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概說

  藏傳佛教概說

  洛本仁波切

  序言

  善造此論,含攝叁乘,爲令衆生心堅固。依通義略加說明,爲令佛弟子及一般學 人了解佛教,故依叁乘法門方便概述。妙哉!佛陀演教叁乘,聲聞乘、獨覺乘與 大乘;聲聞與獨覺通稱小乘,故佛教可分爲大小二乘。大乘又稱菩薩乘有顯密二 宗。乘者,承載之義。

  第一章 佛教叁乘

  第一節 何謂小乘

  聲聞小乘流派原有根本四部,日後衍生出十八部。諸部流派緣起各自不同。據叁 藏義淨與宗輪論所載亦各有異,今依藏傳佛教教史來說,根本四部說明如下:一、 說一切有部,細分七部。由寂護大師傳入西藏,藏傳佛教戒律依此。二、大衆部, 細分五部。屬于阿底峽傳承,中原佛教戒律依此部弘揚。亦有依上座部傳戒者。 叁、上座部,細分叁部,流傳于錫蘭、緬甸、泰國一帶。四、正量部,細分叁部, 不複傳世。

  佛教叁乘中聲聞、獨覺、以及大乘各依四部學說,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 觀作爲理論基礎。聲聞、獨覺是小乘,依四部中之有部、經部;大乘菩薩則是以 唯識與中觀作爲學理正見。佛雲:叁乘四部、無有其他。

  學習佛教首當了解叁乘四部之根源,而後依己發心學習之。佛陀叁轉*輪依衆生 根基差異宣揚教義,演教如來八萬四千法門。教導六道衆生最高智慧(究竟第一 義),以超越輪回爲目標。然衆生不解世界實相,追逐有爲法以爲實有,因而輪 回不斷。故佛陀初轉*輪時宣說四聖谛,苦集滅道,諸法無常,因果輪回之真理。 教導不信輪回因果者,善惡業報之道。若世人皆能依輪回的觀念行事,世間則無 有惡矣。對初學者教導無常觀因果律是佛法中重要的課題。

  佛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諸佛教,最上第一。世親菩薩亦雲:積聚功德有 四,(一)無上,依止佛陀無有更上。(二)止惡,心不生叁毒貪嗔疑。(叁) 生善念,一念善心得慈悲。(四)行善業,藉此可以積聚解脫資糧。由上可知積 聚善因,行善行,是學習佛法的根本。聽聞正法種善因,行正道種善業,其結果 自然可得善報。然而這種觀念,是建立在俗義谛之上不能解脫生死,因爲行善尚 不能超越輪回。

  任何法門皆不離俗義谛與勝義谛,二谛真理是真理與生活之運用指標。解脫輪回 前當先證悟勝義谛,勝義谛亦名第一義。勝義谛是依俗義谛而證悟─了達空性。 何謂俗義谛?俗義谛就是二元相對的有爲法。勝義谛是一元絕對無爲法。能了知 空性「無二」,證初地菩薩果位,通達不變自性是光明。初生究竟菩提心,何謂 初生究竟菩提心?初地菩薩名歡喜地,初見自性清淨是前所未見,故名初生究竟 菩提心。二地自十地菩薩,成就自利利他兩種事業,登一生補處。最後舍十地證 清淨法界,即得無礙法身,解脫輪回束縛。佛雲:言涅槃者,即是如來法身。

  初學佛法者需要對輪回無常之苦,有了深一層的體會之後,才會發現世間的苦與 樂皆不恒久,猶如雨花泡沫般;故稱變化詭谲的世界爲幻化世界,所指的這個世 界,是指世界是不實有的。此時,對于擁有的欲望將會淡,心裏開始感覺不安與 恐懼;但卻又禁不起外界的誘惑與內心欲望的煎熬,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 我是誰?何謂永恒?當這些問題産生時,殷切求真的意願亦隨之開展。如是者則 適合學修大乘佛法。若只是爲了解脫自我痛苦者,適合修學小乘佛法。但也有先 學小乘,再發菩提心學大乘,最後依金剛乘開悟成佛。

  第二節 何謂大乘

  大集經說:其乘廣大,故名大乘。大乘亦名菩薩乘,菩薩梵語「菩提薩缍」。菩 提是覺義,薩缍是有情義。菩提薩缍就是以大悲智上求無上正等覺,下度無量衆 生苦,具足自覺覺他之行者名菩薩。大乘分顯密二宗,但不能將密宗視爲單獨的 一個宗派,因爲密續的基礎是菩提心。藏傳佛教並非專事密宗,正確的密宗是依 密續經典學習,其見地依唯識與中觀。

  一、唯識

  大乘唯識分二派,唯識實相派:不取對境實有,但取根識所見實有。及唯識假相 派:非但不取對境實有,亦否決根識實有,頗似頑空。唯識之見地有叁:

  (一)、能所等量,所知多少,能知亦多少。 (二)、能所等性。能知與所知其性相等。 (叁)、能所非等量,所知依次第取,如刀斷百紙逐一斷。故能知與所知非等量。 此叁宗之見地,見寂護中觀論述有詳盡解說。

  另唯識有叁性觀。何爲叁性?一、遍計所執性:執著心外有我之法性。二、依他 起性:依種子因緣所生法而起執著。叁、圓成實性:依他起性之心原本實性,此 心實有真如也。分別此叁性,遍計所執性,系心外之法。非有能遮遣。依他圓成 系心內之法,非空而能觀照。是名唯識叁性觀,唯識觀者,簡舍遍計而持取依圓 二性。

