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需要去給他指點,所以說你的成就比山裏修行者要大的多。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山呀。
阿那含也是離開凡間諸欲這種境界的人了,他的內心裏頭不會再有什麼欲望。他入定的時候或者不入定的時候,都不會再到這來受生,這個時候他是真正的叫不來,無來。因爲他在叁界內的以往的業習已經斷根,不會再有業習跟隨著他了,永不再來,住在涅槃之中了。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阿羅漢”翻譯成中文叫諸漏已盡的羅漢,前兩天跟你們說“阿羅漢”翻譯成中文叫殺賊,阿爲殺,羅漢爲賊,六賊是色聲香味觸法,六門爲眼耳鼻舌身意,心有六門,六賊從六門而入産生了六識,六根不得清淨就在這。
阿羅漢是真正的證得了無漏,徹徹底底的無漏了。這個無漏也就是說真正清淨了,和佛是一樣了,但是細微上跟佛還有一些差別,這個等到以後慢慢給你們講。
阿羅漢諸漏修盡的時候,再不會有煩惱生起,更不會有痛苦。阿羅漢也叫作無诤,他不會再和任何人去爭執什麼,爭鬥什麼。阿羅漢是從我們的心地上講,諸漏已盡,煩惱已盡,永不再來,住在涅槃之中,他是完全解脫的自了漢,叫作阿羅漢。如果他還有某種爭議,就不叫作阿羅漢,因爲他還有一顆能爭的心。只有無爭的心,才叫阿羅漢。
我得阿羅漢道不?你沒有爭奪的心,你就得阿羅漢。你有爭奪的心就不得阿羅漢。這是釋迦佛怕須菩提和在座的各位弟子沒有聽明白,所以他又不斷的加深破除法我,一旦有法我這種概念的時候,心中就不淨。心中不淨是因爲什麼?是因爲還有些煩惱,還有些貪嗔癡慢疑見。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阿羅漢翻譯成中文叫殺賊,還有另外一個翻譯叫無诤。我執法執已破,煩惱已斷了,不會再有做凡夫的想法,也沒有得阿羅漢道果的念頭,才能得阿羅漢的道果。如果有得阿羅漢的道果的想法,還是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還是凡夫一個。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做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這一句話又進一步的闡述了,前面的我、人、衆生、壽者以及四果阿羅漢果位如何去破除。
無诤叁昧剛才已經說了,就是四果阿羅漢已經無漏了,沒有煩惱業習了,心中已經不會再有生滅這種想法。什麼叫生滅想法?比如在天上挺煩的,不如再上下面玩一圈,這就是生滅的想法。生滅想法就說明心已不清淨,不清淨的心就是凡夫。
因爲一念覺爲佛,一念迷就爲凡夫啊。四果羅漢這個地步已經住在涅槃之中。涅槃就是清淨境界。須菩提證得了無诤叁昧果位,但他從來沒有向別人炫耀自己已經證得了無诤叁昧果。
如果他要有了,就不叫無诤叁昧了,就不是離欲阿羅漢了。正因爲他是無诤叁昧,不跟人家去爭,心無爭的念頭,也不作不爭的念頭,完全是清清淨淨的時時處在禅定之中。這個禅定不是坐在那兒,是他的心時時住在禅定之中,行走坐臥四威儀之中,是時時入定。所以說佛說我得了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
叁昧翻譯成中文叫正受,也叫正見。也就是說只有有正知正見的時候,才能遠離九十六種邪見和外道。因爲當初印度有九十六種邪說,當然就有九十六種外道了。
你有了正見的時候,心中自然就會空空。什麼是空空?空空就是如如,如如就是真如不動,你的本性才會真如不動,才會生起一個太陽時時覺照自己,回光返照。
我說的很多話都是禅宗裏的東西,因爲我本人修禅,《金剛經》講的也是禅,所以很多話都是禅裏的話。只有我心中沒有想法的時候,佛才會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如果我有想法的時候,佛就不會說我是離欲阿羅漢。這句話就簡單多了,如果明白前面的話。
什麼叫人中最爲第一?這個第一,在釋迦佛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徒弟當中,須菩提是最好的一個人。大家如果看過須菩提的故事的話,你就會贊歎隨喜他。爲什麼?別人讓他坐,他就坐;別人讓他站,他就站;別人讓他臥著,他不會立著。他從來不去跟別人爭什麼東西,讓他怎麼的他就怎麼的。所以說他叫人中最爲第一,其他徒弟很難做到他這個地步。所以說佛說,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佛經常誇他十大徒弟:摩诃迦葉,苦行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論義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優婆離,持戒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佛在很多場合也要表揚他們,表揚的目的是激勵別人,鼓勵別人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誇他們如何如何,增加他們那種自高自大的心。