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概说

  藏传佛教概说

  洛本仁波切

  序言

  善造此论,含摄三乘,为令众生心坚固。依通义略加说明,为令佛弟子及一般学 人了解佛教,故依三乘法门方便概述。妙哉!佛陀演教三乘,声闻乘、独觉乘与 大乘;声闻与独觉通称小乘,故佛教可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有显密二 宗。乘者,承载之义。

  第一章 佛教三乘

  第一节 何谓小乘

  声闻小乘流派原有根本四部,日后衍生出十八部。诸部流派缘起各自不同。据三 藏义净与宗轮论所载亦各有异,今依藏传佛教教史来说,根本四部说明如下:一、 说一切有部,细分七部。由寂护大师传入西藏,藏传佛教戒律依此。二、大众部, 细分五部。属于阿底峡传承,中原佛教戒律依此部弘扬。亦有依上座部传戒者。 三、上座部,细分三部,流传于锡兰、缅甸、泰国一带。四、正量部,细分三部, 不复传世。

  佛教三乘中声闻、独觉、以及大乘各依四部学说,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 观作为理论基础。声闻、独觉是小乘,依四部中之有部、经部;大乘菩萨则是以 唯识与中观作为学理正见。佛云:三乘四部、无有其他。

  学习佛教首当了解三乘四部之根源,而后依己发心学习之。佛陀三转*轮依众生 根基差异宣扬教义,演教如来八万四千法门。教导六道众生最高智慧(究竟第一 义),以超越轮回为目标。然众生不解世界实相,追逐有为法以为实有,因而轮 回不断。故佛陀初转*轮时宣说四圣谛,苦集灭道,诸法无常,因果轮回之真理。 教导不信轮回因果者,善恶业报之道。若世人皆能依轮回的观念行事,世间则无 有恶矣。对初学者教导无常观因果律是佛法中重要的课题。

  佛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最上第一。世亲菩萨亦云:积聚功德有 四,(一)无上,依止佛陀无有更上。(二)止恶,心不生三毒贪嗔疑。(三) 生善念,一念善心得慈悲。(四)行善业,藉此可以积聚解脱资粮。由上可知积 聚善因,行善行,是学习佛法的根本。听闻正法种善因,行正道种善业,其结果 自然可得善报。然而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俗义谛之上不能解脱生死,因为行善尚 不能超越轮回。

  任何法门皆不离俗义谛与胜义谛,二谛真理是真理与生活之运用指标。解脱轮回 前当先证悟胜义谛,胜义谛亦名第一义。胜义谛是依俗义谛而证悟─了达空性。 何谓俗义谛?俗义谛就是二元相对的有为法。胜义谛是一元绝对无为法。能了知 空性「无二」,证初地菩萨果位,通达不变自性是光明。初生究竟菩提心,何谓 初生究竟菩提心?初地菩萨名欢喜地,初见自性清净是前所未见,故名初生究竟 菩提心。二地自十地菩萨,成就自利利他两种事业,登一生补处。最后舍十地证 清净法界,即得无碍法身,解脱轮回束缚。佛云:言涅槃者,即是如来法身。

  初学佛法者需要对轮回无常之苦,有了深一层的体会之后,才会发现世间的苦与 乐皆不恒久,犹如雨花泡沫般;故称变化诡谲的世界为幻化世界,所指的这个世 界,是指世界是不实有的。此时,对于拥有的欲望将会淡,心里开始感觉不安与 恐惧;但却又禁不起外界的诱惑与内心欲望的煎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我是谁?何谓永恒?当这些问题产生时,殷切求真的意愿亦随之开展。如是者则 适合学修大乘佛法。若只是为了解脱自我痛苦者,适合修学小乘佛法。但也有先 学小乘,再发菩提心学大乘,最后依金刚乘开悟成佛。

  第二节 何谓大乘

  大集经说:其乘广大,故名大乘。大乘亦名菩萨乘,菩萨梵语「菩提萨缍」。菩 提是觉义,萨缍是有情义。菩提萨缍就是以大悲智上求无上正等觉,下度无量众 生苦,具足自觉觉他之行者名菩萨。大乘分显密二宗,但不能将密宗视为单独的 一个宗派,因为密续的基础是菩提心。藏传佛教并非专事密宗,正确的密宗是依 密续经典学习,其见地依唯识与中观。

  一、唯识

  大乘唯识分二派,唯识实相派:不取对境实有,但取根识所见实有。及唯识假相 派:非但不取对境实有,亦否决根识实有,颇似顽空。唯识之见地有三:

  (一)、能所等量,所知多少,能知亦多少。 (二)、能所等性。能知与所知其性相等。 (三)、能所非等量,所知依次第取,如刀断百纸逐一断。故能知与所知非等量。 此三宗之见地,见寂护中观论述有详尽解说。

  另唯识有三性观。何为三性?一、遍计所执性:执著心外有我之法性。二、依他 起性:依种子因缘所生法而起执著。三、圆成实性:依他起性之心原本实性,此 心实有真如也。分别此三性,遍计所执性,系心外之法。非有能遮遣。依他圆成 系心内之法,非空而能观照。是名唯识三性观,唯识观者,简舍遍计而持取依圆 二性。

