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 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其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以现代科学来说,一个小世界就是星系,娑婆世界指的是太阳系;每个星球皆有 七重金七重海构成,此即万有地心引力之由来,重力将每个星系集中为星系群, 这就是一中千世界,科学家指它为银河系。由此可以证明苍芎的宇宙至少有不同 的三个银河系所含摄。

  坚固色(地球)以须弥山为基础,山顶有四阶,住阿修罗,须弥山四周是四大部 洲,有海,海中住八大龙王。山顶上是欲界六天,有三十三处,非三十三层。

  由下依序遍及六道众生。最上是天道,再下四阶处是阿修罗,四大部洲住人类及 畜生。畜牲分水陆。在喜玛拉雅山下方为恶鬼道,印度多杰殿菩提迦耶金刚塔下 方是地狱谷。六道中以人道为尊,是因为可以修行。若出生为人又不珍惜短暂的 生命,实在可悲。人之所以无法见到其余四道众生,是因为眼识作用受到限制, 不能感应的关系。若修行得五眼则可见三界,如是六通之眼与民间所谓的阴阳眼 或第三只眼不同。受生欲界,唯一是苦,不离生死。

  四、业力与业果的关系

  我们为何受生于轮回中,究其原因,皆由业力作用及习染牵引所导致。佛说业力 不可思议,是凡夫所不能知,连十地菩萨亦不能尽知,唯佛全知。

  什么是习染?简单来说,习染就是三毒:贪、嗔、疑。三毒所造业即是恶业。业 力就是业的力量,业是众生所言所思所行最后的结果。业有依缘及无缘两种。依 缘的业分善业、恶业、无记业,亦可说是善业、无善业及不坏善业三种。善业是 受生人道及欲界之主因。无善业是受生下道,畜生、饿鬼、地狱之主因。不坏善 业是受生色界、无色界之主因。不坏善业因修止息而得,证色界、无色界。成熟 即不变,故名不坏。

  善业也是轮回的因,同时善业是无常、非究竟。若人对善业起执著,面临无常时 若生妄念,亦会受生下道。当今有畜生之福报不输一般人家,即是最好证明。业 亦可分共业与不共业,共业是众生不同业因所造之共同业果,譬如山川大地天灾 等。不共业是个人所造业因,果熟还自受报。一切有情皆由业缘所生。维摩经方 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另「无缘业」,是说行者已证罗汉之果但尚有色 身业报,此业即名无缘业,因已不再造业因,心境寂然又名有余涅槃。

  果之业:通常云现世报、来世报、未来世报三种。亦可以定业、不定业来说。或 以随喜业果与成就业果,或白业、黑业、黑白业等加以区分说明。黑业中以五无 间罪为重,中国大乘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僧,名五逆 罪。西藏佛教则是以,杀菩萨、行者(闭关中)、成就五道者、偷盗僧财、毁坏 佛像、佛塔、经典。白业中以三善业为最上:布施关中行者、持戒清净者、修等 持清净者。持戒清净与修等持清净两项皆含自他,自己修与帮助他人修。

  第三章

  第一节 修行的次第

  一、五道

  善业之积聚是重要的,因善业是修行五道中的资粮道,一时虽不能解脱,但仍是 解脱的基础。积聚善业的方法有无量,任何以慈心、悲心或菩提心所行所忆皆是 善。其中以七种最适合行者。(一)抄经,(二)供养三宝,(三)布施下道众 生,(四)听闻佛法,(五)读诵经典,(六)说法开示,(七)修等持。以上 是积聚资粮道的方法。

  在修行道上有五种次第,故说解脱有五道: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见道, 四、修道,五、无修道,五道是行道的次第。三乘佛教对五道见地各有不同。

  依释迦牟尼佛所证五道为例。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未降生净饭王子前身, 曾历三大阿僧只劫,在古释迦牟尼佛如来前发菩提心,入资粮道,其间经历三无 数劫,至宝髻如来示现人间时,圆满初无量劫;至燃灯如来时圆满第二无数劫, 至毗婆尸如来时圆满第三无量劫,直至降生为王子剃发苦修六年,到菩提树下金 刚宝座,初夜降魔为止,仍属资粮道,其后中夜入定,始证加行道、见道、修道; 后夜时,明月繁星出现,始于金刚宝座证无修道,成就正等正觉。

  但大乘则认为,释迦牟尼佛在初无量劫时,圆满资粮道与加行道,初地至七地菩 萨时圆满第二无量劫;八地至十地圆满第三无量劫;故释迦恒古以前已非凡夫。 依最后身前,释迦于摩醯首罗厚严天中(奥明天),受十方一切诸佛大光明灌顶, 刹那证十地圆满之智,成就十地菩萨,同时圆满证得法身与报身,名正等正觉无 上之佛陀。此时报身安住于此,化身依十二相成道示现人间。

  云何十二相成道?即是:在天道兜率天圆满事业。入母胎示现六牙白象足行。十 月住胎表示证十地。降生蓝毗尼花园。年少英勇习武人间称狮王。受用嫔妃方便 圆满世俗道,善理国事舍离苦果恶业及王妃。远离家乡骑马天边行,于清净佛塔 圣处自剃发。尼连禅河畔苦修六年,勇猛不懈圆满精进道,成就无上禅定。为令 圆满无始之梵修,前往金刚宝座菩提树下,成就金刚不动正觉。怜悯众生于鹿野 苑初转*轮,开演三乘方便菩提道。于舍卫国中展神通。拘尸那罗示现涅槃。此 说释迦佛于最后身前已是十地菩萨,经灌顶后证佛果位,再以化身示现人间,圆 满十二相成就道。如是示现是佛的慈悲展现,与小乘说法截然不同。

  另依密续说,释迦牟尼先依显宗契经圆满三大阿僧只劫,证十地菩萨,在奥明天 与金刚亥母双运作第三智慧灌顶,证得胜义光明,复受一切诸佛第四名词灌顶或 说第四无上灌顶,得「无修双运金刚持果位」,是为成佛。成佛后以化身示现人 间,为净饭王子,至尼连禅河边入定时,至天道说法六年。此与小乘及显宗之说 有明显差异。

  二、诸道差别

  五道之间各有品位:

  一、资粮道有三品。

  二、加行道有四位,暖、顶、忍、世第一。

  三、见道有二定,正定、后得定,见道后即是初地菩萨。

  四、修道有十地。

  五、无修道是佛。

  小乘的见道:证四谛苦集灭道、十六行相,主要依苦谛四行相,无常、苦、空、 无我为修行所依。

  何谓无常:见一切诸法极致细微皆无是常。

  何谓苦:见一切有为皆苦。

  何谓空:见情器无创世主。

  何谓无我:见内无有具生实有相,五蕴色受想行识皆无我,但识性如微尘则是实 有。

  故小乘以了达无我作为见道。用以对治我执。大乘则是以通达空性名见道。小乘 修道证八地:千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作护地、已办地。 第八地是声闻罗汉果。

  小乘修道有二,世间道、出世间道。

  (一)修世间道:证预流果,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处。四禅八定加上预流果,名 九住心。修世间道,可解脱欲界烦恼,证色界第一谛,依次证悟至无色界之果。 外道亦可证。小乘修无我最高也只是证得无色界之果。世间道可谓外道法门。

  (二)出世间道:于证得见道后,依次第增长,小乘证罗汉果,名出尘。小乘在 三界之中所证四果名为预流、一来、不来、罗汉。

  欲界证预流果,属于见道(须陀洹)。色界证一来果,…

《藏传佛教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手印的前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