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從自己心中開啓。怎麼開啓?從理上走也行,從行上走也可以。禅宗完全是從心上走,既不從理也不從行,所以這個宗派就比較怪,理我也不要,行我也不要,完全是自證出來。
天晚了老禅師也就不留他了,這個徒弟一推門漆黑一片,正好趕上陰曆叁十沒有月亮,連星星都沒有,一股陰風吹來,心中又發毛退了回來。老禅師點了一個蠟給他。他去接蠟,還沒等拿到,老禅師“噗”一口就吹滅了,對他說明白了嗎?這個時候他恍然大悟。
你們明白了沒有?他爲什麼把蠟給吹滅了,大家可以悟一下啊。這個正好是針對這一塊的。這個故事反映的就是,外面的光亮是不長久的,真正長久的光要從你心裏頭發出來,你的心光就是天燈。天燈不滅,你自己就可以照亮自己的前程。只有你的心燈,才能照明你自己的道路。只有你的心燈(天燈),才能使你回歸佛國。外面一切都是假求,都是妄念所産生的幻覺。
雖然是幻覺,但現實當中也當作實體,因爲我們還需要它,哪怕是妄念也需要它。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個緊接著又跟天燈有關系了。大家可以想一下有幾種莊嚴佛土?我考慮來考慮去好像只有叁種:
第一種莊嚴,從事理上來說,是建廟、建佛像、寫經書、布施、供養等等,這都算第一莊嚴。
第二種莊嚴,是莊嚴自身的佛陀,比如說自己穿的衣服非常莊嚴。
第叁種莊嚴,是從心地上講,是心是佛。佛在佛國之中,佛國也爲佛土,心淨則佛土淨。心常常念清淨行,(清淨行也是梵行,梵行翻譯成中文就叫清淨行,)自然國土就會淨,心就會淨。心淨自然國土淨。所以說莊嚴佛土者還是從心地上下功夫,要用自心去莊嚴自己的佛國,自己的佛土。
心清淨了,就是最好的莊嚴,但莊嚴者並沒有莊嚴的心態,只是假名爲莊嚴,只是爲了表述的方便。
大家修行一定都是從心地上修,而不是從身外修,身外修是小法,身內修是大法是大道。大道是無形無相的,我們的心也是無形無相的,心中的佛國佛土也是無形無相的。所以說心、佛與衆生、佛土都是一合相。心也是佛,佛也是心,人也是佛,佛也是人。只要你覺悟了,現在就是佛。只要你一迷失,佛就變成人。都不是對立的,完全是一合相。
真正的從法義上講,我們只有用自己的定慧去莊嚴佛土,才是真正的莊嚴了自己的佛土。釋迦佛在這裏又進一步的闡述了心燈不滅,心燈常亮,心燈常亮就會莊嚴裝扮自己的佛國。心無形國則無界,心有形國則有界。
我們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心地,如果修行不從心地法門走,從外道入,那就錯了,那叫旁門左道。氣功練的是旁門。佛走的是正道,是八正道。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讓心燈永遠亮起來,不走旁門也不走左道,走的是正道是大道是光明之道。光明之道是什麼?是心燈不滅之道。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老和尚就在這句話上開悟的,的的確確就在這一句話上,他明白了這個心妙不可說的用處。如果今天有哪一位善男善女一下子開悟了,我們隨喜贊歎你啊。
《金剛經》講到這兒的時候,從發菩提心,然後明菩提心,走到這兒就開始降伏菩提心,一直到後邊還有個出菩提心(出離菩提心),最後一品就是證得無上菩提心,這是《金剛經》裏的五種菩提心。
釋迦佛無量的慈悲,都賦予了衆生啊。他苦口婆心,左講一部經,右講一部經,講的部部經都沒有離開心,只是用的詞不一樣,“心”這個詞可以用十多種語言來描述,因爲他老人家慈悲啊。
修行心清淨了,自然不會去談論其他人的是是非非。其他人的是是非非,是其他人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去參與。參與了,你就等于攪進了生死煩惱渦流之中,別人煩惱,你也跟著煩惱了;別人不煩惱了,你會替人家煩惱。出不來,就處于輪回之中。
諸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們,應該如是生清淨心,就是不應該有是非的這種心態,不應該有談論凡夫的那種行爲的心態。因爲凡夫的行爲是不檢點的,是不清淨的,今天說東,明天說西,老是處在是非之中輪回不止。
只有把自己這顆心安靜下來,讓自己這顆心清淨下來,我們的自性才會常常生起智慧。慧能有句話:人有南北,智慧無南北。智慧也代表的是佛,說佛性無南北,我翻譯成智慧無南北,佛性無南北,心清淨了,心中就會常常生起智慧。
如果你的清淨心能保持一天,我敢說你這一天你就是佛,是自在佛。如果你能保持一個小時,那你也是覺者。如果你能保持十年八年的話,阿彌陀佛!你絕對是阿彌陀佛了。
只有你的自性清淨下來的時候,心中才會常常生起智慧,才會行平等慈悲的大行,才會恭敬一切衆生。一切衆生不光是人,還有非人、天人、阿修羅、等等一切畜生。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清淨心。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什麼叫修行人的心了吧。再給你們講一下,自性常常生起智慧,行平等慈悲之大心,恭敬一切衆生,這才是修行人清淨的心。凡夫的心也有慈悲,那慈悲是有量度的,是有限度的;也有平等心,那是分什麼人來的,對仇人肯定不會平等,對競爭對手也不會平等。平時多觀觀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知道了。
