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需要去给他指点,所以说你的成就比山里修行者要大的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呀。
阿那含也是离开凡间诸欲这种境界的人了,他的内心里头不会再有什么欲望。他入定的时候或者不入定的时候,都不会再到这来受生,这个时候他是真正的叫不来,无来。因为他在三界内的以往的业习已经断根,不会再有业习跟随着他了,永不再来,住在涅槃之中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诸漏已尽的罗汉,前两天跟你们说“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杀贼,阿为杀,罗汉为贼,六贼是色声香味触法,六门为眼耳鼻舌身意,心有六门,六贼从六门而入产生了六识,六根不得清净就在这。
阿罗汉是真正的证得了无漏,彻彻底底的无漏了。这个无漏也就是说真正清净了,和佛是一样了,但是细微上跟佛还有一些差别,这个等到以后慢慢给你们讲。
阿罗汉诸漏修尽的时候,再不会有烦恼生起,更不会有痛苦。阿罗汉也叫作无诤,他不会再和任何人去争执什么,争斗什么。阿罗汉是从我们的心地上讲,诸漏已尽,烦恼已尽,永不再来,住在涅槃之中,他是完全解脱的自了汉,叫作阿罗汉。如果他还有某种争议,就不叫作阿罗汉,因为他还有一颗能争的心。只有无争的心,才叫阿罗汉。
我得阿罗汉道不?你没有争夺的心,你就得阿罗汉。你有争夺的心就不得阿罗汉。这是释迦佛怕须菩提和在座的各位弟子没有听明白,所以他又不断的加深破除法我,一旦有法我这种概念的时候,心中就不净。心中不净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还有些烦恼,还有些贪嗔痴慢疑见。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阿罗汉翻译成中文叫杀贼,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无诤。我执法执已破,烦恼已断了,不会再有做凡夫的想法,也没有得阿罗汉道果的念头,才能得阿罗汉的道果。如果有得阿罗汉的道果的想法,还是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凡夫一个。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做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这一句话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前面的我、人、众生、寿者以及四果阿罗汉果位如何去破除。
无诤三昧刚才已经说了,就是四果阿罗汉已经无漏了,没有烦恼业习了,心中已经不会再有生灭这种想法。什么叫生灭想法?比如在天上挺烦的,不如再上下面玩一圈,这就是生灭的想法。生灭想法就说明心已不清净,不清净的心就是凡夫。
因为一念觉为佛,一念迷就为凡夫啊。四果罗汉这个地步已经住在涅槃之中。涅槃就是清净境界。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果位,但他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自己已经证得了无诤三昧果。
如果他要有了,就不叫无诤三昧了,就不是离欲阿罗汉了。正因为他是无诤三昧,不跟人家去争,心无争的念头,也不作不争的念头,完全是清清净净的时时处在禅定之中。这个禅定不是坐在那儿,是他的心时时住在禅定之中,行走坐卧四威仪之中,是时时入定。所以说佛说我得了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三昧翻译成中文叫正受,也叫正见。也就是说只有有正知正见的时候,才能远离九十六种邪见和外道。因为当初印度有九十六种邪说,当然就有九十六种外道了。
你有了正见的时候,心中自然就会空空。什么是空空?空空就是如如,如如就是真如不动,你的本性才会真如不动,才会生起一个太阳时时觉照自己,回光返照。
我说的很多话都是禅宗里的东西,因为我本人修禅,《金刚经》讲的也是禅,所以很多话都是禅里的话。只有我心中没有想法的时候,佛才会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如果我有想法的时候,佛就不会说我是离欲阿罗汉。这句话就简单多了,如果明白前面的话。