  修此唯識叁性觀,自淺而深漸次有五重。稱爲五重唯識。一遣虛存實識:認定心 外諸境爲遍計所執之虛妄,無真實故而遮遣。心內所生一切,依他與圓成,本體 非無而存留,此爲虛實相對之觀法。二舍濫留純識:識有八種,前五根識,第六 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依此八識分別識相,則分別爲「相分」、「 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此四分。雲何是「相分」?相分爲所緣之境。 後叁分爲能緣之心。故所緣之相分,濫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爲留存後 叁分之純識。此乃心境相對之觀法。叁攝末歸本識:「相分」系識內所取之境。 「見分」系識內能取之作用。此二者皆從識之「自體分」而起,自體分爲本,見 分相分二者爲末,故離識之自體分則無見相之末,攝末而歸于本。此乃體用相對 之觀法。四隱劣顯勝識:八識之自體分,各有心王與心所。心王勝故如王,心所 劣故如臣。所以隱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此乃心與心所相對之觀法。五 遣相證性識:以第八阿賴耶識之自體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實性爲二 空所遣之圓成實性。雲何爲二空所遣?即以依他起性之事相爲空而舍遣,證得圓 成實性。此乃事理相對,唯識之至極。五重觀之中,前四重爲舍離遍計所執性而 使之歸于依他起性之觀法,故稱相唯識。第五重爲舍離依他起性爲證圓成實性之 觀法,稱唯識觀。

  二、中觀

  大乘中觀爲龍樹所創,揭示緣起、性空、中道之學說,中觀在西藏分叁派:一、 應成派,佛護、月稱所創。二、自續派,靜命、清辨所創。叁、瑜珈行中觀派, 此派爲寂護所創。

  有關龍樹所造中觀論述,譯傳甚多。有十萬頌的「無畏論」,羅什叁藏譯。「中 論」五百頌,「十二門論」,「七十性空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 」,「菩提資糧論」,「諸中論」等等。龍樹菩薩以大乘性空作爲基本,爲佛教 南傳北傳之南空北有,創造出佛教之中道。

  然中國大乘諸宗之中道略有異。法相宗以唯識爲中道。叁論宗以八不爲中道。天 臺宗以實相爲中道。華嚴以法界爲中道。雲何中道?中道者不二也,非有非空。 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名空亦假名,此是中道義。」中論除以龍 樹所造論本外,凡依勝義空性的論述,皆可安名爲中論,故中論不是一部學說之 別名。但通常所說之中論指的是龍樹所造之中觀論述。中觀旨在破空破假破執之 見,說八不中道究竟無所得,證般若思想。所謂八不就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 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但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爲中 觀。叁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爲中觀。天臺宗以觀叁千諸法一一 絕待爲中觀。

  叁、因乘與果乘的關系

  大乘佛教可分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蜜多乘,一般稱顯教。果乘就是金剛乘, 一般稱密教。亦有通稱密宗。密宗一詞源自中國佛教分宗,也稱真言宗。此宗以 毗盧遮那成佛經、金剛頂經爲依。唐代興盛後被禁,譯有下叁部諸多密續,但未 臻完整。此宗,坊間常有居士,持此密法自稱唐密傳承,自咐是金剛上師,容易 與藏密混淆。日本僧人空海大師,入唐學習密法後歸日,成爲日本真言宗之祖, 此稱東密。

  四、藏傳佛教並非密宗

  然西藏佛教非專事密宗而已,因藏傳佛教保有最完整的佛法,含攝叁乘。故依此 觀點看待,則不能稱西藏佛教爲密宗,更不能稱是喇嘛教,因爲喇嘛是法師的意 思。正確的稱法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有四大傳承,紅教的甯瑪巴、黃教的格魯 巴、花教的薩迦巴、以及白教的噶居巴。四大教派各有其分支法脈,譬如噶居巴 就有四大八小傳承。

  第叁節 密續

  一、金剛乘所說的密續究竟是什麼?

  金剛乘中之密續是顯宗所沒有的,密續有四部瑜珈:事密、作密、瑜珈密、無上 瑜珈密。無上瑜珈密分父續,母續,無二續。父續主要本尊:密集金剛,母續主 要本尊:喜金剛,無二續主要本尊:時輪金剛。父續非男性本尊,而是所示以方 便道爲主,母續則以智慧爲主,無二續以智巧雙運爲本尊。然究竟父續母續之中 皆含方便與智慧。何謂瑜珈?瑜珈是與心相應義。

  二、四大教派的見地、方便及威儀

  西藏各宗派皆有其見地,方便及威儀。見地依密續,方便依儀軌,威儀依戒律。 各宗派亦有其根、道、果,皆不離叁學戒、定、慧而修證。以根而言:其見地是 根,方便是道,成就是果。雲何方便道?方便道就是修持。方便道也就是清淨道, 清淨一切惡業染汙,因惡業乃輪回之種子,染汙是輪回之因,故當舍輪回,何謂 染汙?烏金仁波切雲:一切所思皆染汙,唯寂靜是清淨。

  第二章

  第一節 輪回是什麼?

  六根、六識、六塵、十八處,即是輪回的根本。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 十八處就是六根六識加上六塵。

  一、生命的真相

  生滅相續依業力作用,人自受胎後即刻走向死亡,無論是…

《藏傳佛教概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大手印的前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