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概说▪P4

  ..续本文上一页属于色界第一地至第五次 第(斯陀含)。色界证不来果,属于(阿那含)第五次第至第九次第。

  无色界证罗汉果,阿罗汉果位亦分九次第,故每一果皆有九次第。

  小乘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智慧品中详述)与止观,威仪修十二头陀行,对治贪欲。

  何谓十二头陀行: 1.持粪扫衣 2.但持三衣 3.但持毳衣(鸟兽细毛) 4.但一座食 5.次第乞食 6.不作余食 7.处阿兰若 8.常住树下 9.常露地坐 10.常住冢间 11.常期端坐 12.随处坐

  另有常随四沙门法: 1.他骂不还骂 2.他怒不还怒 3.他打不还打 4.寻过不寻报

  以上小乘见道、修道简述。

  三、大乘见修二道

  大乘见道知见有四:(一)、诸法无我;(二)、生二谛菩提心;(三)、生胜菩提心 智慧资粮;(四)、观修三轮体空。(第三、第四皆是智慧之异名。)

  大乘见道依诸法无我性空之见地,观照诸法体性无实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分俗 义与胜义,亦即世间菩提与究竟菩提。菩提者,觉性也。

  俗谛菩提心有二,愿菩提(愿众生成佛)与行菩提(行菩萨道)。

  一、愿菩提:修四无量心,以慈悲喜舍长养慧命。云何慈悲。慈悲有三:1.慈悲 众生苦,名为众生缘悲。2.慈悲罗汉未成佛,名为法缘悲。3.慈悲菩萨未成佛, 名为无缘悲。云何喜舍:随喜众生一切善,随喜罗汉一切善,随喜菩萨一切善。 舍怨亲有情住大平等,心离一切因缘非因缘,悲空双运。

  二、行菩提:修十度。何谓十度,又名十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是唯识宗所立,称名十胜行。六度波罗蜜有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般若,加上方便、愿、力、智为十度。一、布施有三: 财施、法施、无畏施。何谓无畏施?令众生不畏惧名无畏施。布施有四法:能坏 对立面法、如悭吝,能证法无我、无分别慧,满众生愿,成熟三乘种性。二、持 戒有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积聚功德如十度)(三)饶益有情戒(万行诸 法)。亦有三戒名:(一)救难戒(二)善愿戒(三)出离戒。此三戒出自阿难典故。

  [成军按:此阿难通常称作阿难陀,非佛之从者,记诵佛经之阿难。]

  阿难未出家时,结婚恩爱,爱不能舍,夫离时,妻以津沾衣襟,乾前归。一日佛 至阿难家,叩门久不应,内里嗯爱声,久候,佛自离去。阿难后追,佛云阿难: 「如是易生障碍。汝妻美否?」遂以神通带阿难至天上,见天人双运享乐,问阿 难天女如何?难想个个皆胜人间,至一处见四天女无人伴,趋前问天女如何无人? 天女云:「等阿难。」阿难大喜,反问天女:「阿难如何至?」天女云:「因阿 难向佛祈戒故,功德无量。」返人间,阿难即向佛求戒出家,名救难戒。然难心 忆天女想。一日,佛携阿难至地狱,见一切恐怖油锅死难相,唯见一锅无人,问 卒何故?卒曰:「等阿难,因阿难住天上福报享尽当堕地狱受苦。」阿难闻已返 回人间为避苦难,遂再度与佛求戒为免恶业苦,名善愿戒。日久察觉轮回无苦之 谛,祈佛摄受出离三界,佛授戒名出离。

  三、忍辱有三:(一)安受苦忍:忍一切痛苦,入行论云,无痛苦不能行道,苦是 道之基。(二)耐怨害苦:对伤害我者不生怨恨,并且恭敬能受。因为若无他人伤 害,不能修恭敬慈悲。(三)谛察法忍:对空性见地不生畏惧,用以对治外道之神 论,及人间荣华富贵。

  四、精进有五:披甲精进、加行精进、无怯精进、不退精进、不满精进。

  五、禅定有二:一、小乘世间禅。二、大乘出世间禅。小乘世间禅,修九住心, 观四谛,证四禅八定,解脱一时。外道亦可证无色界四处。大乘出世间禅,修九 住心止息,观空性,如虚空定名金刚定,名勇士定。正定,后得定,云何后得定? 禅修出定后于四时行住坐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安稳内心清明。

  六、智慧有二:俗智与真智。俗智:包含两种五明,大五明与小五明。何谓大五 明:工巧明、医明、声明(造字)、因明(逻辑)及内明(三藏)何谓小五明: 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内明三藏分为二:(一)九分教属于 小乘: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方广、希法、论议。(二)十二分 教属于大乘: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 希法、论议,依文字、含义之经教归纳经、律、论三藏。

  真智亦分有二:了达诸法体性及了达诸法空相。了达诸法显现之空相是俗谛,了 达诸法体性真如才是胜谛。但其了达诸法显现是空相,虽名俗谛但已近似真如, 故明白通达俗义胜义二谛皆可名智慧。