什么叫人中最为第一?这个第一,在释迦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徒弟当中,须菩提是最好的一个人。大家如果看过须菩提的故事的话,你就会赞叹随喜他。为什么?别人让他坐,他就坐;别人让他站,他就站;别人让他卧着,他不会立着。他从来不去跟别人争什么东西,让他怎么的他就怎么的。所以说他叫人中最为第一,其他徒弟很难做到他这个地步。所以说佛说,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佛经常夸他十大徒弟:摩诃迦叶,苦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佛在很多场合也要表扬他们,表扬的目的是激励别人,鼓励别人向他们学习。并不是夸他们如何如何,增加他们那种自高自大的心。因为释迦佛已经知道,他们都是证悟过来的,所以夸他们的时候是不害怕的。他们真正的做到了榜样,确确实实是我们的榜样。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阿兰那”翻译成中文,是无诤心,没有什么争议,跟任何人没有什么是非,心无杂念,就是一个人清清净净的驻守入定在自己的那个清凉国,也就是说踏着自己的本地的风光啊。就是说自己的心清清白白,明明堂堂,亮亮晶晶,时时觉照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像牛一样吃别人家的草。吃别人家的草就会有是非了。不吃别人家的草,天下就没有是非。
无诤之行也就是清净之行。清净之行,是为了除去我们有所得的妄心,所以叫阿兰那行。
如果我们有所得的那个心还在的话,就说明我们的妄心妄念还是在的,就叫有诤行,有诤行就不是清净行了。既然不是清净行,那就不是阿兰那行。如果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就不会说你得的是阿罗汉道(阿兰那行)了。
阿罗汉道也就是阿兰那行,都是清净无为的无诤这种果,所以说阿兰那和前面阿罗汉道都是一个意思。
如果我心中没有杂念,一心清净,守住我这个梵行,住在我这个涅槃之中,佛才会说我得阿兰那行。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讲的比较快一点,很多细微的东西没有说出来,这个倒是没关系,大家能听的懂听明白了,就可以了。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世尊又一次问须菩提,你是如何认为的哪?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什么叫法呢?我一般都是从心地上问,如果大家能从心地上跟我对应,就证明契理了。所谓的法,就是我们自性清净之真理,也就是宇宙间的真理。一切众生,悟为佛。佛一迷,变成凡夫。凡夫一念觉,就为佛。我们本性之中就有法,本身就有真理。不是事相上和名相上强加给我们自己的。强加给我们自己的称不称为法?也称为法,只能说是名为法。
只有自己的心真正清净下来之后,才可以建立万法,这才是真正的我法。自性当中建立的法是非常微妙的,也就是经常说的真空妙有。能所心灭了,所得心灭了,这个时候我们自性清净的心,才能称为真如本性,真心现前,也就是见了性了,明心见性了。
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无形无相的,也没有个名字,都是强名曰道。名字都是我们凡夫暂时确立一个事物的名称,为了方便叫张三、李四、杯子、车马等等,都是一个方便的词汇,方便的言语。
只有那颗真心才是般若,是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本来的心,本真的心,于外就是无所得。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就是佛以前在燃灯佛的那个地方,于法有所得不。这是在问须菩提。须菩提说没有得,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真是没有什么得。从这个话来分析,还是跟前面阿兰那行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金刚经》主要是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破掉,破我执和法执。从这句话上还是怕他们迷失,不明白释迦佛前面讲的是什么,所以他还在帮徒弟整理思路,层层把他们心中的疑惑给剥掉,怕他们有所得法的心态,紧接着就来问,我跟燃灯佛学法的时候,我有得法吗?
须菩提说,你在燃灯佛那儿没有得法,真的没有得法。因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已经明白了释迦佛想要说什么。他们俩一问一答之间,很多人就明了了,也开了悟了证了果了。
刚才所说的,都是在心地当中用功,心外用功是无佛可求,佛外也无什么心了。只有在自己的心地上方寸之中去耕耘,这个时候你才是真正得法。如果在心外求法,就好比头上安头啊。心外求法,即是头上安头。
心中没有得法的念头,很清净的时候自然就无所得了。因为心念清净,真心现前,明心见性了,于法真的是无所得。如果还有有所得的这一点点非非法,那就又迷了。
佛非常慈悲我们,就是层层剥掉我们心中的疑惑。禅宗有个故事,有一个禅师自认为自己学的非常好,跑到另外一个禅师那里去参禅。老禅师就跟他说,佛不在里也不在外,不在上也不在下。他说在哪儿呀?老禅师说在狗屎之中。他没听明白。有一天晚上,他在老禅师那里太晚了,本来想听老禅师讲讲法,可老禅师一句话也不跟他说。因为禅说出来就不叫禅,在心为宗,出口为教,完全是靠你自己去悟。自证自悟出来的东西,才是家珍流露。老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东西,都属于外求,外求的东西好比是头上安头。
心法完全…
《金刚经讲解 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