  修此唯识三性观,自浅而深渐次有五重。称为五重唯识。一遣虚存实识:认定心 外诸境为遍计所执之虚妄,无真实故而遮遣。心内所生一切,依他与圆成,本体 非无而存留,此为虚实相对之观法。二舍滥留纯识:识有八种,前五根识,第六 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依此八识分别识相,则分别为「相分」、「 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此四分。云何是「相分」?相分为所缘之境。 后三分为能缘之心。故所缘之相分,滥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为留存后 三分之纯识。此乃心境相对之观法。三摄末归本识:「相分」系识内所取之境。 「见分」系识内能取之作用。此二者皆从识之「自体分」而起,自体分为本,见 分相分二者为末,故离识之自体分则无见相之末,摄末而归于本。此乃体用相对 之观法。四隐劣显胜识:八识之自体分,各有心王与心所。心王胜故如王,心所 劣故如臣。所以隐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此乃心与心所相对之观法。五 遣相证性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之自体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实性为二 空所遣之圆成实性。云何为二空所遣?即以依他起性之事相为空而舍遣,证得圆 成实性。此乃事理相对,唯识之至极。五重观之中,前四重为舍离遍计所执性而 使之归于依他起性之观法,故称相唯识。第五重为舍离依他起性为证圆成实性之 观法,称唯识观。

  二、中观

  大乘中观为龙树所创,揭示缘起、性空、中道之学说,中观在西藏分三派:一、 应成派,佛护、月称所创。二、自续派,静命、清辨所创。三、瑜珈行中观派, 此派为寂护所创。

  有关龙树所造中观论述,译传甚多。有十万颂的「无畏论」,罗什三藏译。「中 论」五百颂,「十二门论」,「七十性空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 」,「菩提资粮论」,「诸中论」等等。龙树菩萨以大乘性空作为基本,为佛教 南传北传之南空北有,创造出佛教之中道。

  然中国大乘诸宗之中道略有异。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天 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云何中道?中道者不二也,非有非空。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名空亦假名,此是中道义。」中论除以龙 树所造论本外,凡依胜义空性的论述,皆可安名为中论,故中论不是一部学说之 别名。但通常所说之中论指的是龙树所造之中观论述。中观旨在破空破假破执之 见,说八不中道究竟无所得,证般若思想。所谓八不就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 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但法相宗以观遍计所执非有,依他圆成非空为中 观。三论宗以观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为中观。天台宗以观三千诸法一一 绝待为中观。

  三、因乘与果乘的关系

  大乘佛教可分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蜜多乘,一般称显教。果乘就是金刚乘, 一般称密教。亦有通称密宗。密宗一词源自中国佛教分宗,也称真言宗。此宗以 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为依。唐代兴盛后被禁,译有下三部诸多密续,但未 臻完整。此宗,坊间常有居士,持此密法自称唐密传承,自咐是金刚上师,容易 与藏密混淆。日本僧人空海大师,入唐学习密法后归日,成为日本真言宗之祖, 此称东密。

  四、藏传佛教并非密宗

  然西藏佛教非专事密宗而已,因藏传佛教保有最完整的佛法,含摄三乘。故依此 观点看待,则不能称西藏佛教为密宗,更不能称是喇嘛教,因为喇嘛是法师的意 思。正确的称法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四大传承,红教的宁玛巴、黄教的格鲁 巴、花教的萨迦巴、以及白教的噶居巴。四大教派各有其分支法脉,譬如噶居巴 就有四大八小传承。

  第三节 密续

  一、金刚乘所说的密续究竟是什么?

  金刚乘中之密续是显宗所没有的,密续有四部瑜珈:事密、作密、瑜珈密、无上 瑜珈密。无上瑜珈密分父续,母续,无二续。父续主要本尊:密集金刚,母续主 要本尊:喜金刚,无二续主要本尊:时轮金刚。父续非男性本尊,而是所示以方 便道为主,母续则以智慧为主,无二续以智巧双运为本尊。然究竟父续母续之中 皆含方便与智慧。何谓瑜珈?瑜珈是与心相应义。

  二、四大教派的见地、方便及威仪

  西藏各宗派皆有其见地,方便及威仪。见地依密续,方便依仪轨,威仪依戒律。 各宗派亦有其根、道、果,皆不离三学戒、定、慧而修证。以根而言:其见地是 根,方便是道,成就是果。云何方便道?方便道就是修持。方便道也就是清净道, 清净一切恶业染污,因恶业乃轮回之种子,染污是轮回之因,故当舍轮回,何谓 染污?乌金仁波切云:一切所思皆染污,唯寂静是清净。

  第二章

  第一节 轮回是什么?

  六根、六识、六尘、十八处,即是轮回的根本。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处就是六根六识加上六尘。

  一、生命的真相

  生灭相续依业力作用,人自受胎后即刻走向死亡,无论是…

《藏传佛教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大手印的前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