因爲釋迦佛已經知道,他們都是證悟過來的,所以誇他們的時候是不害怕的。他們真正的做到了榜樣,確確實實是我們的榜樣。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阿蘭那”翻譯成中文,是無诤心,沒有什麼爭議,跟任何人沒有什麼是非,心無雜念,就是一個人清清淨淨的駐守入定在自己的那個清涼國,也就是說踏著自己的本地的風光啊。就是說自己的心清清白白,明明堂堂,亮亮晶晶,時時覺照自己,不要讓自己的心像牛一樣吃別人家的草。吃別人家的草就會有是非了。不吃別人家的草,天下就沒有是非。
無诤之行也就是清淨之行。清淨之行,是爲了除去我們有所得的妄心,所以叫阿蘭那行。
如果我們有所得的那個心還在的話,就說明我們的妄心妄念還是在的,就叫有诤行,有诤行就不是清淨行了。既然不是清淨行,那就不是阿蘭那行。如果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佛就不會說你得的是阿羅漢道(阿蘭那行)了。
阿羅漢道也就是阿蘭那行,都是清淨無爲的無诤這種果,所以說阿蘭那和前面阿羅漢道都是一個意思。
如果我心中沒有雜念,一心清淨,守住我這個梵行,住在我這個涅槃之中,佛才會說我得阿蘭那行。
因爲時間關系,今天講的比較快一點,很多細微的東西沒有說出來,這個倒是沒關系,大家能聽的懂聽明白了,就可以了。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世尊又一次問須菩提,你是如何認爲的哪?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什麼叫法呢?我一般都是從心地上問,如果大家能從心地上跟我對應,就證明契理了。所謂的法,就是我們自性清淨之真理,也就是宇宙間的真理。一切衆生,悟爲佛。佛一迷,變成凡夫。凡夫一念覺,就爲佛。我們本性之中就有法,本身就有真理。不是事相上和名相上強加給我們自己的。強加給我們自己的稱不稱爲法?也稱爲法,只能說是名爲法。
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淨下來之後,才可以建立萬法,這才是真正的我法。自性當中建立的法是非常微妙的,也就是經常說的真空妙有。能所心滅了,所得心滅了,這個時候我們自性清淨的心,才能稱爲真如本性,真心現前,也就是見了性了,明心見性了。
真心是不生不滅的,也是無形無相的,也沒有個名字,都是強名曰道。名字都是我們凡夫暫時確立一個事物的名稱,爲了方便叫張叁、李四、杯子、車馬等等,都是一個方便的詞彙,方便的言語。
只有那顆真心才是般若,是無所得心。無所得心就是本來的心,本真的心,于外就是無所得。
如來昔在燃燈佛所,就是佛以前在燃燈佛的那個地方,于法有所得不。這是在問須菩提。須菩提說沒有得,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真是沒有什麼得。從這個話來分析,還是跟前面阿蘭那行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金剛經》主要是把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破掉,破我執和法執。從這句話上還是怕他們迷失,不明白釋迦佛前面講的是什麼,所以他還在幫徒弟整理思路,層層把他們心中的疑惑給剝掉,怕他們有所得法的心態,緊接著就來問,我跟燃燈佛學法的時候,我有得法嗎?
須菩提說,你在燃燈佛那兒沒有得法,真的沒有得法。因爲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已經明白了釋迦佛想要說什麼。他們倆一問一答之間,很多人就明了了,也開了悟了證了果了。
剛才所說的,都是在心地當中用功,心外用功是無佛可求,佛外也無什麼心了。只有在自己的心地上方寸之中去耕耘,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得法。如果在心外求法,就好比頭上安頭啊。心外求法,即是頭上安頭。
心中沒有得法的念頭,很清淨的時候自然就無所得了。因爲心念清淨,真心現前,明心見性了,于法真的是無所得。如果還有有所得的這一點點非非法,那就又迷了。
佛非常慈悲我們,就是層層剝掉我們心中的疑惑。禅宗有個故事,有一個禅師自認爲自己學的非常好,跑到另外一個禅師那裏去參禅。老禅師就跟他說,佛不在裏也不在外,不在上也不在下。他說在哪兒呀?老禅師說在狗屎之中。他沒聽明白。有一天晚上,他在老禅師那裏太晚了,本來想聽老禅師講講法,可老禅師一句話也不跟他說。因爲禅說出來就不叫禅,在心爲宗,出口爲教,完全是靠你自己去悟。自證自悟出來的東西,才是家珍流露。老從別人那兒學來的東西,都屬于外求,外求的東西好比是頭上安頭。
心法完全…
《金剛經講解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