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第五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是从自己心中开启。怎么开启?从理上走也行,从行上走也可以。禅宗完全是从心上走,既不从理也不从行,所以这个宗派就比较怪,理我也不要,行我也不要,完全是自证出来。

  天晚了老禅师也就不留他了,这个徒弟一推门漆黑一片,正好赶上阴历三十没有月亮,连星星都没有,一股阴风吹来,心中又发毛退了回来。老禅师点了一个蜡给他。他去接蜡,还没等拿到,老禅师“噗”一口就吹灭了,对他说明白了吗?这个时候他恍然大悟。

  你们明白了没有?他为什么把蜡给吹灭了,大家可以悟一下啊。这个正好是针对这一块的。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外面的光亮是不长久的,真正长久的光要从你心里头发出来,你的心光就是天灯。天灯不灭,你自己就可以照亮自己的前程。只有你的心灯,才能照明你自己的道路。只有你的心灯(天灯),才能使你回归佛国。外面一切都是假求,都是妄念所产生的幻觉。

  虽然是幻觉,但现实当中也当作实体,因为我们还需要它,哪怕是妄念也需要它。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个紧接着又跟天灯有关系了。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几种庄严佛土?我考虑来考虑去好像只有三种:

  第一种庄严,从事理上来说,是建庙、建佛像、写经书、布施、供养等等,这都算第一庄严。

  第二种庄严,是庄严自身的佛陀,比如说自己穿的衣服非常庄严。

  第三种庄严,是从心地上讲,是心是佛。佛在佛国之中,佛国也为佛土,心净则佛土净。心常常念清净行,(清净行也是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就叫清净行,)自然国土就会净,心就会净。心净自然国土净。所以说庄严佛土者还是从心地上下功夫,要用自心去庄严自己的佛国,自己的佛土。

  心清净了,就是最好的庄严,但庄严者并没有庄严的心态,只是假名为庄严,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大家修行一定都是从心地上修,而不是从身外修,身外修是小法,身内修是大法是大道。大道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的心也是无形无相的,心中的佛国佛土也是无形无相的。所以说心、佛与众生、佛土都是一合相。心也是佛,佛也是心,人也是佛,佛也是人。只要你觉悟了,现在就是佛。只要你一迷失,佛就变成人。都不是对立的,完全是一合相。

  真正的从法义上讲,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定慧去庄严佛土,才是真正的庄严了自己的佛土。释迦佛在这里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心灯不灭,心灯常亮,心灯常亮就会庄严装扮自己的佛国。心无形国则无界,心有形国则有界。

  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修行不从心地法门走,从外道入,那就错了,那叫旁门左道。气功练的是旁门。佛走的是正道,是八正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让心灯永远亮起来,不走旁门也不走左道,走的是正道是大道是光明之道。光明之道是什么?是心灯不灭之道。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老和尚就在这句话上开悟的,的的确确就在这一句话上,他明白了这个心妙不可说的用处。如果今天有哪一位善男善女一下子开悟了,我们随喜赞叹你啊。

  《金刚经》讲到这儿的时候,从发菩提心,然后明菩提心,走到这儿就开始降伏菩提心,一直到后边还有个出菩提心(出离菩提心),最后一品就是证得无上菩提心,这是《金刚经》里的五种菩提心。

  释迦佛无量的慈悲,都赋予了众生啊。他苦口婆心,左讲一部经,右讲一部经,讲的部部经都没有离开心,只是用的词不一样,“心”这个词可以用十多种语言来描述,因为他老人家慈悲啊。

  修行心清净了,自然不会去谈论其他人的是是非非。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是其他人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参与。参与了,你就等于搅进了生死烦恼涡流之中,别人烦恼,你也跟着烦恼了;别人不烦恼了,你会替人家烦恼。出不来,就处于轮回之中。

  诸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们,应该如是生清净心,就是不应该有是非的这种心态,不应该有谈论凡夫的那种行为的心态。因为凡夫的行为是不检点的,是不清净的,今天说东,明天说西,老是处在是非之中轮回不止。

  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静下来,让自己这颗心清净下来,我们的自性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慧能有句话:人有南北,智慧无南北。智慧也代表的是佛,说佛性无南北,我翻译成智慧无南北,佛性无南北,心清净了,心中就会常常生起智慧。