前面說的是羅漢,現在開始說菩薩,這些大菩薩們如何修行才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不住一切相,見相要離一切相,見色而不著色,見相而不著相,這樣心行才是梵行,才是清淨行,才是覺悟了。如果心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心有了挂礙,也就不清淨了,就說明還沒有離開前面說的四相,還沒有離開那些法(色聲香味觸法)。等你真的離開這些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心無所住,心不會住在六根六塵六識中,見色而離色,見相而離相。這個時候你的心才是真正的心,空如宇宙,皓月當空,常常覺照自己那顆本來清淨的心。如果不去覺照,妄念還會出來。
真正入定的人是時時覺照自己,在入定中外面發生什麼事情是不知道的,在入定中流露出來的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回光返照是什麼概念啊?就是腦袋前面有一輪太陽,這是他心中的太陽(天燈)在覺照著他,照著他踏著本地的風光回歸本土。
這樣講起來有些累,但又感覺到特別殊勝,也感覺到了佛菩薩的慈悲,更感覺了釋迦佛的那種無量的慈悲心,他真的是恭敬一切衆生啊!
只有心無所住的時候,我們的天燈才會亮起來,才會照著我們。他照著我們的時候,就好比有探照燈一樣,不會掉進黑暗的深淵。所以說智慧可以破千年暗,千年暗也就是煩惱,照破了煩惱,煩惱從此不再生,當然也就不會再起了。煩惱黑暗不來了,當然這個天燈也就永遠不會滅了,因爲法界一如了,也就是一合相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這個比喻前面的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話。我們的色身雖然很大,比如說穆鐵柱二米二八,還有內蒙古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二米叁九,身體大不大,大,那也是有限的。
須彌山有很多山,當中肯定就有一個最大的山叫須彌山王。假如身體比最大的須彌山王還要大,你認爲這樣的身體是大身嗎?須菩提說,那當然是大了,世尊啊。是什麼原因哪?佛解釋原因,身體再大,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無常的,無常的就是生滅變化的,這樣的身體不是永恒的,只能給它一個假名說是大身。
大家想想什麼身最大?我記得達摩傳裏,達摩和般若多羅對答的時候,裏面就說身體再大也是有限量的,它和真正的心量比起來,須彌山王還算小身。心,無形無相,無邊無際,心與虛空等同,心就是法身,才是真正的大身。
這裏依然是讓我們打開心量,修行就是要打開心量,只有打開了心量,能量才能提升,智慧才會增長,才能和虛空、佛菩薩相融相合。如何能打開心量哪,前面已經說了,應無所住而生起心。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而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講到這兒,釋迦佛又把話給圓了回來,圓到福德上來了,這個福德又講到我們的心地上來了,又講到性上來了。心無所住,心如虛空,其無爲的福德才無量無邊。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這兩句話翻來覆去就是說恒河中那麼多沙子,恒河中沙子多不多。恒河是亞洲第二大河,黃河是第一大河。恒河地處泰國,是一條非常不錯的河流,非常平穩,而且很開闊。
恒河裏面的沙子非常多,沙子又比喻成恒河,有沙子那麼多的恒河,然後恒河中又有那麼多沙子。就是恒河中有那麼多沙子,然後每一個沙子變成恒河,恒河中又有那麼多沙子。就是比喻的那個數字非常多,無可計數。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而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實話告訴你吧。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寶滿而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就是前面打比喻的恒河中的沙,沙中的恒河,恒河中的沙而填滿河這麼多的七寶,這個境界就比前面單獨的叁千大千世界多的多了,這麼多的七寶去布施。須菩提,你說那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驚歎的說,世尊啊,那太多了,太多了。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
《金剛經講解 第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