  将内明归纳为俗智,意指对三藏文字般若之了解而非了达,了解文字,不代表通 达彻悟真理。但内明是解脱之基础,若不经由内明之学习绝难真正解脱。因为胜 义谛是依俗义谛而证悟,不能了达俗谛即不能证胜谛,若不通达胜谛则无法透视 俗谛。云何胜义谛?胜谛有二:1.同义,名随究竟。譬喻诸法空相。2.实义,名 真实究竟。譬喻诸法体性。

  寂护云:修观照无我时,终不可得,是心所造见地,非究竟真实。因真实离戏, 修而舍之,方可证。故修观空性,得终不可得,名近似究竟智。与究竟智同义, 故名随究竟。

  云何真实究竟?真实究竟有十六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 有为空、无为空、无际空、毕竟空、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 空、无法自性空。另有十八空,加上无法空、有法空。名真实究竟。因证诸法内 外真实体性故。云何大空,十六空之一,诸法自性空,遍于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云何空空,十六空之一,空性本无实性。

  另有四空说,又名四性空,有性空、无性空、自性空、他性空。四空:空、极空、 大空、一切空,四空与明、增、得、光四喜对应。四空中之大空,对应受离喜妙 乐。空是离戏,唯心证知,简单的分判为自空、他空。云何自空:心的能知,对 应内观一切是空。云何他空:心的所知,对应外显一切我无我,法无我。若通达 空性可证十地菩萨。以上六度般若蜜竟。

  四、如何行大乘五道

  行大乘五种清净道:资粮道、闻法;加行道、思惟;见道、证空性、登初地;修 道、圆满九地;无修道、圆满十一地成佛。

  行菩萨道当依七支供养,七支供养为:一、顶礼:恭敬服侍上师,绕行佛像、佛 塔,上师走近、起立致敬,施药病者。二、供养:财施、观想施、以身施。三、 忏悔:依四对治力忏,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云 何四对治力:1.顶礼诵百字明忏悔。2.观想本尊或皈依境。3.献曼达、作擦擦、 供养食子、造佛像、印、抄经。4.诵经持咒、避免生恶业。四、随喜:世俗善业、 外道善业、阿罗汉功德、佛菩萨功德。五、请佛住世。六、请转*轮。七、回向。

  修七支供养,可得两种结果。

  一、俗义的结果有二:

  1.上生具足七功德:长寿、无病、相好、福报、家庭美满、富足、聪明。

  2.得人身,具足十八种功德,八有暇、十圆满。八有暇:远离地狱、饥饿、旁生、 边鄙人、长寿天、执邪见、佛不出世、喑哑等八种无暇。十圆满:得人身、生中 土、诸根具全、未犯无间罪、敬信佛教、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入佛 法、有善师、前五自圆满,后五他圆满。

  二、胜义的结果有三:证罗汉、辟支佛、佛(菩萨)。罗汉不解空性,独觉证世性 微尘是空,但心是实有。独觉于佛与罗汉皆灭后,独居尸陀林,积聚一百劫功德 成就,自身不说法,以身教。又名缘觉,依因缘而觉。声闻是佛亲传弟子,亲闻 佛说法,佛虽以涅槃,但口耳未断故名声闻。独觉则无传承、转世、化身。菩萨 有受戒菩萨,及登地大菩萨。佛陀,名正等正觉,大菩提,大涅槃,全知,善逝, 出有坏,大圣,无余罗汉,医王,能仁,等名号。

  佛之三大功德:善因、善果、善业。云何善因:佛有三大阿僧只劫功德,于第一 大阿僧只劫修资粮道及加行道,第二大阿僧只劫修见道及修道之七地,第三大阿 僧只劫修修道之七地至十地。云何善果:证三身或云证智慧身及功德,自利之法 身,利他之报身化身。

  佛之化身有三:

  (一)、技艺应化作事业,如教化乐神乾达婆,佛自化乐师,演奏乾达婆琴。

  (二)、凡夫。

  (三)、悉达多,圆满化身。

  佛之善业功德有二:离系功德与成熟功德。

  一、离系功德有十六种与染污分离: 1.十力:名如来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界智 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 力,知死生智力,知漏尽智力。 2.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出离道无畏。 3.四无碍解:菩萨正确通达诸法相之四种智。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 辩才无碍解。 4.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 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为喜怒之心念住。 5.三不护:佛身语意三业清净,微细过失亦不沾染,故不畏他知,不须防护。即 身不护,语不护,和意不护。 6.十八不共法:惟佛所有,行所摄六,证所摄六,事业所摄三,时所摄三。 7.四无余清净:身、所知、心、全知圆满。 8.清净智:习染清净后得智。 9.大慈悲。 10.当下全知。 11.无垢染。 12.知三世、当下之过去、现在、未来。 13.知未来、未来之过去、现在、未来。 14.知过去,过去之过去,现在,未来。 15.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智眼。 16.具六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尽通。

  二…

《藏传佛教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手印的前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