  如果你的清净心能保持一天,我敢说你这一天你就是佛,是自在佛。如果你能保持一个小时,那你也是觉者。如果你能保持十年八年的话,阿弥陀佛!你绝对是阿弥陀佛了。

  只有你的自性清净下来的时候,心中才会常常生起智慧,才会行平等慈悲的大行,才会恭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光是人,还有非人、天人、阿修罗、等等一切畜生。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清净心。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什么叫修行人的心了吧。再给你们讲一下,自性常常生起智慧,行平等慈悲之大心,恭敬一切众生,这才是修行人清净的心。凡夫的心也有慈悲,那慈悲是有量度的,是有限度的;也有平等心,那是分什么人来的,对仇人肯定不会平等,对竞争对手也不会平等。平时多观观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知道了。

  前面说的是罗汉,现在开始说菩萨,这些大菩萨们如何修行才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不住一切相,见相要离一切相,见色而不著色,见相而不著相,这样心行才是梵行,才是清净行,才是觉悟了。如果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心有了挂碍,也就不清净了,就说明还没有离开前面说的四相,还没有离开那些法(色声香味触法)。等你真的离开这些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心无所住,心不会住在六根六尘六识中,见色而离色,见相而离相。这个时候你的心才是真正的心,空如宇宙,皓月当空,常常觉照自己那颗本来清净的心。如果不去觉照,妄念还会出来。

  真正入定的人是时时觉照自己,在入定中外面发生什么事情是不知道的,在入定中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是什么概念啊?就是脑袋前面有一轮太阳,这是他心中的太阳(天灯)在觉照着他,照着他踏着本地的风光回归本土。

  这样讲起来有些累,但又感觉到特别殊胜,也感觉到了佛菩萨的慈悲,更感觉了释迦佛的那种无量的慈悲心,他真的是恭敬一切众生啊!

  只有心无所住的时候,我们的天灯才会亮起来,才会照着我们。他照着我们的时候,就好比有探照灯一样,不会掉进黑暗的深渊。所以说智慧可以破千年暗,千年暗也就是烦恼,照破了烦恼,烦恼从此不再生,当然也就不会再起了。烦恼黑暗不来了,当然这个天灯也就永远不会灭了,因为法界一如了,也就是一合相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比喻前面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话。我们的色身虽然很大,比如说穆铁柱二米二八,还有内蒙古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二米三九,身体大不大,大,那也是有限的。

  须弥山有很多山,当中肯定就有一个最大的山叫须弥山王。假如身体比最大的须弥山王还要大,你认为这样的身体是大身吗?须菩提说,那当然是大了,世尊啊。是什么原因哪?佛解释原因,身体再大,也是四大假合的,是无常的,无常的就是生灭变化的,这样的身体不是永恒的,只能给它一个假名说是大身。

  大家想想什么身最大?我记得达摩传里,达摩和般若多罗对答的时候,里面就说身体再大也是有限量的,它和真正的心量比起来,须弥山王还算小身。心,无形无相,无边无际,心与虚空等同,心就是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

  这里依然是让我们打开心量,修行就是要打开心量,只有打开了心量,能量才能提升,智慧才会增长,才能和虚空、佛菩萨相融相合。如何能打开心量哪,前面已经说了,应无所住而生起心。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讲到这儿,释迦佛又把话给圆了回来,圆到福德上来了,这个福德又讲到我们的心地上来了,又讲到性上来了。心无所住,心如虚空,其无为的福德才无量无边。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两句话翻来覆去就是说恒河中那么多沙子,恒河中沙子多不多。恒河是亚洲第二大河,黄河是第一大河。恒河地处泰国,是一条非常不错的河流,非常平稳,而且很开阔。

  恒河里面的沙子非常多,沙子又比喻成恒河,有沙子那么多的恒河,然后恒河中又有那么多沙子。就是恒河中有那么多沙子,然后每一个沙子变成恒河,恒河中又有那么多沙子。就是比喻的那个数字非常多,无可计数。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实话告诉你吧。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宝满而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前面打比喻的恒河中的沙,沙中的恒河,恒河中的沙而填满河这么多的七宝,这个境界就比前面单独的三千大千世界多的多了,这么多的七宝去布施。须菩提,你说那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惊叹的说,世尊啊,那太多了,太多了。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

《金刚经讲解 第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